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大媽,不愛壩壩舞,卻愛管「閒事」;不愛打麻將,卻愛打「報告」;不愛「家長理短」,卻愛「嘮叨」。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她們不顧家人反對、不管他人白眼、不怕寒風苦雨,投身戰「疫」,用刀子般的嘴、豆腐般的心,為群眾構築起堅實防線,就連省市領導對她們的行為也讚賞有加,市委書記誇讚「展現了新時代的鹽都精神」。這群大媽,何許人也?她們就是被譽為「金桂大媽」的大安區和平街金桂社區婦女志願服務隊的隊員們。
圖:測量體溫
走出家門抗疫:大媽也是「最美逆行者」
準備好了香腸臘肉、採買回了魚雞葷腥……猶如全中國的普通婦女一樣,春節前夕,居住在金桂社區的大媽們準備好了豐盛的年夜飯,只待與親人團聚,歡度新春佳節。
然而疫情爆發、全民戰「疫」。馮玉蘭、李紅梅、程群英等大媽呆不住了。微信群里,她們商討了起來:「我們在戰『疫』中,千萬不要落後哦!」「那是,『金桂大媽』就是要給疫情防控做出貢獻」……討論結果:組建志願服務隊,投身街道社區疫情防控。
於是,從正月初一開始,身穿紅馬甲、頭戴小紅帽的大媽們活躍在各小區、公路、集貿市場,入戶摸排、測量體溫、消殺環境、勸返違規外出者、勸離聚集人群、為居家隔離觀察人員買米買菜送東西……大媽們忙碌的身影,贏得居民誇讚:「你們也是最美逆行者!」
圖:發放抗疫宣傳單
鮮為人知的是,這群「最美逆行者」,各有各的「小秘密」:曾群英剛加入志願服務隊時,家人極力反對,「放心嘛,我會保護好自己的」,她安慰親人;李紅梅與家人商量後,主動取消了「團年宴」,在其帶動下,鄰居也主動取消了預訂好的50多桌婚宴;身體不適的馮玉蘭,雖不能上「戰場」,卻捐贈了50隻口罩,緩解了戰「疫」初期防護用品不足的困難。
「金桂」大媽投身戰「疫」,這給只有6名工作人員的社區增添了力量。大媽們的表現,更讓社區書記周淘洪敬佩。兩個多月里,大媽們勸返各類人員7000多人次,消殺車輛600多台次,為居家隔離人員配送生活用品近2噸。
圖:對車輛進行消殺
不怕艱難困苦:「金桂大媽」懷揣金貴心
地處城鄉結合部的金桂社區成立於2013年,1600多戶5600多人中,超過80%都是農轉非安置戶。「受傳統思想、生活習慣等影響,出門不戴口罩、進小區拒測體溫、成群外出玩耍等,讓『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困難重重,」周淘洪說,「慶幸的是,由於大媽們的參與,整個社區平安無事。」
平安無事背後,是大媽們的艱苦努力和無私奉獻——跑斷腿、磨破嘴、受盡氣、操碎心成了戰「疫」中大媽們的標配。李紅梅在尚東時代小區上門摸排一住戶時,戶主有牴觸情緒,李大媽好言相告其重要性,最終以真誠之心打動戶主;在和平花園小區監測點,李英經常遇到拒測體溫、拒絕出示通行證的居民。一次,她為一位老人測體溫時,老人不滿地說:「熟人熟識的,測啥子嘛?」李大媽陪著笑臉告訴他,體溫測試不僅是對本人負責,更是對小區居民負責;曾慶英在執勤中,遇到一個提著酒瓶、多次想闖進小區與朋友喝酒的男子。曾大媽對男子進行了嚴厲呵斥,始終沒有放他進去。
圖:勸說聚集人員
有天半夜,李紅梅接到一名居家隔離人員的電話,稱其煙癮犯了沒煙,希望她幫忙買。李大媽二話沒說,冒著寒風冷雨,打的到主城區,買回香煙,送到隔離人員家門口;曾慶英在給一個小伙子測量體溫時,小伙子告訴她,自己「腳粑手軟」的。曾大媽立刻把情況反映給了社區、街道。街道社區找到小伙子了解到,在家隔離觀察了14天他,由於其他原因造成身體不適。「雖是虛驚一場,但大媽這種高度負責的精神,值得肯定。」社區幹部認為。
圖:為居家隔離觀察人員送生活用品
戰「疫」中,大媽們的一言一行,居民們看在眼裡、記在心中,「真的太辛苦了」「你們也要保護好自己」「有你們在,我們放心」……話雖簡單,卻讓大媽們倍感欣慰。
市委書記褒揚:展現了新時代鹽都精神
誇獎「金桂大媽」的,還有省市區領導。
2月下旬,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黃新初蒞市指導奪取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時,來到金桂社區,得知「金桂大媽」們舍小家、顧大家,志願參加戰「疫」事跡後,對她們讚賞有加。
4月3日,南湖體育大廣場。在迎接支援湖北第一批、第三批醫護人員返回自貢歡迎儀式上,市委書記范波動情地說:「自貢歷來是一座奉獻之城,一座奮鬥之城。特別是在兩個多月的抗疫鬥爭中,全體鹽都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形成了系列響亮的品牌……」范書記第一個點到的「響亮品牌」就是「金桂大媽團隊」,他誇獎道:「展現了新時代的鹽都精神。」
大安區委書記張昭國對戰「疫」中的大媽也多次表揚,並號召全區廣大婦女向她們學習,創造出更多的「大媽」品牌。
省市區領導的褒揚,是對金桂大媽們辛勤付出的充分肯定。大媽們謙虛地告訴記者,她們在戰「疫」中做的事情都「非常一般」,而黨和人民群眾卻給予了高度評價,「對我們來說,這是鼓勵,更是鞭策。」她們決心「發揚連續作戰精神,為最後奪取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作出貢獻。」
「金桂大媽」團隊:職能由單一轉向多元
一條條寬敞的公路串聯起一個個美麗的小區,悠閒自在的生活、優美宜居的環境,讓人根本看不出這些地方曾是荒郊野嶺的農村。「為了給東部新城『騰房挪地』,原和平鄉茴新、金勝、永田三個村的部分房屋征遷戶集中安置在一起,新組建成金桂社區。」周淘洪給記者介紹了金桂社區的「前世今生」。
時至今日,周淘洪對社區組建之初的情景記憶猶新:「干群矛盾多、群眾訴求大,雞毛蒜皮的事情整不好就會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炸彈』」。化解各種矛盾,群眾監督必不可少,社區以自願報名形式,選出馮玉蘭、楊麗萍、萬學英、張學英、黃榮清、尤金榮、陳群英、曾祥芳8名責任心強、敢於擔當的婦女,組建起對黨員幹部進行第三方監督的團隊,「這就是金桂大媽的由來,」他說,「團隊起到了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橋樑作用。」
大媽們給群眾的第一個「禮物」是,將了解到的低保戶相關情況客觀、公正提供給了社區鄉鎮,最終取消了不少不應該享受低保政策的非困難戶。
隨後日子裡,大媽們的職責由單一的「監督」延伸到了基層治理能力提升上:宣傳黨和國家的各種方針政策、協調解決各類矛盾糾紛、維護社會公秩良序。掃黑除惡,有她們的身影;「三創聯動」,有她們的奉獻。「從成立之初的8人到現在的15人,團隊得到發展壯大。」李紅梅告訴記者。和平街黨工委主要負責人認為,「金桂大媽」團隊的職能從單一向多元轉變,是和平街由農村向城市、群眾由農民向市民轉變的提升,「也是整個街道建設、發展的縮影。」(記者 趙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