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南稻茬小麥規範化耕作播種技術規程

2019-11-29     天下農書

豫南稻茬麥區主要包括信陽市全部和駐馬店、南陽兩市南部的部分麥田。該區屬長江中下游冬麥區,種植模式以小麥、水稻輪作為主,是河南省弱筋小麥的適宜種植區。該區以水稻土、黃褐土和砂姜黑土為主,土壤肥力較低,宜耕期短,整地困難,播種質量差。同時,由於該區降雨時空分布不均,麥播時旱澇災害發生頻繁,嚴重影響小麥播種質量。由於該區整地播種和田間管理粗放,病蟲、漬澇等災害發生頻繁,小麥產量水平較低,但增產潛力大,實施規範化、高質量耕作播種技術對提高該區小麥產量尤為重要。

(一)品種選擇

選用的品種應為通過河南省或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認)定且適宜該生態區種植的耐濕抗病、豐產穩產中筋或弱筋小麥品種,且種子質量符合國家規定標準。淮北地區半冬性、弱春性品種均可種植,淮南地區以種植弱春性品種為主。目前適宜該區推廣的小麥品種主要有豫麥18-99、偃展4110、豫麥70-36、揚麥20、揚麥15、揚麥23、天民198等。

(二)種子處理

小麥播種前精選種子,去除病蟲粒、秕粒和爛粒等,並選晴天曬種1~2天。條鏽病、紋枯病、黑穗病等病害重發區,可選用戊唑醇(2%立克秀干拌劑或濕拌劑,或6%亮穗懸浮種衣劑),或3%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2.5%氟咯菌腈懸浮種衣劑包衣;小麥黃矮病和叢矮病發生區,可用吡蟲啉農藥拌種;防治螻蛄、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可選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進行藥劑拌種;多種病蟲混發區,採用殺菌劑和殺蟲劑各計各量混合拌種或種子包衣。

(三)精細整地

在水稻收割前10~15天,開挖邊溝、腰溝,排除田間明水;水稻收割後稻稈及時粉碎還田,趁墒機械翻犁旋耕後耙實整平,達到上虛下實、土表乾淨。稻茬田翻耕最好進行兩遍,第一遍深耕25~35厘米,第二遍可淺犁20厘米左右,以打破犁底層,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滲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連續旋耕2年的田塊,必須深耕或深松1次。

(四)開溝做廂

稻茬麥播種時可預留好廂面,廂面寬視地形而定,但最寬不宜超過4米,否則起不到排明(水)降暗(水)除漬(澇)的作用。田內溝於播種後進行機械開溝,先開腰溝,再開邊溝,最後開廂溝。一般應每3米開挖一條廂溝,溝深25~30厘米;田塊長度超過70米的應加挖腰溝,溝深30~40厘米,邊溝深不低於40厘米,做到邊溝深於腰溝,腰溝深於廂溝。田外排水溝在水稻收穫前15天用機械清理開挖,溝深1米左右,確保內外溝配套、溝溝相通,排水通暢,雨止田干。

(五)科學測土配方施肥

稻茬麥田在耕翻前應將有機肥、氮肥、磷肥、鉀肥均勻撒入田面,然後再進行翻耕。畝產400千克左右地塊,一般畝施純氮(N)12~15千克,五氧化二磷(P2O5)6~8千克,氧化鉀(K2O)6~8千克,適量配施微量元素肥。氮肥分配比例基肥∶追肥為5∶5,磷、鉀肥和土雜肥全做基肥於播種前一次性施入。

(六)適期適量播種

該區小麥適宜播期為10月15日至11月5日,從北往南播期逐漸推遲。種植偏春性品種宜適期晚播,半冬性品種宜適期早播。在適期播種範圍內,早茬地種植分櫱力強、成穗率高的品種,每畝基本苗控制在17萬~20萬株,一般畝播量10~12千克;中晚茬地種植分櫱力弱、成穗率低的品種,每畝基本苗控制在20萬~25萬株,一般畝播量12~14千克。如遇墒情較差、因災延誤播期及整地質量較差等情況,可適當增加播種量,每晚播1天,畝播量增加0.5千克,但每畝播量條播最多不能超過20千克,撒播最多不能超過25千克。

(七)合理選用播種方式

在天氣正常的情況下,整好地後採取機械條播;如遇陰雨較多的天氣,可採取板茬少免耕機條播措施,一次完成旋耕、開溝、播種、覆土、鎮壓等工序。條播行距20~25厘米,播深2~4厘米,並做到深淺一致、播種均勻、苗量合理。稻茬秸稈還田的麥田,可先採取旋耕滅茬,再用條播機播種,也可採取人工或機械均勻撒播的種植方式。人工撒播麥田應注意提高整地質量、撒種均勻,並注意播後淺耙蓋籽,適當鎮壓,以提高田間出苗率;機械撒播可選用河北省金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小麥無壟聯合耕播機進行均勻撒播種植。

(八)注意麥田排漬

對於雨多地濕和地下水位高的麥田,小麥播種前應注意儘早開溝晾墒排漬,降低地下水位,以利播種出苗。

(九)播後鎮壓

對於稻茬秸稈還田的麥田,或土壤黏重的砂姜黑土整地質量差的麥田,或使用未帶鎮壓器的播種機進行播種的麥田,在小麥播種後應及時進行鎮壓。播後鎮壓應注意土壤墒情,若田間濕度大,可推遲至土壤墒情適宜時再進行播後鎮壓,以免造成土壤板結而影響出苗質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iBSuW4BMH2_cNUg75j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