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尾聲,手中有50萬是拿去買房還是存著?終於有行家說實話

2020-11-27     遠舒

原標題:2020年尾聲,手中有50萬是拿去買房還是存著?終於有行家說實話

2020年尾聲,手中有50萬是買房還是存著?終於有行家說實話

「我手中有50萬元,是拿去買房還是存著?」這是一位粉絲給我私信的一個問題。這位粉絲朋友表示,自己今年30多歲,在一家公司做銷售經理,幾年下來存了50多萬元,由於今年受到經濟大環境的影響,自己所從事的行業也不太景氣,目前就想拿著這些錢做點什麼,比如買套房行不行?他個人認為,經濟發展了這麼多年,好像還是投資房子最靠譜,不需要操心賠錢,相反隨著時間的推移還能賺些錢。

很顯然,這位朋友不是剛需,因為他買房是奔著投資去的,他自己也表示已經有一套自住房,是在結婚的時候父母給買的。因此,在搞清楚了他的購房需求之後,我的建議是暫時不要買房!理由就一句話:你不是剛需。

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基本可以了解到一個現狀,那就是時至今日,依然有人指望著投資房產來賺錢。也確實,目前來看,雖說樓市行情不太好,但是也未明顯看到有哪些城市的房價出現大跌,吸金能力這麼強的房地產市場,說不定什麼時候再回歸瘋狂狀態。

何況物價在上漲,貨幣在貶值。就拿我們切身體會到的變化來說,10年前,吃個早餐3-5元就能搞定,如今5塊錢買碗面可能都不夠;10年前月供達到3-5千我們可能會感覺亞歷山大,如今背負著0.8-1萬元月供的有一大把人群。

按照這些傳統思維邏輯來看,確實近10-20年里就只有房子最保值,甚至屬於最賺錢投資產品。

但是,這套邏輯已經不適用於2020年了!

01.政策導向已經改變。

過去10年,國家主動刺激老百姓購房消費,大部分城市都沒有什麼限制,有錢就可以買房,而現在呢?

房住不炒成為國家引導的主要基調,各種限購、限貸等遏制性舉措更是持續不斷出台,央行方面在嚴格的控制流入房地產業的資金規模。很明顯的一點,現在銀行在審批房貸上的把控越來越嚴,房貸利率相比以前更是上調了不少,理由很簡單,就是用更高的購房門檻來把一些沒有購房能力的人群等擋在外面,只能讓有負債能力的人群來貸款買房。

02.2020年,房價上漲的幅度已經不足以抵消房貸利率和貨幣貶值的速度。

舉個簡單的例子:2019年一套房售價為100萬元,2020年這套房售價仍然是100萬元,按照這個總價還很難賣出去,先要儘快套現,只能降價出售,最後95萬元才賣掉。這種情況下,房子儼然已經淪為負資產,不但不賺錢,還要賠錢。

03.購房需求上已經趨於飽和。

央行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家庭人均住房擁有率達到96%,其中擁有一套房子的家庭占比58.4%,有兩套房子的占比31%,有三套及以上房子的家庭10.5%,戶均住房1.5套。這個數據夠權威了吧!

而從主觀角度來分析,我國老百姓對買房都持有非常積極的態度,過去但凡想買房的,不惜借錢都會去買。剩下還沒有買房的人無外乎兩種:一是完全無力承擔現在的高房價(主要為90後人群);二是還沒有到必須買房的年齡(主要為00後人群)。

04.還有一個翻天覆地的反轉值得關注。

過去,永遠都是供給方的市場,簡單來說就是以開發商為主導的賣房者的市場,房價由他們定,規則由他們說,買不買是你的事情,反正也不愁賣,幾十萬的號子費、茶水費等都是當時樓市火熱的真實寫照。

再看近兩年,樓市主導關係慢慢發生了改變,開發商主動打折促銷賣房的樓盤越來越多了,過去全款買房才有的8折優惠無條件給你,買不買?不買不要緊,7.5折也行,真想買最低7折!在此折扣的基礎上還能享受其他形式的優惠,只要你買。這些利好於購房的條件過去如何會有?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反轉?

真相就是因為市場飽和,房子難賣了。如果開發商不降價刺激購房者消費他們就會很難過,因為開發商的房子拿在手中不賣每天都需要運營成本;因為堆積起來的負債急需套現來償還;因為房子長期積壓著賣不掉就有可能出現資金鍊斷裂的風險。

所以,主動降低前期高傲的姿態,主動讓利給購房者才是得以活下去持續發展的機會。

對此,我們再回到開頭的問題,手中有50萬是拿去買房還是存著?

毫無疑問,目前肯定是存著比買房更加安心。無論何時,貨幣的流動屬性不會改變,錢永遠都可以拿來購買商品,而房子的價值是有階段性的。當房子的增值能力降低的時候,房子的流動性,也可以說是變現能力就會越來越弱。何況我國正在建設樓市的長效管理機制,未來房子是用來住的屬性定位只會更加清晰。

最後說一句:不要扯什麼去買一線城市的房子還有增值的空間,要知道50萬現在在一線連首付都不夠。

感謝各位看官的閱覽,支持的朋友不妨一鍵三連!再留下您的觀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F8-CnYBdHeNs4oxyZT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