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漂從翻身到沉底,再到其他動作,每個不應該出現的漂訊都是漂相

2019-07-06     認真的釣魚

釣魚這項運動,傳承至今,說是貫穿人類歷史,這有點誇張,但是一直沿著人類的生存軌跡,這是沒有什麼大毛病的,而且不少文獻古籍,均記載了釣魚的五個環節,竿漂餌線鉤,這其中浮漂,從雞鴨鵝的羽毛、豪豬的背刺慢慢演化到現在的四大類,蘆葦、巴爾衫木、孔雀羽、納米,這期間不論選用什麼樣的材料,又或者對浮漂在水中的訊號,有著什麼樣的解讀,其實透過現象看本質,也就是一句話,那就是凡是浮漂進水後,所有不自然的訊號,都是漂相。

這話理解起來其實並不難,要知道,浮漂是釣魚人水下的眼,但是這個是相對而言,當浮漂翻身、站穩、沉底,這個流程完成,其實是固定的方向,在這個過程完結之前,任何動作都應該是固定的,只要有不符合這些動作的其他動作出現,都說明水下有意外的情況,當浮漂穩定之後,出現的其他動作,不管是什麼動作,那也說明出現了漂相,漂相的解讀,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甭管什麼點、移、頂、頓、沉那麼多複雜的漂相解釋,其實比較簡單的做法,是將浮漂進水後,產生漂相,分為兩個步驟,分別理解這兩個步驟固定的動作,以及不固定,會出現那些動作,然後再分析原因,不要拘泥於大師、高手的教誨、指導,用自己理解的概念,試著解讀一下,再應對一下魚情,就會發現,漂相,也就這麼回事。

首先,我們來把浮漂入水,然後有魚吃口,先分解成兩個大步驟,第一個,浮漂帶餌入水、沉底,第二個,魚因窩料、釣餌,被誘聚到釣點,吃餌咬鉤,其實整個釣魚過程中,浮漂的過程,也就是這麼兩個步驟,所有的漂相解讀,其實都圍繞這兩個步驟,做的各種猜想;按步驟分完,然後我們挨個分析一下,當然,這種分析的前提,就是懸墜釣法為主

【步驟一】浮漂拋下水,到浮漂站穩

按理說,浮漂和鉤餌應該都是同時落水,應重量不同,鉛墜帶餌會先沉底,因為有兩個鐵球同時落地這個實驗明證;可是拋餌入水,有魚線做羈絆,在魚線拉扯的作用下,較重的鉤餌、鉛墜,會先入水,然後浮漂跟著入水,在鉤餌加鉛墜下沉,還尚未沉底的過程中,浮漂在水中,僅僅受到了水的浮力,所以,不管是豆漂,還是立漂,都是承受浮力的,所以立漂都是躺著的,豆漂除非被鉤餌、鉛墜帶下去,也應該是橫躺在水面上的。

這個階段,正常的浮漂動作,就應該是橫躺,第一種意外,就是鉤餌在沉底之前,餌料被魚吃完了,那麼鉛墜會拉扯浮漂站立起來,然後因為鉤上無餌,所以浮漂不會繼續下沉,等到浮漂站穩之後,露出水面的漂目,就是調目;具體的表現,就是浮漂翻身之後,略下沉就站穩了,甚至都不會有下沉的動作,這說明魚群在離水底至少10~20厘米以上的水層搶食。

第二種意外,鉤餌沉底,拉扯浮漂下沉、站穩,然後浮漂上升後穩定,這種意外的原因,餌料太散,沉底後餌料脫落霧化很快,浮漂除了鉛墜+魚鉤的拖曳,沒有感受到餌重,就會緩慢上升,漂目的目數都是調目;

那麼我們總結一下,線組帶餌被拋下水,正常的情況,應該是鉤餌沉水,浮漂橫躺,然後浮漂被拉扯翻身,然後下沉、站穩,漂目穩定,露出水面就是釣目;那麼在這個步驟中,只有兩種意外,第一種是被截口,第二種,是餌料提前脫落;那麼會不會有第三種呢?如果我們把鉤餌沉底、浮漂站穩,視為第一個大步驟時,就會發現,意外只有這兩種,也就是說,我們在實戰時,在第一個步驟時,只能看到這三種漂相解讀。

【步驟二】浮漂站穩之後

當浮漂站穩之後,剩下的就是誘聚魚群進窩點了,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固有的浮漂動作,只有一個,就是不動,即使有風、流水,如果鉛墜加餌的重量足夠,也最多是將浮漂打斜,除此之外,產生的任何多餘動作,都可以理解為,魚進窩了,這個說法並不是武斷,而是可以分析出來的。

浮漂、漂座、鉛座、水線、釣餌,漂組的一整套,一旦鉤餌沉水後穩定了,其實整個漂組之間,在水中處於一個平衡狀態,如果沒有魚,別管大小,那浮漂應該是在餌料霧化完之前,不應該有任何額外的動作,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麼一個結論,浮漂站穩之後,出現的任何其他動作,只要不是風吹、水流導致,都可以認作是有魚進窩的魚汛。那麼,魚汛,又該怎麼解讀?

魚進窩點後,其實無非就三大類動作,第一、逗,第二、蹭,第三、咬,除了這三種,其實也沒有什麼其他額外的動作,但是漂相的難以解讀,並不在於這三種動作,而是這三種動作之後的行為,就比較難以讓人理解;比如,鯽魚有逗餌、鬧餌的習慣,會撞擊鉤餌,如果是懸墜釣法,漂目就會因撞擊,出現左右搖晃,又或者是上下輕點,但是如果鯽魚不咬鉤,那很快這些小動作就沒有了,這就讓人比較糾結了。再比如鯉魚,在水底如豬拱食一般,進窩點後,不僅會蹭動線組,還會帶著魚花、魚泡,但是如果鯉魚不咬鉤,我們也很難分析判斷,到底水下是個什麼情況。

那麼我們可以這樣定義,魚在沒有咬鉤之前,浮漂的所有動作,都是無效的,也是沒有辦法判斷的,只有魚在逗、蹭、咬之後,做出連續的剩餘動作,然後帶動浮漂的動靜,才能被我們解讀,這才是漂相出現的原因。

明確浮漂進水後,按照兩個步驟,固定應該是什麼動作之後,剩下的反而就比較簡單了,為什麼這樣理解呢?因為魚在進窩之後的三個動作發生後,只有兩種結果,第一種是咬鉤並中鉤,可能刺魚成功,可能刺魚不成功,第二種就是逛了一圈就走了;第二種,我們依然無法判斷,但是第一種,我們就們可以再細分兩類,繼續分析。

<第一類>咬鉤、中鉤,刺魚成功

這一類是我們喜聞樂見,但是會因為魚的體型、生活習性、魚齡、水域周邊環境等原因,在結果出現之後,有不同的表現,比如白條、麥穗中鉤之後,其習性活躍,拖拽力度很大,魚口長的也很開,所以拉沉浮漂、拖拽浮漂,都是有可能的,這就既需要用豐富的經驗來判斷;又比如鯽魚,中鉤後並不會馬上逃竄,而是會習慣的向上方游曳,藉此動作來脫鉤,又比如草魚,中鉤後也不會馬上逃竄,而是會穩如老狗,慢慢的向上方游曳,帶著浮漂緩慢移動;

諸如此類,並不是定論,比如鯽魚,頂漂是特點,但是黑漂、移漂也不少見,又比如草魚,移漂很常見,但是黑漂、頓口也不稀罕;所以這就是本文開頭所言,確定好浮漂產生漂相的原因之後,按自我的認知,來做一個解讀,因為不同地域、不同水情,同一魚種,中鉤後的變現都不相同,漂相也自然不能相同。

<第二類>咬鉤、中鉤,刺魚不成功

可能有釣友會有疑惑,都已經刺魚不成功了,為什麼還要單獨分析呢?就是因為咬鉤、中鉤,然後跑魚了,才需要單獨分析,因為咬鉤、中鉤,說明我們釣點沒有問題、餌料沒有問題,唯獨有問題的就是鉤號、線組、提竿手法有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可以通過浮漂在中魚的過程中,大致能推論出來出現什麼樣的問題的。

1、浮漂頓口、黑漂、緩慢下沉後,跑魚;出現這幾種情況,都說明是鉤號太小導致的,因為魚鉤已經刺中魚唇,而且刺中魚唇後,明顯能拖曳浮漂遊動,可見刺進的深度並不是特別的淺,但是提魚後,還是會跑魚,那就說明魚唇沒有刺透、刺穿,鉤底沒有穿過魚唇,如果連續好幾次出現這樣的情況,那只能說明是魚鉤的鉤號太小,當然,也有可能是魚鉤的鉤尖磨損。

2、浮漂上頂、移動過程中跑魚;出現這兩種情況,說明刺魚沒有刺透,但是無法判斷是不是魚鉤的問題,也有可能是餌料太硬,但是只要連續性出現在頂漂、移漂的過程中跑魚,基本上可以斷定是魚鉤的鉤號或者是餌料太硬出的問題,將這兩個都換一下,再判斷一二,就能得出明確的結論。

3、快速黑漂後,拖拽力度感覺很大,切線跑魚的脫鉤,多是大魚,這一點其實很容易判斷,只有大物在中鉤後,刺魚不成功,導致了切線跑魚,如果沒有切線,那幾乎就可以肯定是魚鉤太小,沒刺穿大魚的魚唇就被大魚掙脫了魚鉤。

4、移漂範圍比較大的跑魚,可以判斷水下有較多的暗草;在野釣時,甭管大魚小魚,如果移漂的範圍大,無法將魚溜處水面,但是沒多會,就有較大的拖拽感,然後幾個回合後脫鉤跑魚,那基本上就能斷定,水下有較多的暗草,我們被中鉤的魚,繞草了,如果出現好幾次這樣的情況,那就需要處理一下釣點附近的水下暗草了。

關於漂相的解讀,其實更多的建議,是自個分析原因,自己來總結歸納,其他人的建議、分享,可以參考,但是不要盡信,因為水情、地域、環境都不同,魚在中鉤之後的表現,也不可能都是一模一樣,但是我們弄明白了原因,再從結果上來歸納、總結,那就不會太困難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u0JRmwB8g2yegNDApW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