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末,四歲的毛毛是一個調皮小男孩,媽媽帶他在家學習了一下午,想著該出去玩了。哪知媽媽又帶他去了畫室學畫畫,畫室的場面讓人感覺非常尷尬,孩子和老師把孩子擠在中間,大人急先恐後給孩子做指導,根本不給他留自由發揮的空間。要求他結合老師畫的小鴨去臨摹,而且要求小鴨子內一定要塗上黃色。大人的要求是,必須要和老師畫的一模一樣,顏色也要用相似的顏色。
02
當沒有達到媽媽的要求時,媽媽急了,使勁一拍桌子,生氣地對他說,「畫圓,是我畫啊?還是你畫?」媽媽一把奪走孩子手中的筆,「明天,你不要再來畫了,媽媽自己來畫!」
半個小時的課程結束了,媽媽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強迫孩子畫畫,這樣的教育方式是不對的,孩子在此時最應該學習的是創意繪畫,把腦海里的想法通過畫畫的方式塗鴉出來,來感受使用不同的色彩表達自己的內心,並不是簡單的模仿或照著畫。
孩子的學習時,處於一種受壓迫的空間環境,不是一種對學習新知識的渴望,孩子體驗到的是一種籠中鳥的感覺,而無法獲得繪畫的愉悅心情。當課程結束後,孩子如同掙脫牢籠的小鳥,在他的心目中閃現的是另一種狀態,一天的學習終於結束了,現在可以出去玩了。
03
毛毛想錯了,媽媽並沒有帶他玩,而是帶他去超市玩起了手工塗色,媽媽把學習時的教育方式,靈活應用到毛毛的玩樂之中,要求塗的色彩和別人塗好的一模一樣,孩子塗出來的石膏像,顯得死板而機械,只是一種簡單的模仿,並沒有什麼新意,也沒有融入孩子的思想。
稍微做得不好,媽媽就出面指責,「你今天咋回事?你看人家塗的什麼顏色?小心塗啊,塗錯了要挨打啊!在這裡塗黃色的,這裡塗粉色……」媽媽拉出孩子的小手,準備打他的手,毛毛用力縮回小手。「你自己塗錯了的,你答應媽媽了,塗錯就要挨打!我再給你一次機會,再塗錯就要挨打了,媽媽真的要打了!」
孩子出現了抗拒,他並不是不想玩手工塗鴉,而是不願意做一個與別人塗的完全一樣的手工。錯誤的教育方式,不管是什麼娛樂形式,都不會讓孩子感覺到快樂。很快毛毛扔掉畫筆,「我不想畫了?」媽媽在後面不斷重複著追問原因。年幼的毛毛一直在這樣受壓制和批評的家庭環境中生活著。這樣的壓制和封閉,孩子的憋屈無法得到釋放,後來,他通過打人來釋放這樣的負面情緒。孩子無處發泄內心的滿,只好用暴力方式來宣洩。孩子只有用這樣的方式,才能夠釋放內心的想法,以此通知父母,從中達到自己的訴求。
04
看到這裡,或許你對毛毛的家庭有了一些了解,毛毛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可能父母並沒有設想過他會有一個怎樣的未來?而媽媽希望毛毛在自己的職業領域取得一定成就。媽媽經常讓毛毛背誦國學內容,想讓孩子在記憶力和智力能夠更好地發展。媽媽認為這是毛毛自己要求的,但媽媽卻忽略了一個事實,經常強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來。事實上,讓孩子單純背誦一些抽象有內容,並不能讓孩子真正領悟到內容的真諦,對孩子並沒有幫助。
可馨育兒短評
勸告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時,不要管得太寬,孩子喜歡做什麼事,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而不是走出一條與別人一模一樣的道路,拾人牙慧,每天活得像一個「機器人」,這樣不僅讓孩子活得壓抑,還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久而久之,讓孩子形成厭煩情緒,從而丟失掉一些興趣愛好,形成暴躁、易發怒、愛打人的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