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社交距離 固定隔離夥伴可行嗎?

2020-04-24     歐洲時報

【歐洲時報4月24日顧硯編譯】「如果可以選擇5個人和你一起隔離,你會選誰?」這是前段時間在社交媒體上很流行的一個問題,很多網民表示,想和自己的偶像一起隔離。但是,當隔離禁令需要執行一年時,人們的孤獨感越發嚴重,與誰一起隔離這個問題就變得很嚴肅了。

英國《衛報》報道,如果真的需要隔離一年,那麼就會出現很多深層次的問題與傷害:老年人的認知能力會因為無人交談而衰退,兒童會因為無法與同齡人一起玩耍而失去學習社交的能力,成年人也要在幾個月的時間都無法與他人見面。

英國政府首席醫療顧問Chris Whitty此前稱,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應持續一年。這其實是在承認,目前沒有更好的辦法應對疫情。疫苗或其他治療方法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研製出來,現在還需嚴格按照「檢測、追蹤、隔離」的方法來控制。

報道稱,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流行病學家Stefan Flasche教授所提出的「隔離夥伴」的概念或許可行。這一概念認為,與其讓人們嚴格在家隔離,不如幾組家庭或一群朋友組成獨立且固定的社交群體。在這個群體里,大家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人們在其中相對放鬆,孩子們有玩伴,成年人也有休息的方式,避免了完全孤獨的狀態。

想要達成這樣的社交群體,幾組家庭或朋友不能相隔太遠,還需要彼此信任,忍受對方的缺點,保證不與群外的人接觸。如果其中一人不幸感染病毒,追蹤密切接觸者也相對容易些。

在英國感染率仍然很高的情況下,這一模式或許還需要等一段時間才能實施,但其他國家已經在做類似的嘗試。例如,比利時已經允許每周最多10個人的社交活動,並保證每次活動都是同樣的這10人。在以色列,最多三個家庭可以一起照顧孩子。

有人可能認為這種形式不利於管理,但疫情已經證明,英國民眾比政府所期待的更加遵守規矩。Flasche教授表示,隔離時間越長,人們自行放鬆隔離的風險就越大,因此需要找到一個相對安全的方法。

作為一個四歲孩子的父親,Flasche教授提出這個方法是希望他的孩子能夠和朋友們真正見面、互動、一起玩樂。而如果這一模式被證明風險確實很低,那麼下一步就要關注到老人和弱勢群體的需求。當一般人的生活逐步恢復正常時,他們還被困在家裡。

現在,解除封鎖總會有風險,唯一的辦法是找到那個風險最小、大眾都能夠接受的方式。在其他的研究出現之前,沒有人知道逐漸擴大社交圈的方式是否可行,但是總是有很多人不願意繼續孤獨,需要逐漸地恢復正常,與愛的人在一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qw1q3EBnkjnB-0zjmjQ.html

疫情下的英國

20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