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外出打獵寫下一首詞,開篇7字就是千古名句,人人會背

2020-02-24     慶余

眾所周知,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即對詞體、詞風、詞境進行了改革,打破了晚唐五代以來「詞為艷科」的樊籠,使詞成為豪放不羈、氣象恢弘而無所拘束的作品,真正意義上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概括來說,也就是蘇軾開創了豪放詞一派。而說到蘇軾的豪放詞,就不得不提他在密州知州任上創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獵》。

那麼蘇軾的這首詞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呢?雖然說蘇軾在密州的兩年里,共寫了19首詞,且其中有14首是豪放詞。但是《江城子·密州出獵》卻是蘇軾的第一首豪放詞,在我國古代詩歌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就連蘇軾自己也因這首詞有別於傳統風格而頗為得意,曾說道:「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

而這首詞的主要內容,便如同題目中的「出獵」二字所說。它主要是蘇軾藉助外出打獵的壯觀場景,來表達自己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及渴望報效祖國的豪情壯志。全詞氣象恢弘,充滿慷慨激憤之情,可以說只是開篇7個字:「老夫聊發少年狂」,便令人血脈僨張。其中所蘊含的「狂」勁和豪興,對後世豪放詞派詞人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首先,我們便來看詞的千古名句「老夫聊發少年狂」。它的意思是說,我姑且抒發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氣。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蘇軾寫這首詞的時候已經年滿四十,而這個少年人,卻是下文中提到的少年英主孫權。至於蘇軾為何選擇孫權,主要是因為當年「孫權親乘馬射虎於凌亭」。所以這次蘇軾外出打獵,便一展豪邁的氣概,一個「狂」字足以說明一切。

緊接著的「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便是蘇軾外出打獵的壯觀情景。它的意思是說,我左手牽著黃狗,右手托起蒼鷹。隨我一同出獵的將士們則頭戴著華美鮮艷的帽子,身穿著貂皮做的衣服,像疾風一樣席捲過平坦的山岡。雖然我們不能親眼目睹蘇軾圍獵時的情景,但字裡行間卻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使得我們去想像出蘇軾當年圍獵時的壯觀和豪情。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即為了報答全城士民的盛意,我也要像當年孫權射虎一樣,一展身手。它的言外之意,便是說我雖然已經四十歲了,但有的是當年少年英主孫權射虎的「狂」勁和豪興。當然,蘇軾的真正目的不是為了射虎,而是通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及渴望報效朝廷的豪情壯志。

然後,我們再來看詞的下片。「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即酒喝到盡興的時候,胸懷便更加的開闊,膽氣更加的豪壯,即使現在我的鬢髮微白,那又有什麼關係呢?簡單來說,就是酒壯人膽。如此一來,我們可以想像本身就豪放不羈的蘇軾喝醉酒後,是何等的豪情洋溢,勢必是有著「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

但現實卻是殘酷的,蘇軾之所以會在密州,是因為反對新法,被迫離開朝廷。所以蘇軾接下來便說:「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即朝廷什麼時候才能派人拿著符節來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這兩句引用了當年馮唐去雲中郡赦免魏尚之罪的典故,出自《史記·馮唐列傳》。最後「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也就是那個時候,我一定會拉開滿月狀的弓箭,瞄準西北,射向天狼星。

這裡的天狼,主要隱喻當時侵犯北宋邊境的遼國與西夏。至於為何是天狼星,因為根據《晉書·天文志》記載:「狼一星在東井南,為野將,主侵掠」。從下片來看,它主要表達了對朝廷能夠對自己委以重任,赴邊疆抗敵的渴望。字裡行間充斥著的是蘇軾殺敵報國的豪情,而這種豪情即使是在千百年後的今天讀來,也依然會令人血脈僨張。

綜觀蘇軾的這首詞,它一反傳統詞作柔弱的格調,而是充滿著陽剛之美。身為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乃至古代豪放詞的代表作,它無疑是一首值得我們細細品讀的千古名作。當然,蘇軾的豪放詞還有很多,你最喜歡哪一首呢?歡迎大家討論交流。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d3g3AB3uTiws8K3-y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