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粟裕屢建戰功,必繞不開陳毅,為什麼這麼說?

2021-01-27     枕貓

原標題:解放戰爭中粟裕屢建戰功,必繞不開陳毅,為什麼這麼說?

在我國近代史當中,解放戰爭是奠定了我黨成為新中國執政黨的重要戰鬥。而在這場戰爭當中湧現出了我軍當中很多優秀的軍事指揮人才。其中最為亮眼的要數在解放戰爭之初和淮海戰役當中運籌帷幄的粟裕將軍。

而在這場戰爭當中,粟裕能夠屢建戰功不僅是他自己的指揮得當,還有其他幾位在粟裕身邊幫助他的同志傾盡全力。

所謂一個好漢三個幫,如果沒有這些同志們的鼎力支持。粟裕也不會有蘇中的七戰七捷、孟良崮的全殲張靈甫,更沒有之後的豫東和濟南戰役,沒有淮海戰役的巔峰之作。而在這些人之中最關鍵的人物就是粟裕好搭檔陳毅將軍。

粟裕與陳毅

中共中央對解放戰爭的設想

在解放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林彪帶領的東北野戰軍通過奇襲衛立煌坐鎮的錦州,繼而拿下了瀋陽和遼寧等大部分關外地區。粉碎了國民黨想要依靠東北殘留下來的重工業基礎進而占據全國戰事主動權的夢想。

雖然在東北失去了主動權,但是蔣介石還是寄希望於華北、華東、中原等地帶的國民黨重兵壓境來掌握大部分地區。指揮華北的傅作義還是非常能征善戰的,華北地區我黨的局勢非常不好失去了被迫失去了原有的平原根據地,轉為進入山東省西北部的大別山地帶。

而在這樣的勝利的刺激下,國民黨便想要集中打擊我黨在華東和中原的主要活動地區。蔣介石命令胡宗南和顧祝同同時對延安和山東沂蒙山地區發動進攻。

希望壓縮我黨在山東地區的根據地,從而在華北地區藉助傅作義在華北的夾擊全殲我黨部隊。所以相比延安的中央指揮機構,粟裕和陳毅所帶領的華東野戰軍與劉鄧大軍在山區中的形勢更加危急。

林彪

而在這時,中共中央其實猜到了蔣介石的戰略意圖。為了能夠保存實力,毛主席打算讓陳粟帶領的華東野戰軍長驅迂迴到長江以南,從後方吸引國民黨在中原地區的主力,緩解劉鄧大軍的正面壓力。事實上這樣一個設想早在東北開戰的時候就已經趨於成熟了。而那時粟裕將軍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方面軍指揮員。

為了讓華東野戰軍的迂迴作戰留出地域空間,黨中央命令陳粟指揮部隊對顧祝同麾下的國民黨中原主力採取仰拱擠壓戰術。而這一意圖也被國民黨看穿,於是顧祝同下令全軍穩紮穩打擋住我軍的進攻。

由於兵力懸殊,粟裕的部隊甚至一度被國民黨軍包圍在了國統區里。好在粟裕的指揮能力極強,同時善於在敵占區中央進行機動作戰。最終在蘇中地區和魯南的七次戰役中連續取得勝利,這也使得黨中央任命他為華東野戰軍副司令。

國民黨軍隊

粟裕的直陳

林彪在回憶粟裕的時候曾經說過:

我與粟裕同志在建軍之初就認識,而且我們的年紀相仿,當時他還是一個陳毅麾下的小班長。雖然抗日戰爭當中我與粟裕的戰功差不多,但我和粟裕的作戰風格完全不一樣。

我一直在黨中央周圍,打仗善於求穩,把握不到七成的仗我是絕對不打的。但粟裕同志在抗日戰爭時期一直都處於敵人的包圍圈內,他如果也像我一樣求穩,那在敵後根本無法生存。所以養成了粟裕能打閒仗的風格。

所以按照粟裕慣常的作戰邏輯,迂迴長江以南其實是合乎他作戰風格的。但是粟裕得知了黨中央大範圍迂迴的戰略之後覺得並不妥當。他認為,自己手中的部隊如果長線迂迴穿插到長江以南,其實並不能給劉鄧大軍減輕多少壓力。

如果國民黨軍看穿此舉意圖不調動主力部隊追我,而只是用長江以南的少部分部隊和我周旋,那麼我渡江的意義就不大了。更何況在迂迴穿插的過程當中,部隊的損失也不小得不償失。而且粟裕剛剛在孟良崮戰役當中全殲了國軍排名第一的74整編師,擊斃了師長張靈甫。這讓粟裕覺得自己的部隊完全有能力和國民黨軍在中原硬碰硬。

粟裕

於是粟裕立刻向黨中央寫信,信中道明自己的戰略觀點和意圖。他希望中央能夠考慮暫時不進行渡江,同時讓劉鄧大軍配合自己在中原地區和國民黨主力部隊打一場大決戰。信中還表明自己是「斗膽直陳」,可見粟裕將軍當時對中央能夠同意自己的作戰計劃並沒有信心。

信件被送到毛主席手中的時候,時任華東野戰軍總司令兼政委的陳毅正好在黨中央駐地開會。商量的就是如何進行渡江的戰略部署,而粟裕的這封信也讓陳毅很為難。經過反覆研究,黨中央還是決定命令粟裕過江作戰。

而粟裕也確實開始在河南濮陽整訓,準備渡江了。陳毅覺得上下一心,很高興地開完了會回到了粟裕身邊,但這時粟裕向他提出可不可以再和中央商量一下渡江作戰的問題。兩人也在這個問題上爭論了許久,誰都不能說服誰。

陳毅認為,中央是從整個戰局的全局考慮。而且開作戰會的時候已經定下來這樣的作戰方針了,想要以你一人的觀點改變中央的態度很困難。但是粟裕覺得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對於中原的戰局情況自己其實更有發言權。而且中央在西北進行遙治,恐怕要給整個中原的部隊帶來損失。陳毅在這時也接受了粟裕的想法,讓粟裕再次去信給中央斗膽直諫。

劉鄧大軍

當粟裕的第二封信到了毛主席的手裡時,毛主席非常重視。因為作為一個作戰指揮官,如果不是從整個戰局的角度考慮似乎並不需要反覆對中央的決定進行質疑。更何況渡江計劃已經定下了,這個粟裕到底是怎麼想的需要他親自來和自己解釋。於是毛主席命令陳粟二人立刻到中央開會,直接聽取粟裕的意見。

幾天的會議過後,毛主席決定了兩件事情:首先粟裕以前善於指揮打游擊戰和中小戰役這是中央了解的。但既然你粟裕這次想要在中原打大仗,那就拿出本領和成績來,必須在4-8個月內殲滅國民黨軍8到12個旅的兵力。

再有調派陳毅到中野去任職副司令,粟裕同志全權負責在華野的司令和政委的工作。而粟裕卻再三地請求毛主席讓陳毅繼續擔任華野主官職務,自己好一心打好這場殲敵戰。

粟裕

陳毅將軍的擔當

在粟裕將軍的回憶錄中講到,當時毛主席調離陳毅讓他倍感意外。他設想的中原大戰必須要中野、華野相互配合。自己在這兩個中共王牌軍中的資歷尚淺,如果陳毅將軍在華野的職務被取消,那麼自己恐怕不能服眾。而且自己剛剛憑一己之力改變了中央的決策,很多赫赫有名的老將恐怕自己調動不了。

但是如果像陳毅這樣的「老資格」能留在華野幫助自己和周邊部隊進行統籌,那麼自己絕對有信心完成毛主席交給自己的任務。而陳毅這時也非常理解粟裕的顧慮,兩人回到華野之後。陳毅便動用自己在軍中的威望,給粟裕在軍中立威。

這裡要說到,不僅僅是中野的很多將領不願意聽從粟裕的指揮。華野當中的一些縱隊司令也對粟裕的安排提出質疑,其中就包括孟良崮戰役當中粟裕指揮的許世友、陶勇等將領。許世友還直接致電陳毅提出對粟裕資歷的質疑。

因為在他們看來,粟裕一直在日偽地區打游擊,沒有經歷過長征時期的艱難困苦。但陳毅將軍就在電話中道:「華野作戰的事情必須要聽從粟裕同志的指揮,沒有任何可以打折扣的餘地!」

陳毅

事實上,陳毅也是賭上了自己在所有將領心中的威望,完全信任粟裕的指揮才能。與林彪羅榮桓和劉伯承鄧小平的組合相比,陳毅和粟裕的組合其實並不是那麼般配。

在中共剛剛建軍的時候,陳毅就已經擔任政治部主任的要職了,而那時粟裕才是一個葉挺團當中的小班長。但在抗日戰爭當中,陳毅一直與粟裕相互配合工作才發現,粟裕在軍事指揮上的才能異常卓越。而且在華東野戰軍成立的時候,就是陳毅將軍向中央提出讓粟裕主管軍事指揮。

解放戰爭剛開始的時候,華野也吃過幾次敗仗,粟裕甚至向中央自請處分,還是陳毅致電中央力保粟裕。在陳毅看來粟裕是我黨我軍自己培養出來的軍事人才,這是非常不容易的。粟裕在軍中雖然資歷欠缺,但也是經歷過血與火考驗的軍事將領。

他的成就很有可能成為未來與林彪、劉伯承並駕齊驅。希望中央能夠給他多一些機會,真的展現出他的軍事指揮才能,讓我黨在整個部隊當中樹立威望。可以說沒有陳毅的幫助與支持,粟裕想要在解放戰爭當中完成自己的戰略構想是很困難的。

解放戰爭

總結

粟裕確實也沒有辜負黨中央和陳毅將軍的信任。在後來的濟南戰役和豫東戰役中殲敵十個旅,更是在淮海戰役中囊括了國民黨軍主力的80%,立下了赫赫戰功。這些戰績能夠完成不僅僅是粟裕卓越的指揮才能,更是因為陳毅的大力支持。於是軍中留下了「陳不離粟,粟不離陳」的佳話。

而在之後粟裕的回憶中,他自己也說:陳毅是一個善於做宣傳工作的好領導,更是一心為黨的革命家。如果不是陳毅在軍中做好政治思想和軍事統籌的工作,自己根本無法完成黨中央下達的艱巨任務。

所以要問粟裕在淮海戰役中成就背後的關鍵人物,真的非陳毅莫屬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bYlRHcBubk3rjNbqe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