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原生家庭概念出來,當很多專家將我們現在的很多行為與原生家庭追根溯源地聯繫起來後,就出現了一大批追討父母過錯的成人們。
其中,就有相當一部分是「不配得感」。
因為父母錯誤的方式,導致孩子成年後,雖然年薪很高,卻依然捨不得給自己買品牌衣服、名牌包包或高檔化妝品,甚至出去美餐一頓,都覺得有愧疚感,認為自己配不上。
這些人的父母也很委屈:那時候,家庭經濟條件確實有限,難道讓我們砸鍋賣鐵給他買不實用的東西嗎?
甚至有的孩子要的東西,父母在那個當下,砸鍋賣鐵也買不起。
當然不是!
你可以不給孩子買,但如何告訴孩子,是個藝術,也是決定孩子「配得感」能否建立的關鍵環節。
(1)
一個孩子看到班裡另一個女孩穿了一件非常漂亮的公主裙,非常羨慕。
有一次,她和媽媽走在街上,她剛好看到了櫥窗里那件與同學非常相似的公主裙,於是她拉著媽媽想要進去看一看。
可是媽媽卻說:「別鬧了,這家店消費檔次那麼高,不是我們能進去的地方。一件裙子都夠我們吃一個月的飯了,看了也買不起,快走吧!」
小女孩還是想要,站著不走,並且流出來眼淚。
媽媽見狀,又補了一句:「你長得不好看,買這麼漂亮的衣服有啥用?你身上這件衣服就挺好的。別這山望著那山高了!」
說完,媽媽不顧小女孩的眼淚,硬生生地拽走了她。
於是,小女孩心裡有個聲音在說:「我們很窮,我長得不好看,我不配擁有這麼漂亮的裙子。」
(2)
有一天,她看到一個同學有個非常漂亮的文具盒,看著自己用了好久已經關不上的舊文具盒,想著這個東西價格不高,也許媽媽會同意。
於是,她回家和媽媽提出想買新的文具盒。
結果媽媽說:「就會看別人有什麼好看的文具,你怎麼不去比比學習成績?人家能考100分,你怎麼才考了90分?買什麼文具盒?先把成績提高了再說!」
於是,小女孩心裡又有個聲音在說:「我考不到100分,我不配擁有漂亮的文具。」
媽媽這種拒絕方式,不只是拒絕了孩子想買東西的請求,而且給孩子的身上打了一個標籤:
你不配擁有!
這種不配得感,就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在父母反覆灌輸的環境下,一點點建立起來,並一點點蔓延鞏固,然後深深地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不同,能承擔的物品價值也不同。有的家庭相對寬裕些,有的相對拮据些。
有的孩子穿的衣服衣服才十幾塊錢,有的幾十塊錢,有的幾百塊,甚至幾千塊。
大多數家庭都是首富,孩子都有可能提出超出我們消費範圍的要求。
比如:
李湘的女兒背一個十幾萬的包包,如果孩子喜歡上了這個包包,問我們要,我們不拒絕,難道還真給她買嗎?
超過我們承擔範圍的東西,我們一定要拒絕。
超出我們預期價值的東西,我們也要拒絕。
只是,拒絕孩子,是一門藝術。
拒絕得好,孩子不但沒有失落感,而且還絲毫不影響孩子的「配得感」。
孩子值得擁有,並不意味著當下就馬上要擁有!
而是,你有擁有的資格和能力,在將來的某一天,媽媽相信你可以擁有。
(1)
當小女孩看到櫥窗里那件漂亮的公主裙,對媽媽說想要的時候,媽媽可以很大方很坦然地帶著小女孩進去看一看,試一試,當小女孩穿上那條裙子的那一刻,其實小女孩的一些渴望已經被滿足了。
媽媽可以對女兒這樣說:「寶貝,你穿上這條裙子真漂亮!更像小公主了!媽媽也很喜歡這條裙子。」
接納孩子愛美的心,認可孩子的審美觀,孩子有能力穿出來漂亮的美感。
然後,我們就要說出現實的情況。
——給出解決方案:
「媽媽知道你想要買下它,可是寶貝,我們家裡現在還沒有這樣的預算,暫時沒有能力買下這件裙子。我們可以做個計劃,每個月從剩餘的錢中拿出一部分存起來,等到明年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能夠買上這樣的裙子了。好不好?」
——給出美好的期望:
如果每個月都是月光甚至入不敷出,或者孩子要的東西真的很貴,比如十幾萬的包包,而你們的年收入也不到十萬,這個要求顯然不能通過分步計劃來完成。這時候,我們也要給孩子一個合適的答覆,一個美好的期待。
「媽媽知道你很想買下它,天天穿著它。可是,爸爸媽媽現在收入很少,每個月的收入幾乎都用在生活上了,沒什麼結餘。寶貝,媽媽相信你長大以後會比爸爸媽媽厲害,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理想的收入,媽媽相信你長大後有能力給自己買這樣漂亮的東西。」
(2)
關於漂亮的文具盒。
價格不高,父母有能力承擔時,可以滿足孩子的願望。(除非孩子三天兩頭地攀比要東西)
——「孩子,你想要漂亮的文具盒?嗯,你現在用的那個確實有些舊了。如果你非常喜歡,媽媽願意拿出一部分錢給你換個新的。」
如果這個月沒有剩餘,我們可以說:
——「孩子,這個月剩的錢,媽媽本想給你買一件衣服的。如果你特別想要這個文具盒,這個月就買不上新衣服了。或者你可以等一等,先買衣服,下個月再買新的文具盒。你覺得呢?」
當孩子做出選擇的時候,尊重孩子的選擇即可。
這樣回答孩子,既讓孩子知道家裡的情況,也讓孩子明白父母愛她的心意;同時也讓孩子學會了等待,懂得了珍惜,以及要好好學習的重要性。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是因為窮人的孩子吃苦在先,明白如果不努力奮鬥,他就會重複貧窮,努力了就有成功的希望。
每一個人一出生,就決定了他的生長環境。
父母不能選擇生出什麼樣的孩子,孩子也無法選擇投生在哪一類的家庭。是緣分,讓我們走到了一起。
告訴孩子,即使我們經濟窘迫,但是我們能給你溫暖,給你愛,給你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幫助你成為一個健康自信樂觀的人。
如果我們總是愧疚於不能給孩子買其他孩子有的東西,孩子就會捕捉到你的愧疚,慢慢地他會認為這些是父母欠我的,父母應該給我的。沒有給我,是他們對不起我,是他們無能。
我們坦然承認我們的能力有限,讓孩子懂得我們,接納我們,和我們一起營造一個積極向上、快樂和諧的家庭氛圍。
但是,我們承認我們能力有限,並不是得過且過甚至推卸責任。
我們在和孩子坦誠的同時,我們依然要不斷努力,為這個家、為孩子、為我們自己創造出我們能創造的一切。
如果家裡的每個人都在努力,每個人都懷抱希望,家,一定永遠是那個溫馨的港灣。
告訴孩子,你值得擁有世界上最美的東西,你值得擁有世界上最好的人。如果有人喜歡你,別害怕,別擔心自己配不起,你永遠是那個特別的唯一。
同時,我們也要告訴自己,將來我們老了,孩子有所成就了,帶著我們東遊西逛、品嘗各地美食之時,我們也值得孩子的陪伴,值得這些旅遊勝地,值得這些美食佳肴。
曾經父母是我們的原生家庭,今天我們又是孩子未來的原生家庭。
此刻的你,願意給孩子種下一顆怎樣的種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