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94年12月17日,四大天王、王菲、beyond......當年香港樂壇最炙手可熱的那撥人,就像約好了一樣齊聚紅磡體育館。
那一晚,他們不是台上表演的明星,而是台下傾聽的觀眾。
誰也沒想到的是,演唱會進行到一半,表演嘉賓何勇忽然說:「香港只有娛樂,沒有音樂。四大天王張學友還算是個唱歌的。」
何勇猖狂,但他也不得不承認:張學友,真的很會唱歌。
然而最近,因為張學友和碧昂絲合唱了新版《獅子王》的主題曲,一代歌神竟然也受到了年輕人的質疑,有人發帖:張學友是怎麼被捧得那麼高的?這種質疑背後的邏輯究竟是什麼?
電影《無雙》上映的時候,周潤發被說成是「沒有作品」、「一張老臉吹顏值」,以及流傳比較廣的段子:相貌平平古天樂,數據一般周杰倫,唱功平平張學友,跳舞勉強合格郭富城?之前有人更是發出靈魂質問:徐崢的超話排名、機場接機、打call值、明星勢力榜都不行,是不是已經糊穿地心?
這是什麼邏輯:流量=資源,流量=實力?
新京報評論說:流量「碾壓」實力派,只因評判標準被綁架!
這些質疑引髮網友大規模群嘲,上述把事業已經到達巔峰的藝人和流量小生小花的標準相對比的言論,除了讓人懷疑發帖者的智商之外,也是借著這股力量,對如今的飯圈進行嘲諷。
那些有專業、有能力、有成績的歌手和演員,不是所謂的靠流量和數據的晚輩可以比較的,他們根本不需要。
那個一貫低調的歌神張學友,真的不需要!
02
他曾經多次拒絕湖南台的《我是歌手》節目邀約,而自己不參加的原因是「我想自在的唱歌」,他認為歌手唱歌得有自己的感覺,不應該被節目的評判而束縛了表現。
無需再比,認認真真做自己喜歡的音樂,這也確實是張學友一貫以來的作風。他也曾坦言:如果可以,我願意唱到 80 歲。
這位「不老男神」已經從 20 出頭的年紀唱到如今的年近花甲。在這個大多數歌手演員早已退休的年齡,還站在台上勁歌熱舞,開演唱會開到屢破記錄,即可看出張學友有多敬業、多受歌迷歡迎。
他二十餘年來,唱片賣了6千萬張,在全世界也僅次於麥可·傑克遜;個人巡演800餘場,大小獎項260多座,穩居華人之首...
有人說:有風吹過的地方,就有張先生的歌。
這大概是相當公正貼切的說法了。
03
1961年,張學友出生在香港的一個普通船員家庭。
因為膽小的緣故,為了練膽,他參加了學校的歌唱比賽,得了亞軍。這是他第一次參加歌唱比賽,也因此產生了當歌手的想法。
而學友的歌唱生涯轉折點在1984年9月份的「全港十八區業餘歌唱比賽」。這項由香港電台主辦的新秀比賽,雲集了不少香港的業餘歌手,一些大的唱片公司也派人到場,關注新秀以從中尋覓未來的歌星。
他憑藉曲目《大地恩情》稀里糊塗一舉奪魁。同年,簽約當時炙手可熱的寶麗金唱片公司,正式進入歌壇。
1985年4月,寶麗金為張學友推出首張專輯《Smile》,沒曾想一下子賣出去20萬張,第二次,賣了30萬。同年,獲得第8屆十大中文金曲最有前途新人獎;此外,他還參加了青年偶像演唱會,同台的有陳慧嫻、呂方、林憶蓮、林姍姍。
1986年乘勝追擊。1月5日發行第二張粵語專輯《遙遠的她Amour》(11首),主打歌《遙遠的她》獲得十大勁歌金曲獎,《月半彎》獲得第9屆十大中文金曲獎。這張唱片是學友歌壇生涯的第一個高峰期。
在往後的幾年裡,張學友一口氣拿下了十大勁歌金曲獎、十大中文金曲獎、最有前途新人獎,舉辦了自己的個人演唱會。
因為這一次比賽奪冠,開啟了他絢爛的一生。仿佛一夜之間,張學友火了,大街小巷都在放他的歌。
然而就像有人說的,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得志、飛來橫財、出身豪門。
張學友或許也沒能逃出這句魔咒,就在出第三張專輯時,銷量猛跌;出到第五張,才賣了2萬不到。
張學友遭遇了事業上的低谷,也是那時,他染上了酗酒的惡習,經常將自己喝得爛醉。在梅艷芳的生日宴會上,他醉酒撒潑,把蛋糕扔到朋友臉上,把酒噴到公司高層身上......各種負面隨之而來,眼看著就要墜入萬丈深淵。
羅美薇,這個女人讓他懸崖勒馬,重新振作了起來。
04
說起歌神張學友和妻子羅美薇,他們是娛樂圈少有的恩愛夫妻。
當年羅美薇在事業巔峰期退出娛樂圈與張學友結婚,相夫教子陪伴其左右。因為有了羅美薇的陪伴和支持,才使得張學友在娛樂圈一路高歌,長盛不衰。
他曾說過,在我最潦倒的時候,我看到了美薇對我的愛。
羅美薇一直是推動他的力量。
同樣,張學友也沒有辜負妻子的付出,給了妻子最好的呵護和陪伴。在妻子懷孕期間,張學友曾息影一年,只為更好地照顧陪伴妻子。
為了不離開家,他幾乎不接需要在香港之外拍攝的電影。
他曾說過:
每個人在家裡都有自己的角色,我在家的角色比較重要,我離開太久總會給家裡造成一些混亂。
春節期間,為了能夠陪伴家人吃頓團圓飯,他多次推掉了央視春晚的邀請。妻子羅美薇有輕度潔癖,曾經有一段時間「潔癖症」加重,差點因此造成自閉。
張學友時刻陪在她身邊,為她洗衣煮飯,忙前忙後。
經過治療,症狀好轉,可以完全不影響正常生活。
就連醫生都說:
美薇,你真應該好好謝謝學友。他不僅是我見過的明星當中最好的丈夫,而且是我見過的香港男人當中最好的丈夫。
他曾在寫給羅美薇的歌中唱到:
「我願意用我十年,去換我共你十天。」
「我學著在你愛里沉醉,你守護著我穿過黑夜,我願意這條情路相守相隨,你最珍貴。」
他是這麼唱的,也是這麼做的。
結婚至今的20餘年裡,身處誘惑萬千的娛樂圈,我們卻幾乎搜不到一條關於張學友的緋聞。
他是一個專情、深情的男人!
05
張學友振作起來之後,寫下了第一首創作歌曲《舊信舊夢》,從這張專輯開始,張學友不再為了賺錢而唱歌,開始融入自己的情感,為了熱愛而唱。同一年,他飾演電影《旺角卡門》里的烏蠅,獲得第八屆香港電影最佳男配角。突然的成功,讓他信心大增,他從渾渾噩噩中醒來,決心改變自己:「我很不喜歡做一個自己控制不了一切的人。」
就在他默默蓄力的時候,香港的樂壇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1988年,譚詠麟宣布不再領獎;1989年,張國榮宣布退出歌壇;1991年,梅艷芳開了「告別歌壇演唱會」。一夜之間,老一輩的實力唱將都已離場,給香港樂壇留下了空前的空白。
這對他來說也是一次機會,1991年至1992年發行的專輯,橫掃香港各大獎項,其中一首歌曲《每天愛你多一些》非常受歡迎,成為十大中文金曲保持時間最長的冠軍歌曲之一,更是拿到了四個頒獎禮的金曲。
這個深情款款的歌手,回來了。
1993年,張學友發行了一張專輯,那就是轟動樂壇的《吻別》。
這張專輯有多牛?
1993年,其年度銷量突破400萬張,台灣地區136萬張,到現在仍是該地區和新加坡地區銷量最高的專輯;截止2003年,《吻別》銷量已超過2500萬張,是華語唱片第一神作。
當時國際上對張學友這樣評價:只要張學友前進一小步,整個華語樂壇就前進一大步。
在杜拜的音樂噴泉,反覆循環的30多音樂里,只有兩首中文音樂,一首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另一首,就是《吻別》。
1995年,1996年,學友連續兩年從世界音樂頒獎禮上捧回「全球最高銷量華人歌手大獎」。在世界級巨星中,他的唱片銷量僅次於傑克遜,遠高於排名第三的麥當娜。
有人說,張學友的歌唱事業達到了巔峰。
然而他的巔峰不止於此,隨後常年舉辦的「友個人」演唱會,他獨自坐在舞台中間,一把吉他,一個人。
拋去了所有的浮華,自剩下音樂本身的純粹。他一直在創造紀錄,一個屬於自己的紀錄。
06
以前我們總是說,年少不聽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年。能與李宗盛齊名的歌手並不多,但張學友恰恰是一個。很多人都是伴著張學友的歌長大的,他的確讓我們在很多個難以入眠的夜,能找到一首歌陪伴,不再感受孤單。
張學友的歌里滲透的成熟感和自帶的故事性,是新生代的歌無法超越的, 有的人不止是聽聲音,還有感覺。
作為一個90後,當我開始聽起流行歌曲之時,「四大天王」在大陸的熱潮已然消退。那個時候聽張學友,只是覺得好聽,但終究人太浮躁、沉不下心,覺得那是老派的浪漫,已然落伍。
真正喜歡上張學友還是長大後的事。步入社會,歷經些人與事,真正地愛與被愛過,再聽回「歌神」的歌,方覺出裡面的情深與雋永——大約有的事就是這樣,非要經歷了歲月的磨洗,才會漸漸領悟。
或許你也喜歡張學友,不管你是60後、70後還是80後、90後,只要你聽得懂張學友,那麼,你肯定也是個有故事的人吧。
有人說,喜歡張學友,始於歌聲,陷於才華,忠於人品。
一首歌,一段情,一個人生。在無數個夜深人靜的夜晚,張學友的歌伴著我們,在傷痛中不斷成長,也在成長中學會更好的愛自己、愛別人。
這就是張學友,那個不用跟任何人比流量拼數據的一代歌神。
寫在最後:
如果這都不算愛 我有什麼好悲哀謝謝你的慷慨 是我自己活該
張學友最出色的是他那一口清亮高亢的嗓音,但是在《如果這都不算愛》里,卻一改其高亢的歌喉,運用了低沉富有質感的嗓音進行演繹。
這首歌是他少有的搖滾風歌曲,低沉沙啞的嗓音,給人很大的幻滅感,讓人不禁疑問,如果這都不算愛,那怎樣才算是愛呢?
這首歌想告訴我們,感動並不等於愛,你可以感動一個人,但是TA不一定是愛你的。所以不要輕易被感動,你需要的是愛你的人,而不是一個感動你的人。
有沒有那麼一個人,讓你愛著愛著就到了永遠;有沒有那麼一首歌,讓你聽著聽著就不願停止?
歡迎留言分享,我是作者拾光君,感謝點贊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