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片
沙石咀村位於大英縣天保鎮東南面,東臨安居區步雲鄉,南靠大英縣卓筒井鎮,耕地面積1523畝。2014年,沙石咀村被評定為省級貧困村。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沙石咀村大力發展優質水稻、中藥材、刺梨、紅心柚等特色產業,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取得顯著成效,於2019年成功退出貧困村。
大事記
2014年,沙石咀村被評定為省級貧困村,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04戶278人。
2015年以來,沙石咀村全力推進村組道路建設,改善群眾出行條件。
2017年,成立沙石咀村種植養殖合作社,大力發展優質水稻、黑山羊等產業。
2018年,沙石咀村以「產聯式」模式,建立100畝刺梨基地。
2019年,對照貧困村摘帽退出「一低五有」標準,沙石咀村成功退出貧困村序列。
2020年,沙石咀村以「飛地」模式入股,建設年出欄4800頭生豬的養殖場。
沙石咀村以「飛地」模式入股,建設年出欄4800頭生豬的養殖場。
脫貧致富經
產業長短結合
村集體經濟收入從0元到10萬元
沙石咀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2016年前,沙石咀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村上沒有拿得出手的產業,老百姓以種植傳統農作物為主,自給自足,經濟效益差。
「2016年,我們在柏步路沿線開墾撂荒地20餘畝種植高粱,準備銷售給當地烤酒的經銷商。」沙石咀村文書劉祥告訴記者,由於土地貧瘠和管理不善,導致高粱收成不好,當年收入只有近3000元,除去開荒和人工成本,處於虧損狀態。
雖然這次探索未見成效,但摸索中看到的前景堅定了村兩委的發展思路。2016年9月,沙石咀村駐村工作隊組織村兩委、駐村農技員及市縣農業技術專家,為該村特色產業發展「會診」,決定將長期產業和短平快產業相結合,走出一條特色產業助力精準脫貧的致富路。
2017年,沙石咀村在柏步路沿線種植500畝紅心柚。同年,藉助產業扶持基金購買收割機一台,服務全體村民的同時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萬元。2018年,該村在9組開墾撂荒地,種植優質水稻15畝,當年試種成功,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3.4萬元。2018年,藉助縣農業局的產業幫扶政策,沙石咀村在13組集中種植刺梨100畝。2019年,沙石咀村將優質水稻種植擴大到30畝,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6萬元。同年,在柏步路沿線種植白芷成功,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萬元。
如今,沙石咀村形成了以刺梨種植、生豬養殖為主的長期產業,以白芷、水稻種植和農機服務超市為主的短期產業。同時,引進生豬養殖龍頭企業溫氏集團到村承包土地300餘畝,修建種豬養殖場。今年,沙石咀村預計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萬元。
種植優質水稻助農增收致富
村民腰包鼓了
今年預計人均收入14000元左右
產業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也鼓起了村民的「腰包」。
「今年,預計沙石咀村村民人均收入14000元左右。」說起沙石咀村的村民收入,劉祥滿是自豪。
14000元從何而來?天保鎮扶貧辦主任漆秀瓊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勞動力在村集體務工,有勞務收入;種植刺梨,以土地入股形式參與分紅;溫氏集團種豬場每年付給村民固定的租金收入。
眼下,刺梨已採摘完畢,村民漆長瓊正忙著在基地里打藥除草,為刺梨下一季生長騰出更多空間,「平時在刺梨基地除草、修枝,一天可以掙60元。」
除了務工收入,村民還可以獲得溫氏集團的租金收入。
「每年土地租金20餘萬元,收取租金最高的農戶一年達5000多元。」劉祥告訴記者,不僅如此,村裡每年可收取種豬場環境衛生管理費1萬元,村民還能在種豬養殖場務工。
「現在增收渠道多,不用背井離鄉去打工。」說起現在的收入,村民李光揚特別開心,他家一畝多地被溫氏集團承包,每年有租金700多元。閒暇時,他在溫氏集團養豬場裡打工,每天可以掙100元。
管好用活集體資金
持續實現業興民富
2019年,沙石咀村實現整村脫貧出列,貧困戶全部脫貧。當前,村兩委將重心轉向管好用活集體資金。
沙石咀村以「飛地」模式建設八字牆村生豬養殖場,預計年出欄生豬4800頭。該項目由大英縣騰英公司牽頭,沙石咀村出資入股,八字牆村出土地,聘請專業人士進行風險評估和籌劃經營,形成產銷一體化。
沙石咀村嚴格管好用活集體資金,切實履行「四議兩公開一監督」制度,做到村務、財務定期公布,確保公開、公正、透明,讓全體村民共同監督。完善幹部獎勵機制,鼓勵村幹部帶頭髮展產業,以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沙石咀村結合精準扶貧工作,用好用活政策支持,激活發展資源要素,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幫扶村集體經濟發展,確保了村級集體經濟穩定發展,帶動全村的主導產業上檔次、上規模,持續實現業興民富。接下來,沙石咀村將繼續探索,把成功經驗推廣開,帶動全體村民行動起來,參與進來,共同發展,共同奔康。
返鄉創業記
貧困戶當「羊倌」
脫貧路上發「羊財」
「歡迎,快到屋裡來坐。」記者一行來到沙石咀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時,村民陳建華正在打掃屋子。
48歲的陳建華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兩個子女尚小,一家的生活重擔都落在陳建華一人身上。「以前我在成都周邊打零工,但妻子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孩子也需要人照看,家裡離不開人。」2014年,陳建華返鄉務農並照顧家人。為了增加收入,陳建華養了兩隻母羊,並將村裡其他人不種的地種了起來。
2016年,在鎮村幫扶幹部的幫助下,陳建華貸款2萬餘元購買8隻母羊,並通過村裡的農家書屋學習科學養羊知識。因為勤奮好學,陳建華很快掌握了養羊技術,羊群規模越來越大,他也成了村裡脫貧致富的典型。富起來的陳建華積極向其他貧困戶和村民傳授技術,帶動大家共同養羊致富。
2017年,村裡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交付使用,一直寄住在大姐家的陳建華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當年他成功脫貧。2017年至2018年,陳建華賣掉部分羊,陸續給家裡添置了新的家具家電。如今,陳建華家裡冰箱、洗衣機、電視、空調等一應俱全,絲毫不比別人差。
「去年,我把剩餘的20多隻羊賣了,還了銀行貸款還剩下不少呢。」陳建華告訴記者,拿著剩餘的錢他買了1輛摩托車、1輛三輪摩托車、1台旋耕機和2隻母羊。有了摩托車,去周邊打零工來回都省時;有了三輪摩托車,可以幫別人拉貨掙錢;旋耕機不僅自己種地可以用,也能通過幫別人耕地掙錢;兩隻母羊養上兩年,又會變成一群羊……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的陳建華對於今後的發展有著清晰的打算。
百姓幸福事
花 8000元
住上100平方米的新房
「以前住在崖邊,房子又破又爛,最怕颳風下雨了。現在住上新房子,到處都乾乾淨淨,高興得很啊!」彭成敏告訴記者,她是2018年搬入安置點的,房子近100平方米,自家只給了8000元錢。
走進沙石咀村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白牆黛瓦,果樹成蔭,平坦的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戶戶。
村民彭成敏正在自家門前吃飯,說起現在的居住環境,讚不絕口。
彭成敏患有重病,醫療成本支出特別大,但有了醫療扶貧政策,再也不為看病發愁了。「前幾天我去醫院看病,600多元錢自己只花了20元,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啊!」彭成敏說。
人物訪談
各方資源合力攻堅 鞏固提升脫貧成效
——訪天保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劉鋒
「通過脫貧攻堅,努力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這是一盤大的民生棋局,更是一份厚重的責任擔當。」面對記者的採訪,天保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劉鋒如是說。
天保鎮位於大英縣東南邊陲,總面積51.6平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1個社區,總人口3萬人,耕地面積2.5萬畝。全鎮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51戶2124人。截至2019年底,全鎮949戶2120人實現脫貧,4個貧困村全部摘帽。今年,全鎮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將全部脫貧。
劉鋒介紹,近年來,天保鎮始終把脫貧攻堅擺在戰略位置的重中之重,以「釘釘子」精神,始終將脫貧攻堅作為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來抓,集各方資源合力攻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理念,把使命扛在肩上,把初心落在行動上,高效率、高密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年和全面小康的決勝年。天保鎮積極探索建立「紅黑榜」動態化管理機制,創新推動貧困村與非貧困村同類互比,每月在「成效、質量、政策落實、信訪處置」等方面「亮劍」,進一步查漏補缺,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
在天保鎮機關大廳,每月末都會按月初計劃實行逗硬考核,通過展板集中對外公示,對扶貧工作推進快、效果好的村「亮紅旗」,激勵大家「比學趕超」,營造互促互進的工作氛圍。對工作質量不達標、各項扶貧事項推進滯後的村,一對一「發點球」「亮黑旗」限期整改,並扣減鎮村相關幹部年終目標考核分。通過逐一細化作戰圖、實化關鍵點,鎮紀委定期組織扶貧辦、財經辦、農業服務中心等責任幹部對照任務節點,實行每周曬任務進度、每月曬目標成效、每季曬工作成果,倒逼工作按時按要求高質量完成。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劉鋒表示,下一步,天保鎮將對標對表,打好脫貧攻堅收尾之戰,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以背水一戰的魄力攻克貧困堡壘,奮力奪取脫貧攻堅的最後勝利,交出滿意答卷。
來源:全媒體記者 范晶 楊樹林/文 劉昌松/圖
編輯:孫 各 張霽雯
責編:林 敏
審核:冉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