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孩子打架,媽媽幫忙扇耳光:孩子被打了,要教孩子打回去嗎?

2019-12-10     名校家長


文:右柚

前兩天看到一個視頻:兩個小孩不知道什麼原因,當街打架。一個媽媽當著孩子的面,猛扇了另外一個孩子一個耳光。被扇耳光的孩子媽媽看到自己兒子竟然被大人打,不幹了,於是,孩子打架變成了大人糾纏。


對於這個事情,圍觀群眾議論紛紛,輿論大多都在譴責先打人的媽媽:


「大姐,我們都是有娃娃的,都是做母親的,你不應該打娃娃」;

「打人不應該參與,你是大人,他是小孩,他懂得的肯定比你少得多。」


先不說小孩打架究竟是什麼原因,據說後來其實也沒搞清楚,但看到這個幫著孩子打架的媽媽,就不由得想到一句很熟悉的話:「熊孩子的背後必定都有一個熊家長」。


孩子愛打人的背後,也必定有家長的默默支持或者是毫不管束。


近幾年,在知乎上也經常會看到類似的討論:



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暴力,欺凌也常常變成父母心中很擔心的一件事情:


孩子被打了,家長該怎麼辦?是像視頻裡面的家長一起參與打架,還是鼓勵孩子勇敢的打回去,或者採用其他的方法?


二、不要讓孩子認為,「以暴制暴「是解決被打的唯一方法


說起打架,讓我想起了隔壁鄰居家曾經發生的一件事情。


記得有天回家,恰巧碰見鄰居帶著4歲的孩子小石頭回來,見到孩子滿身塵土,我於是好奇地問了一句。


鄰居便很高興的跟我說:


今天小石頭和小區里另外一個孩子打架,把那個孩子打哭了,聽說被打哭那孩子還是我們小區的小霸王,經常欺負人,沒想到小石頭竟然打贏了他。

我跟小石頭說了,以後要是有人打你,你就像今天這樣,給我打回去,而且還要打贏才行。


我驚訝的發現,聽到媽媽的誇獎,小石頭也是滿臉的得意和自豪。再後來,便常聽到,小石頭打架突飛猛進,成為了小區新的小霸王,常常讓家長們頭疼不已。


這種以暴制暴的方式,稍微留意便會發現,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情:青春期的學生,為解決所謂糾紛,以暴制暴,最終讓自己承擔被刑罰的結果,一時之爽換來終身悔恨。


而這些,不止在孩子之間發生,更是有不理智的家長也做出同樣的行為:


因為孩子在學校受欺凌,選擇極端的方式,殺害了欺凌對象,也最終將自己送進了監獄,造成永遠也無法挽回的嚴重後果。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尖上的寶貝,看到孩子被打,難免會保持不了理智:


「我的孩子,平時連罵都捨不得,憑什麼要被你孩子打?」,「被打了?打回去!」應該是很多家長的心聲。


然而仔細一想,「打回去」雖然聽著解氣,但是,打回去真的就能解決孩子被打的問題嗎?


同時我們也一定能保證:


自己的孩子能打贏而不受傷嗎?即使這次打贏了,萬一孩子養成了以暴制暴的習慣,以後會不會成為另一個施暴者?又或者,面對更強的暴力時,而受到不可逆轉的傷害?


就像文章開頭視頻裡面一個家長說的:我們是大人,懂的肯定比小孩多,面對孩子被打的問題,我們更應該保持理智。


三、當孩子說被打了,先冷靜了解清楚事情原委


在霍思燕最近一期採訪中,當談到嗯哼說在學校被同學欺負時, 霍思燕的做法很值得父母借鑑:「小男孩之間的打打鬧鬧是正常的,但是你終歸看不到,就不能斷定是對方小孩有問題,這樣對另外的小孩也不公平。」


「打回去三個字差點脫口而出,但還是咽回去了,因為覺得這解決不了太大的問題。」

當聽說孩子被打了,家長的第一反應除了打回去,更多地應該也是很自覺的將孩子放在「沒有錯」「被動挨打」的立場,而這些,在我們沒有看到全部事實的時候,往往會讓我們失去公平的判斷。


所以,處理被打事情,父母最先應該要做的應該是:


安撫好孩子的情緒,做好孩子的心理建設,然後尋找合適的機會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


如果雙方都有過錯,父母應該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承認錯誤或者讓雙方和解,而不應養成回家告狀被包庇的習慣;


如果孩子本身並沒有過錯,作為父母,應該教會孩子以後該如何處理「被打」或者類似的事情。


就像在節目中,主持人李小萌講的一句話:如果是我,總要找到一個平衡吧,既不袒護縱


容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一味的忍讓,但是也要在他需要支持的時候支持他。


四、讓孩子學會表達情緒,學會拒絕和說「不」


曾經有段時間,小侄子特別喜歡講:我要打你,我要打死媽媽,也特別喜歡用拳頭打人。大人覺得很奇怪,平時那麼乖巧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孩子突然發現,當他這樣表達時,能得到更多的關注,也能讓別人更能感受到他強烈的喜歡或者討厭,或者其他的情緒,等等。


所以,打人的孩子並不一定帶有很強烈的惡意,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情緒。

所以如果孩子被打,也並沒有造成傷害,學會讓孩子先表明自己的立場:你是想和我玩嗎?不過我不喜歡你這樣,我不喜歡你打人等等。


讓孩子雙方都清楚各自的立場,而不是只想使用暴力來解決,這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


英國的教育學家斯賓塞,曾經在關於孩子的《快樂教育》中就這樣說道:「保護我們個人安全的知識和預防各種危險的知識應該是列在首位,這是無須質疑的。」



五、如果警告沒有用,讓孩子學會自我防衛


閨蜜最近給五歲的女兒報了跆拳道,問起原因,閨蜜說:「看了太多孩子被打的事情了,尤其是女孩子,力氣小容易受欺負,但是我們不惹事也不能怕事。所以為了預防,讓她鍛鍊下身體,也順便學點防身術,我覺得很有必要。「


我們都希望孩子都能健康成長,遇到暴力,如果語言解決不了問題,學會適當的自我防衛,也是保障孩子安全的另一種方式。


關於自我防衛,李玫瑾教授在《開講吧》回憶了一段父親對她的教育:


青春期因為長的漂亮,父親擔心我被欺負,於是就教了我一些自我防衛的方法,當然,父親同時也教會了我:自我防衛,既要保證自己不受傷害,也應保證不傷害別人。


自我防衛注意分寸,因為防衛過當和以暴制暴其實就是一線之隔。



六、適當時機,尋求大人的幫助


邱吉爾說:勇氣是人類最重要的一種特質,倘若有了勇氣,人類其它的特質自然也就具備了。


列夫·托爾斯泰也說過,勇敢是智慧和一定程度教養的必然結果。


孩子永遠是孩子,不可能處理好所有的事情,要讓孩子明白,當自己處理不了的時候,要勇敢地學會求助:老師,父母或者其他大人。


在面臨「被打」這種情況,父母應教會孩子更有智慧地去處理,比如:


懂得傾聽和溝通,讓孩子信任你依靠你,並學會多思考以後遇到這種事情該怎麼辦;

多和孩子在家進行各種場景模擬,讓孩子切身感受到,不同情況下,自己究竟應該怎麼做才是最好的。


根據調查發現,身體瘦弱、性格膽小不合群的孩子,更容易成為被打的對象,而那些運動能力好,開朗活潑交際能力強的孩子就很少遇到這種情況。


父母不可能永遠是孩子的保護傘,為了徹底地解決這個問題,強壯孩子的體魄,引導孩子更好的融入群體,應該是為人父母應重點關注的方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2Zp8G4BMH2_cNUgAxe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