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120師打仗厲不厲害?

2021-02-18     枕貓

原標題:八路軍120師打仗厲不厲害?

從南昌起義之後,我黨便擁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這就是如今我國的人民解放軍。在我軍建軍的最初期,其實就湧現了一批能征善戰的名將和著名部隊,比如曾經參加過北伐的葉挺獨立團。還有從湘西北建立起來的賀龍軍團,蔡鍔將軍手下朱德所帶領的部隊等等。

而在紅軍長征之後,這些來自不同背景和番號出身的部隊亟待整編。於是為了配合抗日戰爭的進程,我黨只得同意將所有的武裝力量整合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八路軍也成為了我黨部隊在抗日戰爭當中一直沿用的標誌。事實上在八路軍建軍之前,我黨很多將領早已是軍長司令級別的軍官了。但國民政府當時只給了我黨部隊一個軍的正式番號,所以如賀龍、林彪這樣在紅軍時代已經做軍長的將領,當時也只得被降級為師長。而八路軍下轄的部隊,也只有從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改編來的115師、120師、129師。

而有些人認為,在這三支部隊當中120師似乎打仗並不那麼厲害,戰功也沒有似115師的平型關大捷和129師的百團大戰這麼搶眼。其實這個觀點只是對120師不了解導致的,120師作為八路軍三大主力部隊,在抗戰當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紅軍長征

八路軍120師軍史

八路軍120師的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這是一支在土地革命時期崛起的部隊,由紅軍第2軍團、第6軍團和第32軍組成。其中第二軍團又是賀龍軍長的第4軍和孫德清的第6軍合編組成的。

而第6軍團則是由紅8軍、紅16軍、紅18軍合編而成,由任弼時、蕭克指揮。紅軍第32軍是指紅一方面軍由羅炳輝帶領的紅9軍改稱的。這三支部隊順利在井岡山會師之後正式合併,共同組建了紅二方面軍。

紅二方面軍主要任務是在1930年到1934年期間對國民黨軍進行反圍剿,並且在策應中央紅軍轉移時對湘西地區的軍閥陳渠珍發動攻勢並建立革命根據地。而在這時,蔣介石認為前四次的圍剿並沒有將八路軍主力消滅,於是便發動了第五次圍剿。一方面從政治上我黨當時的領導犯了左傾錯誤,另一方面我黨部隊當時裝備落後,不適宜在全國和國民黨對抗。

於是黨中央便從江西進行兩萬五千里長征,將黨中央搬到了陝甘寧地區。而紅二方面軍主力也因此被迫轉移,最終在1936年4月渡過金沙江,翻越玉龍雪山到達麗江。之後又北上跟著長征隊伍參加了山城堡戰役,打破了蔣介石對陝甘革命根據地的圍攻。

陝甘寧地區

西安事變之後,蔣介石一方面迫於國內抗日情緒的壓力,一方面也覺得日軍對華北的侵占局勢危急。於是在周恩來的勸說下,與我党進行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兩方部隊也兵合一處將打一家,還給予我黨我軍正式的國民革命軍番號,共同抗日。

雖然之前國民黨與我黨之間爭鬥激烈,但畢竟都是華夏子孫。面對山河破碎,兩軍開啟了國民黨應對正面戰場,我党進行策應建立了抗日統一戰線。

而紅二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總部直屬隊的各一部整編到一起,改編為八路軍第120師。賀龍任師長,蕭克任副師長。下轄第358、359旅和工兵、炮兵、特務營、輜重營等共1.4萬人。其中358旅由715和716團組成,而359旅則是由717和718團組成。

而在抗戰期間,整個120師被分為了兩個部分,一部在陝甘寧地區拱衛我黨中央根據地,另外一部8200人則由賀龍率領,進入晉西北作戰。在陝甘寧邊區的留守部隊,一方面保護中央,一方面開墾根據地當中的荒原,建立我軍的大後方。所以在抗日戰爭當中120師的兵力其實是少於115和129師的。但這並不能代表120師的部隊不能打。

陝甘寧地區

抗戰時期的經典戰役

抗日戰爭剛一開始,我軍115師便在平型關與日軍板垣師團對上了。林彪作為115師師長,在平型關順利伏擊日軍的戰役打得十分漂亮。但這也沒能阻擋日軍進軍晉西北的野心,於是國民黨的部隊與日軍在忻口正面相撞。

那時日軍對於忻口戰役的補給線一共有三條,而通過我軍對於晉西北的控制,只剩下了最大的雁門關附近的一條。為了能夠減輕友軍在忻口戰役正面戰場的壓力,我軍120師師長賀龍命令:「358旅716團立即趕往雁門關附近,伏擊增援忻口的日軍機動部隊。」

716團的官兵基本上都是賀龍的湘西子弟兵和周逸群的紅6軍組成的,本來就是紅二方面軍的老底子,所以在120師當中也是最能征慣戰的一支,總兵力達兩千人。依照賀軍長在土改革命時的戰鬥風格,這支部隊能打硬仗、善於攻堅,同時還善於根據戰場即時的情況改變打法,可謂是如使指臂,非常靈活。

賀龍

團長賀炳炎是我軍著名的獨臂將軍,指揮作戰機敏,而且非常善於打游擊戰爭。716團接到伏擊日軍的任務之後,經過反覆商討決定在雁門關南邊的黑石頭溝設置伏擊點。因為這裡正好是南北日軍交通線的交叉點,只要被襲擊很有可能對南北日軍補給線予以重創。

1937年10月 18日上午10點左右,日軍從陽明堡方向開來了200多輛汽車,帶著大量的傷員和屍體,同時還有大批的護送部隊。而埋伏在黑石頭溝兩側的716團看準時機一齊開火,很快便將日軍運輸隊壓制在了溝底。看到日軍被打擊得差不多時,賀炳炎一聲令下,所有716團官兵便衝下溝底與剩餘的日軍展開白刃戰。

而這時從北邊的廣武方向又開來了一隊日軍,並登上山打算包圍716團。情急之下,賀炳炎命令分兵一部分部隊上山搶占制高點,阻擊敵人的包圍,同時讓在溝底的部隊帶著繳獲品趕快撤離。在日軍增援部隊還沒有反應過來時,716團就已經順著山溝撤退了。此戰我軍順利地打掉了日軍車輛20多輛,消滅敵人300餘人。

賀炳炎

而第一次雁門關伏擊戰716團的傷亡也不小,於是賀炳炎總結了差點被包圍的教訓,改變策略為只伏擊不衝擊,通過不斷滋擾來消耗敵人的力量,於是第二次雁門關伏擊戰就在這個作戰方針的指導下打響了。

21日,從南北兩個方向相交的日軍同時進入了伏擊圈時,便遭受了716團的猛烈火力襲擊。看到日軍損失慘重之後,716團並不纏鬥快速地撤離了戰場。這一次又斃敵兩百餘人,破壞車輛幾十輛。兩次雁門關伏擊的戰鬥成果,不僅受到中央的肯定,而且國民黨忻口戰役總指揮衛立煌也表示,716團的伏擊給予忻口前線的幫助是巨大的,其功能甚至大過幾個師的兵力。

1938年春,駐蒙日軍又越過長城向晉西北進犯,威脅到了我陝甘寧邊區的安全,而剛剛換防到晉西北的閻錫山部又無心應戰。於是賀龍親自帶隊120師挺身而出,帶領下轄的358旅和359旅對日軍控制的五個縣城進行了各個擊破的反圍剿戰役。不僅將日軍占領整個山西的計劃破壞掉,而且還奪回了被日軍占領的晉西北大部分地區。

閻錫山

與兄弟部隊的比較

與115師和129師相比,紅二方面軍出身的120師其實在之後的抗戰期間主要負責的是兩個方面的任務:第一是通過控制晉西北地區並建立抗日根據地,保衛黨中央在陝甘寧邊區的安全。第二則是配合115和129師在晉冀魯豫邊區的戰鬥,以擴大我黨的革命根據地。而根據各個部隊的作戰任務不同,並不是所有的部隊都可以參與戰爭前線最為激烈的戰鬥。

而且,在抗日戰爭這樣的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黨中央肯定是要根據每個部隊的作戰能力和特點來分別執行適合自己部隊特點的任務。當然在現在的軍事理論角度上講,這樣的軍事安排在戰爭中會造成一定的弊端。

所以比如現代戰爭當中,美軍一直都是實行前線輪換制。而我軍則一直都沒有實行這種制度,其原因在於我國近代史當中,沒有打過侵略戰爭。所以駐紮在一個地區的部隊由於對該地區情況熟悉,所以輪換制就沒有太大意義。

抗日戰爭

而120師其實一直都處於對日軍進行防守的狀態。它與林帥帶領的115師,劉伯承帶領的129師在作戰任務和地域劃分上有著明顯區別。更是和粟裕帶領的贛南敵後抗日武裝部隊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進行對大後方的防禦任務,即使是主動出擊也是在一條固定的路線上進行穿插。而後者的主要任務則是進行根據地的開拓,以壓縮日軍的控制範圍保證抗戰的成果。

所以120師看似沒有多少亮眼的戰績,但實則是成人之美而已。並且120師在晉西北對日占區的破壞也給國民黨軍正面戰場起到了重要的牽製作用。同時也保證了我黨在陝甘寧地區的發展壯大,是名副其實的防禦戰勁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OYUyXcB9wjdwRpvH2b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