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雯娜吃肉吃到吐,10歲孩子孤身留學:你給的愛,我真的承受不來

2020-03-25   媽媽充電屋

一檔綜藝節目裡,蹦床冠軍何雯娜以孕婦的身份出現在大眾面前。婆婆在飯桌上不斷遊說何雯娜吃肉,說孩子需要營養,婆婆還目不轉睛地盯著何雯娜,最終何雯娜以吃吐告終。

節目播出引髮網友熱議,紛紛吐槽婆婆太霸道,婆媳之間難相處。我並不想寫婆媳矛盾,因為婆媳關係比較敏感,很難客觀討論。有時候涉及到孩子,親媽也好不到哪兒去。

孩子3個月的時候我發燒了,我媽當時特別擔心。給我當醫生的姐姐打電話,又嫌我姐是內科醫生不專業,讓她去問她們醫院的的婦產科和兒科醫生,哺乳期的媽媽發燒能吃什麼藥。我當時老感動了,想著還是媽媽好。沒想到我媽用嘲諷的語氣跟我說,「你以為我擔心你呀,你都三十了,發個燒有什麼大不了的,我是擔心孩子沒法吃奶。」

話題有點扯遠了。我說何雯娜懷孕吃肉吃到吐,不是想討論婆媳矛盾,而是想討論人際關係里人和人相處的問題。

01 何雯娜吃肉吃到吐,不是婆媳矛盾,是人與人的相處問題。

從何雯娜婆婆的角度來看,媳婦兒去產檢,醫生說孩子小,正常人都會想,孩子小就多補一補,吃些有營養的東西,更何況是孩子的親奶奶了。

從何雯娜本身來講,如果身體允許,她也不排斥吃有營養的東西,讓孩子更健康。

吃肉並不是什麼罪大惡極的事兒,都是為了孩子。據說連一向吃素的大S在懷孕期間也吃肉了,畢竟人是雜食動物,肉類里豐富的蛋白質是孩子成長所必須的養分。

婆婆讓媳婦兒多吃肉,是好心,媳婦兒也知道婆婆是好心,但就是吃不下去。這時候是堅持做好事兒,一次吃不進去就再吃一次,還是考慮媳婦兒的感受,一切以媳婦兒身體為重?

我們總面臨這樣的糾結。誰都知道熬夜不好,早睡早起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但總有人喜歡熬夜,連缺覺的產後媽媽也一樣。孩子睡著後她們也喜歡刷刷手機,用她們的話說,「我刷的不是手機,是自由。」那麼,補覺重要,還是自由重要,只有熬夜的人能回答了。

你以為的好,是不是我想要的?我們都太容易站在過來人的角度去指正別人的行為,而忽略了這個問題。

02 十歲遠赴他鄉,如果可以自己選,他願意成為小留學生嗎?

近期滯留英國的中國小留學生成了熱議的焦點。簡單來說就是疫情爆發,一批10來歲的小留學生在英國面臨學校停課,寄宿家庭不敢接收的情況。小留學生的媽媽申請政府包機讓他們回國避難,網友對此持不同的意見。

我舉英國小留學生的例子,不是想討論該不該讓他們回國,我只是在想,這些遠渡重洋的孩子,自己願不願意成為小留學生呢?

據網上公開信息顯示,在英國有1.5萬名留學的小學生。在英國留學的費用不低,父母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未來,也是殫精竭慮,做了很多犧牲,包括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支撐她們做這個選擇的,應該是那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為了給孩子一個已開發國家的戶口,為了讓孩子接受高端教育,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就讓他們遠渡重洋,居住在陌生的家庭里,面對陌生的環境,開啟留學生涯。

也許多年以後,他們功成名就,接受採訪的時候會談到父母的高瞻遠矚,可他們幼年時期缺失的愛和陪伴,又有誰能補給他們?

如果孩子有選擇的機會,他是願意在國內上學,有父母陪伴在身邊,還是願意孤身遠行,只為了賭一個不確定的未來?

很多時候家長的焦慮,跟孩子想要的是不匹配的。孩子只想要1分,父母拼盡全力給了100分,卻發現100分里沒有孩子想要的那1分,孩子一無所得,家長精疲力盡。能根據孩子的需求做點對點的付出,豈不是更好。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不是一無所有,而是為一個遠大的目標奮鬥終生,最後卻發現這個目標錯得一塌糊塗。

03 馬斯洛的層次需求論,找准孩子的需求,讓愛變得愉悅。

也許你會說,我怎麼知道孩子想要什麼,孩子這麼小怎麼能做對的決定?的確,一些大的決定需要父母幫孩子做,但父母在做決定的時候,也應該考慮孩子的需求。做適合孩子需求的決定,會讓孩子的成長更加順利。找准需求,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叛逆期,因為孩子根本就沒有叛逆的理由。

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層次需求理論,奠定了需求理論的基礎。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有5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習的需求。只有最底層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才可能產生高層次的需求,就像金字塔的結構圖一樣。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不僅適用於大人,同樣適用於孩子。對一個孕吐嚴重的孕媽媽來說,她身體極度不舒服,她最需要滿足的是最底層的生理需求。只有最底層的需求得到滿足,她才有可能去考慮其他。這也為什麼病人情緒不穩定,會對照顧他的人發脾氣,同樣是因為他最底層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對孩子來說,生理需求就是吃飽穿暖睡得香,這個需求很容易得到滿足,但孩子並不是吃好穿好玩好就夠了,孩子還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孩子需要安全感,需要愛和歸屬感,也需要得到尊重。

有的父母忙於工作,把孩子交給保姆帶,給孩子大把大把的零花錢,買各種名牌,報各種一對一的VIP課程,但孩子依舊叛逆心重不好好學習。父母振振有詞地批判孩子,「我為了供你上學,為了給你好的物質條件,每天忙得腳不沾地,你就拿這個來回報我?」

如果父母懂得馬斯洛的層次需求論,就不會只為滿足孩子最底層的需求,付出全部的精力,卻沒有給孩子提供足夠的安全感,愛和歸屬感。

小小年紀被送到英國的小留學生們,他們的父母也許目光遠大,但在孩子最需要安全感,最需要愛和歸屬感的時候,把孩子送到完全陌生的地方,對孩子的成長真的有利嗎?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為了一廂情願的付出耗費了全部精力,卻讓別人承受不來,你給的不是人家想要的,豈不是浪費精力浪費生命嗎?

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就像個箭靶子,時刻提醒我們,對一個人好,要考慮別人的需求。否則,「我都是為你好,你卻不領情」的尷尬,「你對我的好,我承受不了」的悲劇就會經常上演了。

願每一份付出都恰到好處,願每一點愛都滴到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