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被消滅拒不投降!蘇聯俘虜承認自己是政委,被德軍拖出就地處決

2019-07-02   大喵情報局

在俄羅斯電影《布列斯特要塞》中,有這樣一個橋段:在戰鬥結束後,德軍軍官問蘇軍俘虜:「誰是政委?」其中一個俘虜承認了自己的政委身份,隨即被德軍拖出,就地處決。德劇《我們的父輩》中,也有類似的情節,蘇聯政委和幾個列兵死守據點,寧被消滅拒不投降,在他們被俘虜後,政委被就地處決,臨死前還淡定地抽完了最後一根香煙。

不難發現,不論是俄國電影還是德國電影,亦或美國大片,在這個細節處理上都非常一致。這並非影視劇中虛構的情節,在現實中確實如此。德軍為何如此痛恨蘇聯政委呢?

蘇軍的政委制度,源於十月革命。在彼得格勒十月武裝起義之後,俄國國內白軍和協約國軍隊對蘇維埃政權咄咄逼人。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只有將舊的軍隊進行徹底改造,才能保住新生政權。這時,托洛茨基便提出了政治委員制度,自上而下向軍隊各級推行,對舊軍隊進行改造。

蘇聯紅軍初創之際,參軍的大都是農民,缺乏軍事素養,並且紀律渙散,毫無戰鬥力可言。有的士兵甚至拿著槍去打獵,白白浪費不少子彈。在政委的工作下,士兵們的思想覺悟得以提高,紀律性更強,在對白軍和協約國的作戰中,他們奮勇殺敵,戰鬥力大增。由此證明,政委制度是非常有效的,直到1918年,蘇聯紅軍總兵力已經超過一百萬,其中一半以上均為改造後的舊軍隊。提出政委制度的托洛茨基,由此被稱為「紅軍之父」。

蘇聯政委制度的發展並非順風順水,一路上歷經波折,弊端逐漸顯現。由於分工不明,所以紅軍普遍存在政委和軍事主官爭權的問題。隨著這一問題被重視,1924年蘇聯便取消了政委制度,政治工作由以軍委會成員負責。1937年,政委制度恢復,三年後又重新取消。

直到蘇德戰爭後,戰爭前期蘇軍一潰千里,士氣一蹶不振,出現了整軍、整師成建制地被德軍俘虜的現象。面對越來越嚴峻的戰事,史達林在危難之際下達了著名的第227號命令:「不得後退一步」!與此同時,政委制度再次被派上了用場。只有思想覺悟高的戰士才能當選政委,他們有著一流的紀律性,平日裡關懷士兵,讓戰士們明白為何而戰,也知道為誰而戰。

在政委的帶動下,原本戰鬥意志薄弱的蘇軍,士氣得以大幅提升。為了以身作則,政委們身先士卒帶頭衝鋒,陣亡率超過80%,遠高於普通士兵。由於政委和指導員沖得又快又猛,傷亡巨大,後來蘇軍高層不得不下令,明令禁止政委在最前面衝鋒。即便如此,政委依舊奮不顧身,左手小紅書,右手小手槍,左手教育人,右手解決人,沖在最前面。士兵們一看,政委都衝出去了,自己還有什麼好怕的?在德軍兇猛的進攻中,蘇軍政委激勵著戰士們一波波衝鋒,戰鬥至死也不投降!

在政委的激勵下,蘇軍戰鬥力大大提高,再也不會有成建制的投降事件發生了。如此一來,蘇軍政委就成了德軍的眼中釘,一旦被活捉,就地處決絕不姑息。

隨後,蘇聯軍中又出現了政委干擾軍事指揮的現象,尤其是在軍、師一級的高級政委中,這種問題更為突出。1942年8月,在科涅夫將軍的請求下,蘇聯政委制度又一次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