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眼皮打架還是要堅持看完《乘風破浪的姐姐》?

2020-07-01     當代公益

原標題:為什麼我眼皮打架還是要堅持看完《乘風破浪的姐姐》?

在熱搜停更的時期,《乘風破浪的姐姐》悄無聲息地開播了,靠著口口相傳火爆網絡,收視迅速破了4億。放眼望去,網絡上關於姐姐們的討論已經是熱火朝天。

這樣現象級的綜藝,很久沒有出現過了。

1

觀眾為何而燃?

《乘風破浪的姐姐》的配置在以往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召集30位本就「功成名就」的30歲以上女藝人,重新訓練、考核、出道。比起青澀懵懂的少女選手們,這些藝人已經在娛樂圈披荊斬棘了數十年,最有資歷的伊能靜甚至出道已滿36年。

很多觀眾最初是抱著看女明星互撕的「腥風血雨」的態度來期待《乘風破浪的姐姐》,但節目開播後,觀眾被節目的另外一面所吸引,《浪姐》之所以能成為爆款,離不開它傳達出的」三十而驪「的概念。

「三十而立」最初由孔子提出,指一個人到了三十歲時要有所成就;節目中的「三十而驪」,則寓意著女性到了三十歲依舊可以像駿馬一樣奔騰向前。

相比於《青春有你》這樣的少女選秀節目中,要求女團成員外表青春靚麗、著裝和動作整齊劃一, 《浪姐》更像是一個可以盡情展示自我魅力的舞台。在初舞台表演中,即便沒有彩排的機會,姐姐們一站上舞台,氣場瞬間全開。 她們身上散發出的大膽自信、不被他人定義的成熟魅力,正是觀眾甘當」自來水「的原因。

鍾麗緹在採訪中坦然地說: 「二十幾歲的時候,別人說什麼就做什麼,也不夠勇敢,我更喜歡現在的自己。」寧靜說,「我需要一個更大的努力,來迎接這一次的乘風破浪。」金莎說「我仍然想過一種不凡的人生。」年齡並不重要,30歲也並不意味著人生已經走上了一條路線既定的軌道。無論什麼時候,都可以直掛雲帆,乘風破浪,開闢新的疆域。

《乘風破浪的姐姐們》打破了女團必須乖巧懂事、青春靚麗的刻板印象,打破了中年女性必須成為賢妻良母、溫柔包容的定式,擺脫定義、活出自我,這才是令觀眾振奮的原因。

2

擺脫桎梏的多元風采

事實上,女性形象早已超越了傳統的規制意象,逐漸展現了多元特質,甚至與「婉約溫柔」相悖的女性形象也能得到主流大眾的青睞。

在近來的雜誌、街拍以及粉圈用語中,我們常常能看到「超A」這樣的形容。

「A」起源於歐美同人圈的ABO設定,分別指Alpha、Beta和Omega三種不同的人格類型。「A」即是等級最強,被設定為天生的戰士和領導者的「Alpha」人格的縮寫,「精英、主導、強勢、颯、攻」都是這類角色的標籤。

《乘風破浪的姐姐》中,李斯丹妮和鄭希怡因為」A「含量過高而被觀眾瘋狂pick, 大眾對這種「超A」的風格已經達成了共識——這是一種力量與美感兼容並蓄的審美風格。

范冰冰是一個開端,她通過著裝來強化和宣告自己的態度和力量,到現在這種風格已蔚然成風, 「A」的流行是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一種外化,標誌著被傳統社會固化的女性氣質正在瓦解,釋放出更加多元的面貌。

《乘風破浪的姐姐》就是一個百花齊放的舞台,利落幹練的李斯丹妮、妖嬈嫵媚的黃齡、沉穩大氣的阿朵、叛逆乖張的寧靜、堅韌安靜的陳松伶.......千姿百態的女性魅力同時釋放,她們從陳腐的道德規訓中抽身,隨心表達自己,即便別人有再多的抨擊,她們還是相信自己的標準,並為之努力。

這也是當下的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品牌和個人表達出同樣的態度—— 對所有人的個性保持尊重,無論是堅強、努力,還是溫柔、包容,都有它的魅力,只要人們能發自內心的對自我給予肯定。SK-II在廣告《她最後去了相親角》中對「剩女」的概念進行大膽駁斥,以「ChangeDestiny」系列短片描繪無視外界聲音、改變自我命運的女性群像,「維多利亞的秘密」則在宣傳片中表示「自信舒適,也是性感」,鼓勵受眾跳出他者凝視,自己去定義性感;Nike則毫不掩飾對活力四射、勇敢進取的女性的欣賞。

這些品牌所要表達的態度與《乘風破浪的姐姐》之間擁有共性——自我意識覺醒的女性們為自己選擇的人生付出努力。

3

一間自己的房間

「我剛冒著瓢潑大雨,從戈頓學院演講歸來,那些女士渴求知識而大膽無畏——那是我對她們的印象。聰明、熱切、窘迫的女孩註定將被大批培養成為女教師,我和顏悅色地告訴她們,要喝些酒,要有間屬於自己的房間。」

維吉尼亞·伍爾夫在《一間自己的房間》中以自身經歷啟發女孩們的獨立人格覺醒,門上的鎖意味著獨立思考的能力,她鼓勵女性爭取過上一種更有生氣和活力的生活,不必成為別人而只是成為她自己。

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不乏乘風破浪的女性,她們與腐朽的思想堅持不懈地鬥爭著。《成為簡·奧斯汀》和《小婦人》《花木蘭》里,那些女孩們不顧他人非議,勇敢地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成為作家、演員、畫家、音樂家,過一個或許艱辛但無比豐盈的人生。

戲劇和現實成為了有趣的互文,這些演員也活出了自己的人生。在《時時刻刻》中演伍爾夫的妮可·基德曼,一直默默地為社會平權做貢獻;飾演簡·奧斯汀的安妮·海瑟薇曾深入肯亞和伊索比亞,拯救陷入兒童婚姻的年輕女孩;出演《小婦人》的艾瑪·沃特森為各種社會議題發聲······ 她們正在各個領域大放異彩,物質、財富、階層、制度,都無法桎梏覺醒的靈魂。

人無定式,不論什麼性別,都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獨立個體,都可以自由地選擇怎麼度過一生。我們都懂得這些道理,只是在現實世界裡,通向自我的路仍然存在著重重枷鎖,很多人在試圖衝破枷鎖的過程中陷入習得性無助。但這些乘風破浪的姐姐們做出了好的示範,或許她們能喚醒一些被麻痹被規訓的靈魂。

4

賦權女性,從承諾到行動

《乘風破浪的姐姐》並非這個時代獨有的風景。

上世紀50年代開始,女拖拉機手、女飛行員、女教師、女地質員開始頻繁登上《人民畫報》,進入了人們高呼」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時代,那時的女性們以意氣風發、自信飽滿的狀態走出家庭,衝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

從「女子無才便是德」到「婦女能頂半邊天」,越來越多的女性掌握了人生的主動權,這與新時代大力推動性別平等息息相關,賦權女性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

2015年,美國ABC電視台製作的紀錄片《中國的變遷:賦權女性》播出。 這部紀錄片講述了中國女性在教育、事業和生活等方面近百年來的積極進取和變化歷程。

從20世紀初宋氏以嶄新的知識女性的形象登上歷史舞台,到不言放棄的中國女排和冰壇霸主王濛、UFC中國首冠張偉麗,越多越來的中國女性活出自我,在世界範圍內展露風采。

1995年,在中國政府的主動邀請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舉行,明確了全球婦女發展的戰略目標和行動措施,並通過了《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以行動謀求平等、發展和和平,並密切關注教育、健康和就業等方面的問題。

在貫徹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下,女性的身影在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各個公共領域顯著增多,在教育、健康、社會保障權利等方面也有所上升。

所謂「賦權女性」並非是鼓吹性別衝突和給予女性特權,而是對所有人的能力保持同等的信任和尊重,並盡力提供同樣的機會,讓女性也能夠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更廣闊的舞台上綻放光彩。

近年來,許多公益組織也在幫助更多女性追逐一個更美好的人生,比如「@她創業計劃」、「稀捍行動」等,通過各種方式助力女性創業就業、帶動女性尤其是困境女性實現創業增收和可持續發展,許多偏遠山區和深山裡的手藝人靠著自己的技藝重拾生活的信心,重新掌握了把控自己人生的權利。

最後,我們以非盟委員會主席祖馬的話結尾,「『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女人』這句話已經不符合現實。當今社會需要的是男性和女性並肩合作,共同致力於消除貧困、飢餓和疾病,致力於解決衝突、建設和平社會。」

粉筆頭荊永興:假如生命只剩三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WTICHMBiuFnsJQVLpt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