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播就播放量第一,這「敏感」話題太戳心

2019-12-15     K社編輯部


沒有神仙卡司,也不是什麼大製作。

甚至,豆瓣上至今沒有詞條。

但,這不妨礙它成為爆款。

一經播出,就衝上了騰訊視頻紀錄片播放量社會類第一。

因為它說的那些職場中的事,扎心——

《老闆不知道的我》


以「採訪+跟拍」的敘事形式,剝開了平和表象下的「社畜和老闆那些事」。


哎,同一個地球,同一種社畜。


你有時候會嫌棄老闆嗎?


你有被老闆逼到想辭職嗎?


跟著我一起看看,這些年的職場,社畜們都經歷了什麼?


1、

「社畜」一詞,指的是在公司很順從地工作,被公司當做牲畜一樣壓榨的員工。

本片的素人嘉賓都是典型的社畜,被壓榨到基本沒有自己的生活。

常見的如多多這種,「996」上班模式。


網際網路大廠的產品經理,晚上10點下班是常態。


還經常需要改方案,常常一個方案沒寫完,老闆說要換一個新方案。


也比如,洋洋,一個理髮店學徒。


每天有硬性的練習指標,像是每個型號的槓子要卷滿100頭之類的。


干不完怎麼辦?

加班練。


而且,作為學徒,他還需要參加培訓,培訓又基本放在晚上。

等他回到家,就晚上11點多了。


睡個覺,第二天了。

最為誇張的是娜娜,一個時尚主編,她的24小時,永遠都不夠用。(當然,這和她的職業也有關係)


特別是時裝周期間。

差不多每天早上5點起床。

6點得把所有東西裝車。

7點得去藝人住的酒店。

給藝人穿完衣服,差不多9點出發去秀場。


然後是一個小時一場秀。


完了後,差不多晚上10點半到酒店。

又要理材料、訂酒店和藝人溝通等等,直到凌晨三四點的樣子,才能去睡覺。


等到5點再起床。

這樣高強度工作的她,根本就沒有自己的生活。


經常出差去紐約、倫敦、巴黎,卻連地標性建築拍個照都沒有機會。

家裡成了旅館,就連大年初一也在努力工作。


可以說,如果有機會選擇,誰都不想當「社畜」,誰都想有自己的生活。


但也正如多多所說,生活壓力太大,需要「養家餬口」,需要這份工作。



成年人的世界,多得是不喜歡卻要承受的事情。


在這種時候,人本身已經情緒上來了,變得「不想上班」,如果這個時候再遇上「作妖」的老闆呢?


2、

在員工眼裡,老闆是怎麼「作」的呢?


除了第一個故事中,無良老闆無理解僱、不交五險一金、拖欠工資的硬核騷操作外,

其他的,基本可以歸結為五大類:想法多、管太多、畫餅多、開會多、無作為。

像是多多的老闆,想法永遠在變,事情卻總是無疾而終。


以至於讓多多越來越懷疑自己工作的意義,甚至不想上班。

洋洋的老闆就是典型的「管太多」。

剪子沒擺好有問題,6點後上班不行,穿花衣服上班不可以,不把工資花光也不行~


這讓洋洋大呼受不了,覺得自己像僕人。

又比如脫口秀公司老闆,實力畫餅能手。

不是說,這個項目下期就做成了就可以如何如何,


就是說,一兩年後項目起來了,大家都賺了,你還可以自己去開公司~


多到員工們都免疫了,吃膩了。

這還不算什麼,無效會議才最煩人。

沒想到,愛開會的老闆直言,不溝通不開會他不就成了個擺設麼?


敢情開會就是為了顯示老闆的存在感?!

比這更鯊人的是,老闆的無作為。

前文提到連軸轉的娜娜,她經常要面對同時發生的多個事情。

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忙得都急哭了。


向老闆求助?

每次都石沉大海,不見任何變化。

老闆總說要做更多更大的事情,但就不能幫員工解決下問題嗎?


對此,娜娜就會覺得沒有歸屬感。


也因此,或多或少,員工心裡是不舒服的。


可以說,作妖的老闆在員工本就不穩定的情緒上又扎了一刀。


而離職成了他們最後的救命稻草。


3、

有調查報告顯示,70後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過4年才換。

80後是3年半。

90後是19個月。

95後驟減到7個月。

這些數據的背後,除了薪資問題,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員工心裡不舒服了。


《我,到點下班》劇照


不過,提到「不舒服」,老闆卻有不同的想法。

像是多多,他說老闆想法多、數據導向、無意義工作,使他找不准工作的意義,所以他離職去種田了。


但在老闆眼裡,多多的這種行為就是「逃避」。


想法要求變,因為這個世界需要你變,尤其是他們這種網際網路公司。


不變等著被淘汰嗎?



至於數據,沒有數據,怎麼給股民、給資本市場反饋呢?


而項目被砍掉更是常見,但不能就因此說工作沒有意義,不能去否定一個商業模式。


像是洋洋的老闆,當聽到洋洋有時會故意不回他微信,他說很傷心。


在他看來,他的嚴格、管得多,都是一個長輩對晚輩的關愛。


他想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去幫他少走點彎路。

比如基本功要過硬,

比如不穿花衣服上班,這更符合品牌形象!


他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幫洋洋考慮,實在沒想到洋洋並不喜歡。


只是,雙方都忘了,員工不是機器,老闆也不是慈善家。



他們有各自的考量和出發點。


也因此,有時候,很難說引起員工「不舒服」的元兇老闆,是否真的做錯了。



比如,在隔壁紀錄片《我和我的經紀人》中,老闆楊天真和下屬琪仔間就存在著類似情況。


當我們站在上帝視角看這段職場生存錄時,忽然就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單看琪仔,會覺得小姑娘也不容易,老闆楊天真有點魔鬼了。


光是開會時犀利的眼神都能讓人不寒而慄。



琪仔還被她弄得崩潰過,



也被她說得很沒自信。



但換到楊天真的角度,又覺得是再正常不過了。


白宇是上升期的藝人,琪仔作為他的經紀人,經驗不足。



此外,她覺得工作有難度很正常,琪仔需要的是去面對它。



這麼一看,並非是誰有意針對,更多的是因為老闆和員工身份不同,立場不同而已。


可能你會說,有問題的話,老闆和員工加強溝通好了。

但說實話,沒有誰會經常性地去換位思考,人總是會更願意從自我出發。



而且,職場終究是職場,僱傭關係才是底色,老闆和員工之間,勢必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想要解決,說難很難,說簡單也很簡單——

錢到位就好了。



老闆不要跟員工談夢想、灌雞湯,談錢就好了。

各種各樣的假大空的團隊溝通,並不能真正打通走向員工心中的路。

而員工呢,也不要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畢竟你得到了金錢。

什麼工作都是風險的,既然選擇了,承受代價就好了。

畢竟「求仁得仁求其他皆不得」的道理,我們真的早該懂了。

【頭條號簽約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prPDG8BMH2_cNUgugK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