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行政區劃沿革:北京、天津、河北是怎麼分開的?

2019-08-02   大地理館

河北省,簡稱「冀」,環抱首都北京,東與天津毗連並緊傍渤海,東南部、南部銜山東、河南兩省,西倚太行山與山西為鄰,西北部、北部與內蒙古交界,東北部與遼寧接壤。

「河北」名稱,正式出自唐代「河北道」。但是,它的代稱「燕趙大地」則來自更早的戰國。

春秋時期

北方最強的諸侯國晉,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繼承,趙國原本都城在高原盆地中的晉陽(太原),後因擴張需要,將都城遷到山前平原的邯鄲。趙國鼎盛期疆域,遠大於今河北省,但其主要擁有河北中部和南部;今河北北部及北京、天津地區,為燕國所有。燕趙大地,其實是包括京津在內的大河北地區。


漢至隋

幽州西南+冀州覆蓋今河北地區。漢代到隋代。基本以「州」為大行政區。冀州區域,基本上是趙國在河北境內的疆域。幽州,則是燕國舊地,其西南部代郡的一部分+上谷、漁陽、涿郡、右北平郡,基本上為今河北北部及京津地區。這一格局基本上保持到隋代。、

唐代

河北道。構成今河北省的基本版圖

宋金

河北路繼承河北道,後又拆分河北西路、河北東路。北宋晚期,短暫統治京津冀北部,在京津地區,增設燕山府路。金朝繼承北宋原有行政設置,名稱略改。

明清

奠定了今天河北版圖的了輪廓。明代在原河北路基礎上設北直隸省。原北直隸省改為直隸省,版圖略有變化

明前期疆域上的北直隸省底圖: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歷史地圖》系列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成立後,當時國民政府建都南京,今河北境域主要屬直隸省,後因直隸省名不符實,於1928年改為河北省今名。

民國元年直隸省及順天府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日的河北省大部(除邱縣、館陶、武安、涉縣等縣外),北京市、天津市全部,河南省南樂、清豐、濮陽、長垣4縣,山東省東明、寧津、慶雲3縣,遼寧省阜新市(不含彰武縣)、朝陽市及建昌縣,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不含克什克騰旗)及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各一部分,之後區域逐步縮小。民國3年(1914),北部區域的37縣分別劃入京兆地方及熱河、察哈爾2特別區域。民國17年(1928年),原直隸省口北道10縣劃屬察哈爾省,轄境縮小為今北京市大部(除市中心區及延慶縣外)、天津市大部(除市中心區)、河北省大部(除南部邱縣、館陶、武安、涉縣4縣及北部承德、張家口2市),河南省南樂、清豐、濮陽、長垣4縣,山東省東明、寧津、慶雲3縣。民國36年(1947年)河北省面積為14萬253平方公里。東濱渤海、北鄰遼寧、熱河、察哈爾3省,西界山西省,南接河南、山東2省。

民國時期河北行政區劃(來源:維基百科)

民國時期河北首府變化:

保定縣1912-1914
天津縣1914-1928
北平市1928-1930
天津市1930-1935
清苑縣1935-1937
河南省洛陽縣1937-1940
陝西省西安縣1940-1943
陝西省西安市1943-1945
北平市1945-1946
清苑縣1946-1947
北平市1947-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1951)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為河北省。

1950年,密雲縣霧靈山分水嶺背不動兩個半村劃歸熱河省;昌平縣黑龍潭劃歸北京市;寧河縣5個村劃歸天津市;漢沽鎮及天津縣一部分劃歸天津市;天津縣2個村劃歸天津市

1949-1951年的河北(來源:歷史地圖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2-1953)

1952年,熱河省灤平縣兩個區劃歸懷柔縣;熱河省灤平縣兩個村劃歸密雲縣;遼西省山海關市劃歸秦皇島市;天津縣劃歸天津市;河北省宛平縣和房山、良鄉各一部分劃歸北京市

1953年,山東省德州市桑園鎮和德縣劉池莊等8個村劃歸吳橋縣;河南省六河溝煤礦劃歸峰峰礦區;山西省繁峙縣壽長寺等4個村劃歸阜平縣。

1952-1953年的河北(來源:歷史地圖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4-1957)

1954年,內蒙古自治區興和縣田家窯村劃歸尚義縣;

1955年撤熱河省,承德市及承德等8縣劃歸河北省,設立承德專區;山西省平定縣測魚等6個鄉共23個村劃歸井陘縣;山西省左權縣堖溝鄉劃歸武安縣;

1956年,平泉縣房申村劃歸遼寧省凌源縣;遼寧省綏中縣孟姜女廟及小毛山等6個村劃歸秦皇島市;靜海縣薛家莊村劃歸天津市

1957年,青龍縣沙果子溝村劃歸遼寧省凌源縣;河北省大興縣新建鄉、順義縣境內的中央機場和公路劃歸北京市。

1954-1957年的河北(來源:歷史地圖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8-1960)

1958,通縣等5縣級通州市劃歸北京市,10月懷柔、密雲、平谷、延慶4縣劃歸北京市;天津市改為河北省地級市,省行政中心由保定遷至天津市

1959年,山西省平定縣大梁江等4個村劃歸井陘縣。

1958-1960年的河北(來源:歷史地圖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1961-1964)

1962年設天津市北大港區,轄北大港全部水面和黃驊、靜海2縣各一部;陽原縣版大寺等5村劃歸山西省廣靈縣;河北省商都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1961-1964年的河北(來源:歷史地圖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1965-1973)

1965年,山東省館陶縣建制及館陶、臨清、武城3縣衛河左岸地區,無棣縣四女寺減河左岸地區劃歸河北省;河北省寧津、慶雲2縣建制及寧津、慶雲、吳橋、鹽山4縣四女寺減河右岸地區,東光縣13個自然村、故城縣1個村劃歸山東省;

1966年,河北行政中心由天津市遷至保定市

1967年,天津市升格為中央直轄市;

河北省行政中心遷至石家莊市

1973年河北省薊縣、寶坻、寧河、武清、靜海5縣劃歸天津市;

1965-1973年的河北(來源:歷史地圖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1974-1993)

1979年,河北省遵化縣官場、山頭嶺、西龍虎峪、石門、小辛莊公社的共50個生產大隊劃歸天津市。

1974-1993年的河北(來源:歷史地圖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1994-1999)

1994-1999年的河北(來源:歷史地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