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語村言|上下五千年,彈指一揮間_諸子百家第20講-五十步笑百步

2019-08-28     俚言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意味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終於得到了國際承認。我們知道,在中國璀璨的歷史文化星空之中,有許多閃亮的明星。其中最熠熠生輝的那一顆,也許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

我們已經了解,儒家思想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思想流派,孔子是儒家的開山鼻祖,孟子是僅次於孔子的亞聖。孟子的為人耿直不阿,孟子的文章也暢快淋漓,有一種捨我其誰的氣魄。孟子口裡金句頻出,比如,他就揶揄梁惠王是「五十步笑百步 」。

第20講. 為什麼孟子說梁惠王是「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生活於戰國時代。當時,新舊更替,天下大亂;群雄爭霸,民不聊生。就如同這個時期的名稱「戰國」一樣,戰國時期是各國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而相互討伐的亂世。諸侯們普遍信奉和實行的是強大欺負弱小的「霸道」政治。

面對這個混亂不堪的現實社會,耳聞目睹老百姓的困苦生活,孟子深刻地認識到「霸道」是行不通的,並針鋒相對地提出實行「王道」的主張。孟子所說的「王道」,其實就是君主們在執政之時,需要遵循的正確的方法以及應該走的正確的道路。「王道」與靠強權征服對方的「霸道」截然相反。

一次,孟子謁見蠻橫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正在為國事大傷腦筋,就急匆匆地問孟子:「請問老先生,您這次來,能給我和我的國家帶來什麼好處呢?

孟子微微一笑,回答道:「大王,您為什麼一開口就詢問有什麼好處呢?其實辦法是有的,您只要講仁義就可以了。」

梁惠王又問:「您也看到了,為了治理國家我是操碎了心。河東受災,我就把百姓遷移到河西;河西受災我就把百姓遷移到河東,也算是對得起他們啦。我曾經考察了鄰國的政治,並不比我治理的好呀。為什麼鄰國的百姓沒有逃亡,而我國的百姓也沒有增加呢?」

孟子回答:「大王喜歡戰爭,我就用戰爭來做個比喻吧。在戰場,兩軍對壘,已經擺開了陣勢。如果戰鼓剛剛擂響,雙方的刀槍一碰撞,士兵們就丟盔卸甲,拖著兵器向後逃跑。有的一口氣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然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士兵,說他們膽子太小,您覺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馬上說:「當然不行啦。他只不過沒有跑一百步罷了,但這也是逃跑呀。」孟子說道:「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您就不要再希望您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孟子這番話的意思是提醒梁惠王,他之所以不得民心,是由於他與其他各國君主一樣,都是奉行的「霸道」而不是「王道」的緣故。

那麼,怎樣實現「王道」呢?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提出了執政為民的「仁政」學說。孟子認為,「仁政」是實現「王道」的先決條件。孟子曾經說過:「如果在農民耕種收穫的季節,不去強拉民夫,那糧食就多到吃不完了;如果不用網眼很小的漁網捕魚,而造成魚類的滅絕,魚就多到吃不完了;如果按照一定的時節伐木,而不是亂砍濫伐,木材就多到用不盡了。如果君主都以這樣的態度對待百姓,老百姓就對自己的生活滿意了。老百姓沒有什麼不滿,就是王道的開始。」

由於封建社會的本質是君主的「家天下」,所以歷代封建帝王都不可能無所保留地施行孟子所倡導的「仁政」。雖然如此,在2000多年以前,孟子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執政愛民的主張,實在令人欽佩。待續……

謝謝大家關注俚言的原創文章,《諸子百家》共計100講。

文中引用圖片均來自於網際網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PEX32wBJleJMoPM4FS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