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和大連少女被害案,未成年犯罪,家長才是最大責任人

2019-10-29     Hi生活菌

最近,由周冬雨和易烊千璽主演的《少年的你》一上映,便收穫了大量好評。豆瓣8.4分的高分,在今年的國產片中,已經算是非常高的了。撇開原著抄襲的傳聞不談,這部電影所揭露的社會現實,確實值得深思。

而伴隨著電影的熱播,「校園凌霸」這個話題,再一次狠狠的撕裂了人們的心。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檢察機關對於涉嫌校園欺凌和暴力犯罪案,提起公訴約3500多件,涉嫌相關施害人員5500多人。

而通過分析顯示,部分實施欺凌的犯罪嫌疑人其實曾是校園欺凌的受害者,為了免於被欺凌,她們寧願選擇變成欺凌者,這是何等可怕的惡性循環!

相信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當自己還是孩子時,如果在學校收到欺負,最後基本都是對方家長一句「孩子小,不懂事」應付差事,而不少學校為了維護聲譽,基本都會選擇息事寧人,安慰受害者幾句後就將此事作罷。

在我國,為了保護孩子,給與孩子更多耐心和寬容,法律對未成年人犯罪也會給與從輕處罰,主要也是考慮能給他們一個重新改過的機會,希望能夠幫助他們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並不希望因一件過錯影響孩子一生。

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寬容卻被某些惡魔當做了保護傘,保護法更是被他們當做了擋箭牌,甚至因此竟敢肆無忌憚地痛下殺手。

就在上周,大連市沙河口區,一名未滿14周歲的男孩,將一名11歲的女孩誘騙至家中,意圖不軌。在女孩反抗的過程中,男孩將其殘忍的殺害。

該男孩實施犯罪行為後,不僅毫無悔過,竟然還在同學群里分享自己的行兇經歷!簡直是喪心病狂。

此事過後,輿情沸騰,很多人都呼籲降低刑責年齡標準,必須讓兇手承擔刑責。甚至還有網友認為,該孩子的父母也必須承擔責任。

我們再回到《少年的你》電影中的情節,女主陳念在走投無路之後,奮起反抗,卻失手誤殺了欺凌者魏萊。雖然最後也算惡有惡報,而且電影最後進行了戲劇化處理,由混混小北代替陳念接受了處罰。但是如果是在現實中,陳念勢必會受到相應的處罰,未來肯定是一片灰暗。而之前因受到欺凌,被逼自盡的另一位女同學,也再難復活。一場校園霸凌,造成三個家庭無法挽回的悲劇。

從第一個受害者自殺,到欺凌者被失手殺害,整個故事仿佛告訴我們,校園欺凌只有3條路走,要麼忍耐,忍無可忍自殺結束;要麼加入欺凌者,從此也走上欺凌他人的道路;要麼奮起反抗,以暴制暴。可無論哪種,都是悲劇!

那麼為什麼會存在這些校園霸凌,為什麼這些小小的孩子心理會有如此大的仇恨和戾氣,從電影里我們或許可知一二。

欺凌者魏萊就是因為在自己家裡受盡冷暴力,以至於她在學校里,通過欺負同學來獲得存在感。將自身受到的不公,轉嫁給他人,以此獲得心靈的平衡和快感,難怪自始至終,魏萊也沒認為自己有錯。

當然,除了家庭暴力的原因外,還有一種造成孩子暴戾心理的原因就是父母的過度溺愛。過度溺愛會讓孩子養成乖張、跋扈、自私、要怎樣就怎樣的性格。稍不如意,可能就會傷害他人,甚至可能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因為他們知道即便他們做錯,也會有人給他們的撐腰。

但是不管哪種,其實最主要的責任都是源於父母。缺乏家庭關愛的孩子,最容易成為凌霸者和被欺凌者。校園欺凌案件,與其說是給孩子們敲醒了警鐘,不如說是給家長和學校敲醒了警鐘。

當然,正如之前所說,不能對孩子施以暴力,也不能過於溺愛。作為家長,一定要給與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能一味的寵愛與包庇,要教他們分辨善惡,不能總以「孩子年紀小,不懂事」為藉口,縱容其做出違法,甚至犯罪的行為。

要知道多行不義必自斃,這不光是針對大人。施暴者最後成為受害者,甚至最終因此喪命的案例也不是沒有。

還孩子一個和諧健康的校園環境,需要家長、校園和法律共同努力。而這其中,家長所要承擔的責任最大,畢竟只有家長才能做到防患於未然!畢竟如果等到事情發生才想到亡羊補牢,就真的太晚了。

本期討論:你是如何看待校園霸凌和未成年犯罪呢?歡迎留言區分享你的觀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ScLH24BMH2_cNUgOv7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