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丁草
來源產地
為菊科大丁草屬植物大丁草,以全草入藥。夏、秋季採收,洗凈,鮮用或曬乾。生於山坡路旁、林邊、草地、溝邊等陰濕處。
分布於我國南北等地。別名燒金草、豹子藥、苦馬菜、米湯菜、雞毛蒿、白小米菜、踏地香、龍根草、翻白葉、小火草、臁草。
性味功效
《全國中草藥彙編》
苦,寒。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止咳,止血。用於肺熱咳嗽,腸炎,痢疾,尿路感染,風濕關節痛;外用治乳腺炎,癰癤腫毒,臁瘡;燒燙傷,外傷出血。
《中藥大辭典》
苦,溫,無毒。祛風濕,解毒。治風濕麻木,咳喘,疔瘡。
《中華本草》
味苦;性寒。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主肺熱咳嗽;濕熱瀉痢;熱淋;風濕關節痛;癰癤腫毒;臁瘡;早蛇咬傷;燒燙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泡酒。外用適量,研末外敷或搗爛敷患處。
【運用】
外傷出血:大丁草研末,撒傷口。有一定的止血和消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