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8點 | 誦讀經典 | 不忘初心 | 牢記使命
作品:腰纏萬貫的「討米人」 | 朗誦:謝芳萍
來源:興國縣龍口中心小學黨支部
報送:興國縣委組織部 興國縣主題教育辦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後,劉啟耀同志奉命留守蘇區,堅持游擊鬥爭。在一次戰鬥中,他不幸左胸中彈暈了過去。醒來後,發現戰友已經轉移,他與組織失去了聯繫。
這天夜裡,他掙扎著爬回原來藏身的洞口,取出了埋在亂石堆中一個沉甸甸的小布包,小布包里裝著13根金條和一批首飾和銀元,那是他和曾山同志分手時,組織上要他妥為保管的黨的經費。這一大包黃澄澄的金子、白花花的銀元,足夠他下半輩子衣食無憂。可是,這是黨的活動經費,比生命還重要啊!他深感責任重大,於是,他把小布包系在腰間,化裝成乞丐,在遂川、萬安、泰和一帶流浪乞討,一邊秘密尋找黨的組織,一邊聯絡失散同志。
那時正值隆冬時節,北風呼嘯,劉啟耀穿著單薄的衣衫,渴了,路邊小溪喝口山泉水;餓了,給附近人家干點農活,討些米吃;睏了,躺在茶亭廟角里打個盹兒;始終不肯動用一分一厘黨的活動經費。
整整兩年的苦苦探尋,1937年初他終於找到了「娘家人」。回到了黨的「懷抱」。正當大家為今後的活動經費發愁時,劉啟耀撩開他的破衣爛衫,將那包金銀拿了出來,會上的同志都驚呆了,誰能想到,流浪乞討多年的劉啟耀,竟然是個「腰纏萬貫的討米人」!而這些錢對組織來說,是雪中送炭,意義非凡。
但是,你們知道嗎?這個「討米人」由於殘酷的鬥爭環境,積勞成疾,久病不醫,年僅47歲,溘然長逝。彌留之際,仰望延安,始終放不下黨和革命的事業。
今天,我們重溫故事,這是一個感人至深,刻骨銘心的故事,劉啟耀同志用熱血的青春、寶貴的生命、崇高的靈魂,鑄就了一座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巍峨豐碑。
來源:贛南日報
編輯:謝忠英 編校:劉敏
值班主任:明心武 編審:陳昱鑫
書記讀初心 | 興國埠頭鄉塗佐明:李富春的米袋子【總第1082期】
書記讀初心 | 寧都安福鄉李春林:紅井【總第1079期】
書記讀初心 | 龍南楊村鎮李俊鋒:甘做共產主義鋪路石【總第1077期】
書記讀初心 | 贛縣沙地鎮王強:待到革命勝利日,便是我歸來時【總第1075期】
書記讀初心 | 興國永豐鄉肖燕萍:蘇區幹部好作風【總第10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