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證券董秘去世!凈資產規模166億,凈利僅8.68億

2019-12-10     銳眼財經

看到一條新聞,東北證券董秘徐冰不幸離世,年僅55歲。

這個新聞,讓筆者想起了前不久工銀瑞信突然失聯的90後基金會計,以及2018年6月25日賢豐控股53歲的董秘張志剛去世,而就在張志剛去世前一天,中材節能47歲的董秘楊澤學不幸離世。

證券基金行業似乎已經成為一個高危職業,長期腦力勞動、頻繁加班......特別是工銀瑞信那個剛剛畢業5個月的90後小女孩,更是讓人痛惜不已!

想到這些,筆者突然想分析分析券商這個行業,這個行業的工作壓力到底有多大?在高強度壓力下券商公司是否有足夠的賺錢能力?

工作壓力有多大?

關於工作壓力的描述,筆者不得不引用之前看過的一篇文章里的話,這篇文章是一個券商投顧研究員一天的工作作息內容。

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研究員,工作強度非常大,每天做12小時以上是非常正常的,周末還要繼續加班。

雖然我現在已經做投資已經十多年了,但是一直保持研究員的作息時間:每天差不多4點半起床,晚上9點入睡,醒著的時候永遠是公告、電話會議、調研、路演和看盤。

我經常告訴剛入行的小朋友,A股現在有3600家公司,如果看完了A股公司,可以看港股幾千家,看完港股,還可以看美股,在這個行業永遠不能懈怠。

一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是常態,醒著的時候永遠是公告、電話會議、調研、路演、看盤,看完A股3600家要看港股幾千家,看完港股幾千家要看美股幾千家。

對於一個10年資深分析師來說,筆者相信這樣的作息方式一定是常態,這樣的常態足以看出這個行業的工作強度。

堅持下來的,除了自己對這個行業的熱愛外,更是擁有過硬的身體素質,否則要麼像上面的董秘那樣,要麼 根本就堅持不下來。

當然,在這裡引用了人家的東西,希望他本人看見了不要見怪。筆者在這裡提前道個歉!

券商賺錢能力如何?

國內券商雖然不像美國那樣具有極高的集中度,呈現寡頭壟斷的競爭格局,但是主要市場份額還是掌握在幾家頭部券商手中的。

根據天風證券研究所的排名,目前凈資產超1000億的不過中信、國泰君安、海通、華泰四家,其中中信證券凈資產規模最大超過1600億,而今天涉及的東北證券都排不到前十,擁有凈資產規模僅為166億。

那麼再看各家的賺錢能力如何?

截至今年前三季度,中信證券實現凈利潤105.22億,國泰君安實現凈利潤65.46億,海通證券實現凈利潤73.86億,華泰證券實現凈利潤64.41億,東北證券實現凈利潤8.68億。

換算成凈資產收益率就是,中信證券6.57%,國泰君安4.55%,海通證券5.30%,華泰證券5.36%,東北證券5.22%。

整體凈資產收益率都在5%左右,其中規模第一的中信證券賺錢能力最強,而東北證券只能算是保持行業平均水平,這樣的賺錢能力還是基於今年A股一季度強勢上漲的而來。

從行業統計數據來看,券商收入主要來源於證券投資收益,也就是券商自有資金「炒股」的收益,這樣的結果就導致行業特別非常像農民種地,得靠天吃飯。老天風調雨順的時候就豐收,老天不是乾旱就是洪澇的時候就可能顆粒無收。

這也是為什麼大家覺得,券商股是一輪牛市來臨的先行指標,在一輪牛市中券商股往往是漲幅最大的,因為在牛市中券商可以獲得難得的「豐收」。


最後,如果您認同筆者的觀點,請加關注並點贊。謝謝您的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2Z78G4BMH2_cNUgZDQ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