「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每當我聽到這親切悅耳的旋律,就有一股力量在血液里奔涌,一幅幅熟悉的畫面,讓我心潮澎湃。這是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這幾句歌詞描寫的和我家鄉過去的情景一樣。
這條大河就是舉世聞名的大運河,我家就住在離運河不遠的地方。歷史上大運河成就了江淮埠市的自古繁華,也給兩岸人民帶來了災難深重的水患。解放後,黨和國家對運河進行了疏浚拓寬,兩岸從五、六十年代始,就成了國家重要的糧食供應基地,萬頃稻海,花香千里。依城而過的大運河上舟楫重重,帆影點點,碼頭上到處是人們忙碌的身影,縴夫和船工的號子,如拍岸的濤聲在記憶里迴響。
「這是英雄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
在我上學的時候,父親就經常到學校講革命鬥爭史。他十八歲參加了新四軍,和許多江淮兒女一樣,為了民族的解放,從運河兩岸奔赴全國戰場。為了保衛這片古老的土地,有許多英雄兒女長眠在異國他鄉,大運河流淌著他們動人的故事。
東方風來滿眼春。改革開放以後,大運河煥發了新的生機。過去運河裡行駛的木船、水泥船,逐漸被大噸位的鐵駁機動船取代。運河上南來北往的都是船隊匆忙的身影,機器轟鳴聲、汽笛聲不絕於耳。
隨著人們溫飽解決後,兩岸傳統的稻米種植結構,向小康富裕生活需要調整。中國原產地標誌的有機稻米、荷藕、大閘蟹、魚、蝦等經濟類農產品,在東盪西湖得到了科學地種養和開發利用。江淮寶地的寶應,不僅升值了傳統的「魚米之鄉」「荷藕之鄉」,還發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晶、玻璃、亂針繡、塑料玩具等工藝品產業、汽配產業、領軍全國的裝配電產業。
過去方圓不過三、五里的小縣城,如今被一幢幢高聳的大樓和筆直的街道,拉成了一眼望不到邊的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城市。過去運西防洪的高寶湖大汕子隔堤、漫水公路,變成了省道,被寬闊的柏油馬路和湖上長虹般的公路大橋所取代;過去水患不斷的湖盪,現在變成了遊人如織的濕地公園。運河上架起了五座橋樑,東西兩岸結束了歷史上靠渡船過河的日子。京滬高速、高鐵,如兩條巨龍托起了這顆運河明珠。
每當節假日或空閒時分,我喜歡來到運河邊,沿著觀光步道悠然而行。在綠植與花草叢中,聞著飄溢在空氣里的花香,聽著清脆的鳥鳴聲,心曠神怡。舉目遠望,寬闊的河面碧波蕩漾,船隊捲起的浪花,在陽光下閃著鱗鱗波光。我縣境內的大運河,因其良好的生態水環境,成為南水北調重要樞紐的第一站和東部沿海城市生活用水水源地。
這幾十年,大運河兩岸的滄海巨變,讓我從心裡感受到了家鄉人民的勤勞和祖國的偉大。大運河,這條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長河,從她誕生的那天起,就註定了她永恆的生命力。如今被列為世界遺產名錄,更彰顯了她的歷史價值和長遠意義。
「這是強大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讓我們伴著這壯懷豪情,充滿力量的歌聲,再鼓鬥志,繼往開來,建設美好的新時代。
原創/丹青
圖/胡林
編審/黃河
主編/阿紫
責編/念一
視覺/空青
本文系晚安寶應(ID:waby2019)出品,寶應生活網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