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專題】南方網評:響應非現場祭掃 讓傳統節日更「清明」

2020-04-03     宿州市人民檢察院

南方網評:響應非現場祭掃 讓傳統節日更「清明」

作者:李建 新聞來源:南方網

  近日,民政部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為鞏固疫情防控成果,今年清明節大力推廣非現場的祭掃方式,包括網絡祭掃,推廣家庭追思,開展公益性的代祭服務等。

  今年清明節假期,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在此情形下推廣非現場的祭掃方式具有特別的意義。為弘揚優良傳統、保護生態環境、培育文明新風,鞏固疫情防控持續向好形勢,我們每個人都當積極響應,自覺踐行,以文明祭祀寄託哀思,不聚集、不扎堆,防控疫情傳播。

  推廣非現場的祭掃方式有利於鞏固疫情防控成果。經過一段時間艱苦努力,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境內本輪疫情流行高峰已經過去,但境外疫情正在加劇蔓延,我國面臨境外疫情輸入風險大幅增加,「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要求不容放鬆懈怠。清明祭掃人員集聚,容易引發感染風險,因此推廣非現場的祭掃方式有利於更好地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社會公共安全,持續鞏固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推廣非現場的祭掃方式有利於消除火災風險隱患。一直以來,春季風乾物燥,是我國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多發期。清明節即將來臨,人民群眾焚香、燒紙、點蠟等各類祭祀增加,現場祭掃帶來的潛在火災風險隱患不難想見。事實上,全國各地每年因清明祭掃不規範燒紙、燃燭引發的火災更是時有發生。「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推廣非現場的祭掃方式無疑對於消除火災風險隱患,守護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推廣非現場的祭掃方式有利於推動文明低碳祭掃。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期,面對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緬懷先烈的傳統節日,如何既滿足公眾的祭掃需求,又防範好因人員流動和聚集帶來的疫情傳播風險,無論是對公眾,還是對相關部門都是一個考驗。顯然,以此為契機,推動形成文明低碳祭掃方式就是一個很好的選項。倡導網絡祭掃等文明低碳祭掃方式,樹立尊重生命、綠色文明的殯葬新風,讓傳統節日回歸清凈與文明。

  緬懷先人,重於心不拘於形。一方面,可在家中通過家庭微信群、網絡追思會、製作思念卡、敬獻鮮花、書寫寄語等文明低碳祭掃方式進行祭奠。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雲祭掃」的方式,進行獻「花」、「鞠躬」、撰寫留言表達思念等操作緬懷親人。此外,還可委託公墓、殯儀館等代為祭奠先人。讓我們每個人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共度一個健康節儉綠色安全的清明節。(南方網李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LxbP3EBiuFnsJQV9iZ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