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中的描寫讓草原以壯闊雄偉和牛羊肥美的印象深入人心,但在美景的背後,直至如今,不少牧民仍身處貧困。今年,「山貨上頭條」項目走進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幫助當地共售出羊肉產品517萬元,惠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30名。
位於我國正北方的錫林郭勒盟,是距離京津最近的草原牧區,這裡又是以蒙古族為主體、多民族聚居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坐擁包括羊肉、乳製品在內的許多特色農畜產品。天然的養殖環境讓當地羊肉口感更加自然,這也讓羊肉成為了不少牧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但受制於銷售渠道和傳播途徑和方式,錫林郭勒盟特色農畜產品的知名度有待提升。「山貨上頭條」作為扶貧項目,以圖文、短視頻等方式,展示羊肉產品特點、草原生態環境等,並帶動平台用戶共同傳播推廣,從而提升錫林郭勒羊肉產品的品牌認知度。
當地牧民正在草原上放羊。受訪者供圖
烏音嘎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內蒙古姑娘,也是三農頭條號的創作者。95後的她在大學畢業後留在了家鄉,通過短視頻讓更多人認識到草原上的生活和美景。得知項目要幫著推廣家鄉羊肉,她接連拍了好幾條視頻,幫助家鄉貧困地區售賣農產品。
視頻平台上的話題截圖。受訪者供圖
項目吸引了不少企業與當地簽約採購訂單,從而拓寬羊肉產品的銷售渠道。截至11月初,相關內容傳播量超過2億次,在該項目推動下,國內知名企業還與當地企業成功簽訂716.8萬元的採購訂單。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穆祥桐 校對 李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glOqW4BMH2_cNUg_wa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