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來自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的機關工作人員,有著多年的農經工作經歷,當真正來到農村掛職扶貧內心會有什麼樣的感想呢?
《群眾》刊發省農業農村廳杜德明的民情手記,聽聽他來講述自己的扶貧故事。
走在孔莊村,一幅幅美景不斷映入眼帘,有整潔的農舍、有豐收的曬場、有辛勤勞作的村民。回想在徐州市豐縣孔莊村扶貧一年多的日子,有初來乍到的陌生、有與村幹部一起找出路謀脫貧的擔憂、有到村民家裡拉家常解難事的喜悅……這些經歷讓我的幫扶過程變得充實,也加深了我對農村的認知。
貼村情才能更好幫扶
為了打贏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省市縣也採取了許多辦法。但每一個省定經濟薄弱村的經濟發展階段不一致、自然條件千差萬別,很難開出脫貧攻堅的統一良方。具體實現路徑還得靠摸索,靠挖掘出自己的優勢和潛力。
如何找准孔莊村的特色,在未來兩年內把孔莊村集體收入和低收入農戶的收入抓上去,成為我駐村後的首要任務。要想把村裡情況摸准,就要讓自己變成「村裡人」。首先得實現由機關幹部到駐村第一書記身份的轉換,讓農民覺得你跟他是「一路的」,他才肯坐下來跟你說真實想法。
經過兩個月的摸底,我基本掌握了村裡的情況。孔莊村是典型的蘇北農業村,既沒有近山臨湖的資源優勢,也沒有規模較大的產業。村裡可以開發利用的,只有分散經營的2630畝土地。要想如期實現脫貧摘帽,還是離不開土地、離不開「大農業」,必須做好家門口「一畝三分地」的大文章。作為一名來自省農業農村廳的機關工作人員,多年的農經工作經歷,更堅定了我依靠農業幫扶孔莊村實現脫貧致富的信心。
洋蔥、大蒜種植面積占比高是孔莊村的農業特色。這讓我想到了可以引導農民種植優質作物。經過多次請教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農業科研院所的專家,了解洋蔥、大蒜種植前沿技術模式,以及對歷年洋蔥、大蒜市場行情進行對比分析,我們最終確定實施孔莊村優質洋蔥示範方建設項目。在不流轉土地的情況下,動員112個農戶集中連片種植優質洋蔥近300畝。為確保農戶種植效益,我們還多次舉辦了洋蔥種植技術培訓班,邀請洋蔥行業專家給予跟蹤技術指導,推廣應用先進技術。今年夏收,示範方農戶種植洋蔥畝均凈收入約4000元,為低收入農戶脫貧提供了示範,也奠定了基礎。
同時,結合豐縣電動車產業集聚的特色,實施資產收益幫扶,解決村集體收入問題。三輪電動車產業規模大是豐縣的一個特色優勢,如何讓孔莊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參與其中,分享產業發展成果,既是脫貧攻堅的需要,也是保障孔莊村長遠發展的需要。通過協調爭取項目支持,村裡入股建設豐縣電動車產業園配件園標準廠房,預計村集體每年可以獲得租金分紅20萬元左右。
順民心才能更好推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視察時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裡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麼樣。在保證收入達標的前提下,脫貧攻堅工作同樣也要突出對農村精神風貌的引領,把農民所思所盼轉化成現實,提升農民的幸福感、獲得感。這也成了我扶貧工作的另一個重要任務。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讓農民得益受惠的一件實事,但工作量大,資金投入需求多,光靠爭取上級項目資金很難持續。如果農民不支持,後續維護管理難度大,容易半途而廢,這一度讓我產生畏難情緒。
在一次走訪幫扶戶了解生產生活情況時,村民老曹不經意的一句——「杜書記,人家村裡都在蓋農村新型社區,我們孔莊你能不能也想想辦法?環境搞漂亮了,村裡住舒服,小孩對象都好找……」,讓我深受啟發。脫貧攻堅進入攻堅拔寨的關鍵階段,不就是要啃「硬骨頭」麼!既然農民有需求,我們就有責任和義務推動下去。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我和村兩委同志分頭深入到每個農戶進行宣傳動員。雖然過程曲折,但得到了大多數農戶的擁護和支持,最終順利啟動實施村莊環境整治示範項目。
考慮到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村裡採取先修路,再清理農戶房前屋後,引導村民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漸進方式,逐步提高村民的參與程度,進而形成老舊村莊人居環境的持續改善。在後方單位大力支持下,村民們也出力出資,新修建了2000多米的水泥路,安裝近200盞的太陽能路燈,5個自然村內主幹道硬化和亮化改造實現全覆蓋。同時,引導村民改變生活習慣,展現鄉風文明的新面貌,孔莊村的鄉村美邁出了關鍵一步。
調動鄉土人才的「興奮勁」
人心齊,泰山移。脫貧致富離不開人,特別是鄉土人才。受外出務工等多種因素影響,孔莊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量轉移外出。這既影響了低收入農戶的脫貧,更影響了孔莊村的長遠發展。如何調動孔莊鄉土人才的「興奮勁」,對孔莊村未來的發展尤為重要。
從數據上看,孔莊村共有596個農戶,其中未脫貧低收入農戶22戶,平均下來可以安排26個一般農戶幫助1個低收入農戶。應該說這方面大有可為。但通過什麼樣的機制讓大戶帶貧困戶很關鍵。我們探索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的方式。通過將經營思路活躍的新型農民引入到優質洋蔥示範方,發揮「土專家」的傳幫帶作用,進而帶動低收入農戶改變傳統種植模式,採用新品種、新技術,應對洋蔥市場行情波動。一方面提高了農業經營效益,另一方面也實現了幫帶效果。
農村外流人才在外打拚多年,積累了一定資金和人脈,擁有市場化經營能力,對家鄉情況也熟悉,理應成為引領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最佳人選。我們想辦法把人才「回請」到村裡來,主要是激發他們的桑梓情懷。通過引導年輕人到村裡入職,充實村兩委班子。
同時,我們還實施了村綜合服務中心提檔升級和戶外黨建宣傳陣地建設,在增強服務能力的同時,也增進村民對村幹部的理解和支持。通過走訪本村籍企業家,宣傳介紹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獲得者的事跡,邀請他們回鄉創業,帶領孔莊村加速發展。
扶貧以來,我盡心盡力為村民辦事,但距離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我相信,在一系列好政策的支持下,經過全體村民的不斷努力,孔莊村的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好。
摘編自《群眾》2019年第24期,原標題為《站在村莊「望」豐收》
作者:杜德明(作者單位: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省委駐豐縣幫扶工作隊)
責任編輯: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