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一部商業電影的好壞,有很多衡量指標。
其中,電影票房是最不會說謊的一個。
因為觀感和評價可能會因人而異、千差萬別,但票房的數字卻是唯一。
就在前幾天,世界影史的「票房冠軍」發生了改變——
今年4月份上映的《復聯4》,取代了10年前上映的《阿凡達》,成為新的冠軍。
《阿凡達》官方發文慶賀《復聯4》
在此之前,《阿凡達》以27.89億美元的票房成績,保持了近10年的影史票房冠軍。
即便這個記錄已經作古,但在無數影迷心中,《阿凡達》依然是不可超越的「影史第一」。
畢竟,它在當年所創下的神話,絕不僅僅體現在票房上——
電影一經上映,便迅速火遍全球,國內也出現了高票價下仍然一票難求的盛況。
豆瓣上,超過77萬人評出8.7的高分,位列TOP250榜單第88位。
在次年的奧斯卡上,《阿凡達》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9項提名,並最終摘得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藝術指導三項大獎。
電影下映後,部分影迷甚至因為沉迷片中的潘多拉星球,但又無法親自抵達,而表現出抑鬱甚至自殺的傾向。
圖源CNN新聞報道
《阿凡達》在世界影迷心中的地位和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肯定有人會問:為什麼這部電影會收穫如此大的成功?
在我看來,它成功的最大秘訣就在於兩個字:極致。
沒錯,作為一部商業大片,《阿凡達》在每個環節和細節上都做到了業界的極致。
首先,是極致的設定。
《阿凡達》的創作靈感,來自導演卡梅隆兒時的成長經歷。
在加拿大的鄉間長大,喜歡森林和小動物,還是個狂熱的科幻迷。
這些元素的集合,紛紛指向了片中神秘瑰麗的潘多拉星球。
詹姆斯·卡梅隆
電影的故事背景設置在2154年,彼時的地球因過度工業化,而變得死氣沉沉、毫無生機。
但潘多拉星球卻迥然不同,這是一個動植物「野蠻生長」,當地居民「納威人」和諧相處的異域世界。
為了在大銀幕上呈現出這個生機勃勃的地方,主創團隊花了大量時間來調研和設定。
潘多拉星球的主要場景設計,靈感源於中國桂林和張家界的喀斯特地貌。
叢林中高大茂密的植被,參考了南美叢林和委內瑞拉地區的植物。
還有一些絢麗多彩的外星植物,則是參照了大量地衣以及多肉植物、有異國情調的花朵等等。
第一眼看過去,你就會被這些造型奇特的外星植物深深吸引:
地面是蔥蔥鬱郁的植被,空中是漂浮的聖樹種子,頭頂是傘形的發光蘑菇……從下至上,目之所及都有驚喜。
不僅在色彩上豐富絢麗,畫面和細節設計也相當細膩,從而拼湊出了一副如夢似幻的外星場景。
光是針對這些場景和植物的創造,主創團隊就已將目光放眼於全球。
除此之外,潘多拉星球上的居民「納威人」的設定也大有講究。
這是一種集合了多種地球動物特徵的外星生物——
耳朵和尾巴來自貓,前凸的鼻頭來自狗,深邃的眼睛來自狐猴。
而納威人的特殊語言,也是經過精心編排和設計,並非演員臨時的胡言亂語。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片中的每一個納威語句子,都有相應的英文對照。
為此,主創團隊請來了專門的語言學家,一個個造字,再把這些字組成了句子。
可以說,從動植物到語言地理,從天文地質到人類科技。
《阿凡達》里的一草一木都並非無憑無據,而是出自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之手。
正因如此,最終所塑造出來到潘多拉星球上,擁有了一套豐富而嚴密的世界觀。
如此極致的設定,讓人不得不服氣。
官方資料《潘多拉星球生存手冊》目錄
《阿凡達》的第二個極致,是極致的表演。
作為一部特效大片,電影中大多數震撼人心的鏡頭,都來自於後期的技術加成。
但,這並不意味著演員的表演變得無關緊要。
相反,《阿凡達》在演員表演的各個環節都做到了極致。
在確定演員人選之後,卡梅隆就對片中的男女主演提出了要求——
薩姆·沃辛頓所飾演的男主角傑克,是一名傷殘的前海軍戰士。
於是,卡梅隆把薩姆丟給了真正的海軍陸戰隊員來調教,讓他進行真正的軍事訓練,學習槍枝武器的專業知識。
《阿凡達》男主演薩姆·沃辛頓
而佐伊·索爾達娜飾演的女主角妮特麗,是納威族的公主。
為此,她要接受騎術、射箭、運動、舞蹈等全方位的訓練。
《阿凡達》女主演佐伊·索爾達
除了他倆之外,片中所有飾演納威人的演員,都有一套苛刻的訓練標準。
他們必須忘記自己「地球人」的身份,徹底融入納威族生活。
去學習納威人的語言、動作、說話的表情神態等等。
或許有人會以為,《阿凡達》的故事雖然發生在叢林,但背景都是靠後期製作,因此演員只需在棚內拍拍就好了。
事實並非如此。
在正式拍攝前,卡梅隆把所有演員都安排到了真實的叢林裡,去排演片中的劇情。
而且,還必須身著片中的戲服。
因為這種腳踩在泥土上,頭頂著太陽的真實感受,才有助於演員後期的表演。
同時也讓觀眾在看電影時能夠真正信服,這些納威人就是身處在潘多拉星球的森林中。
在如此極致的表演下,片中也有很多有趣的細節值得一提。
當你仔細觀看阿凡達吃東西的畫面時,可以清晰看到他們在咀嚼時,臉上肌肉線條的豐富變化。
此外,片中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匠心細節,那就是人物的眼睛。
主創團隊在拍攝之前,先採集了演員們在不同表情下,眉毛、眼部輪廓、甚至是眼角肌肉的不同變化。
而最終呈現出來時,每個人的眼神都豐富多變、生動有戲,契合了人物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情緒。
把演員和表演苛刻要求到這個份上,《阿凡達》確實堪稱極致。
《阿凡達》的第三個極致,是極致的技術。
迄今十年過去,但當人們提起《阿凡達》時,仍然會記得它以電影技術的革新所帶來的全新視覺體驗。
雖然在此之前,已經有《冰河世紀3》、《飛屋環遊記》等3D電影問世。
但直到《阿凡達》的問世,才真正意義上使得3D電影以立體的動感,突破了人類主流畫面和影像的二維限制,帶領觀眾進入一個如真似幻、身臨其境的三維世界。
對於不少觀眾來說,《阿凡達》更是人生中看的第一部3DIMAX電影。
說起來,卡梅隆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阿凡達》的拍攝想法。
只可惜,以當時的技術無法滿足他的拍攝需求,所以才使得這個計劃一直擱置。
而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此片在技術上的高難度和高標準。
因為卡梅隆所追求的,不僅僅是業內的最高拍攝技術,而是心中最理想的最高拍攝技術。
經過了前期的大量調研、考察和準備之後,《阿凡達》於2007年1月正式啟動拍攝。
卡梅隆採用了兩套攝像系統並行的方法——
一套是虛擬攝像機系統,用於捕捉演員動作,在虛擬環境虛擬拍攝。
另一套是聯合數字立體攝影機系統,用來拍真人表演、 三維道具布景等等。
在這兩個不同的鏡頭下,所從事的是不同的工作,捕捉的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就連演員們也不得不感慨:「就像是兩部電影在同時開拍。」
在拍攝人物的面部表情時,更是運用了最先進的CG動態捕捉技術。
其實在此之前,《指環王》等電影就已經用過動態捕捉。
但是《阿凡達》將之用於人物的面部,就使得角色在表情的細節呈現上更加精準。
在傳統的動畫製作中,人物的面部表情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部分。
大多數動畫由於受到技術和成本等因素制約,普遍存在人物的神態表情和表演銜接不上的「死眼效果」。
如果無法克服這一難題,就會直接導致《阿凡達》這個項目的失敗。
為此,主創團隊把演員帶到動畫製作公司現場,用軟體對每個人的面部進行掃描,並採集了近70種面部動作編碼系統。
在此基礎上,再對面部肌肉的運動方式進行編碼。
每個演員都要單獨完成這樣的一套動作,而每個人所耗費的時間就長達數月。
有了精益求精的技術把關,演員們的每一個動作、表情和神態都能夠被精準捕捉。
在如此極致的技術之下,每個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徵、心理活動都被活靈活現地呈現了出來。
可以說,正是因為卡梅隆為首的主創團隊的「極致」追求,才使得《阿凡達》成為了一部經典之作。
哪怕放在今天,《阿凡達》仍然是一部不過時的視效大片,其製作技術依舊是當今主流商業片的標杆。
但在電影上映當年,3D IMAX播放技術還不是那麼普遍,很多觀眾看到的可能只是普通3D版本,往往在驚嘆于震撼場面的時候,忽略了電影中很多的細節表現。
這次小編二刷,就在重溫電影時,體會到了更多卡梅隆的細膩心思和有趣構思。
例如,片中的阿凡達(AVATAR)是誕生於高科技下的生化產品,擁有人類和納威族人的基因。
從外觀上看,他們似乎和納威族沒有區別。
但實際上,阿凡達繼承了人類5根手指的基因,而土生土長的納威人只有4根手指。
上:傑克(阿凡達)
下:妮特麗(納威人)
除此之外,小編還看到了一個納威人和阿凡達的小差異:
當納威族的人發火時,其耳朵會像發怒的貓一樣變得扁平,尾巴也會來回擺動。
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謂是細緻入微。
在畫面色彩方面,《阿凡達》也是十分驚艷。
潘多拉星球上的各種「螢光」生物,如夢似幻,營造出一個宛如天堂般的奇妙世界。
畫面中的各種動植物都栩栩如生,仿佛將潘多拉星球如夢似幻的綠色森林變得觸手可及。
而納威族人的每一根毛髮的運動,每一個表情的變化,也都真實地躍然於螢幕之上。
反覆品味,你會看到這部鴻篇巨製中更越來越多的隱藏細節。
除了畫面,聲音對電影來說也非常重要,而《阿凡達》這部片子的配樂也同樣可圈可點。
擔任此片配樂工作的詹姆斯·霍納,是好萊塢知名配樂大師。
這次二刷時,小編就特別留心,仔細聽了其不同場景的音樂配置。
隨著傑克來到潘多拉星球上的劇情起伏,你會發現背景音樂也越來越豐富多變。
感覺到自己的雙耳被星球上各種奇妙的聲音所包圍,情緒也被牽引著起起伏伏。
再加上哈曼卡頓調音,就好像置身影院一般,視覺和聽覺都收到了極大的衝擊,讓人立馬沉浸入影片中。
當納威人齊聲歌唱的史詩場景出現時,民族音樂、打擊樂和人的聲音環繞於多個不同方向,層次分明,瞬間擁有身臨其境的震撼感受。
這次二刷《阿凡達》,對這部片子在有了完全的新認識。
它在聲音和畫面上的極致處理,頗具匠心,著實讓人肅然起敬。
小編覺得二刷經典影片,是影迷發現電影魅力,提升觀影樂趣的不二途徑。
文章轉載:豆瓣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