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女結婚前,兩家商量聚在一起吃頓飯。本打算定在酒店,方便省事,但姥姥卻提出想去對方家看看。
因侄女是在姥姥身邊長大的,眾人以為老人家是捨不得孩子出嫁,便跟對方父母定了一個日子,全家一起登門拜訪。
聚餐的那天,對方父母甚是熱情。考慮到姥姥年紀大了,還特意為老人家單獨準備了一份午餐,這點讓我們全家很是感動。
飯局過後,在回家的車上,姥姥因年紀大了,身體有點不適。侄女略帶心疼地嗔怪:「明明身體吃不消,為什麼一定要來他家吃飯」。
姥姥笑著回答:「孩子,你不懂。結婚前,一定要去看看對方的家境。」
大哥聽到後表示:對方家裡是做生意的,經濟條件挺好。
姥姥搖了搖頭說:
看對方的家境,非看錢財,而是看他家的生活方式、家庭氛圍、以及父母的人品,這對一段婚姻很重要。
看我們都有疑惑,姥姥回家稍作休息後,把我們叫在一起解釋了一番:
姥姥說,夫妻婚後的生活模式,源於原生家庭的生活方式。
千萬個家庭,有千萬種生活方式。而這些生活方式就跟家庭基因一樣,是會複製傳承的。
兩個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生活方式肯定是不同的。
就拿擠牙膏這件小事來說,有些家庭喜歡從中間擠,有些家庭喜歡從底部擠。這些差異,都將可能成為婚後兩人爭吵的導火索。
「那姥姥,你今天過去吃飯,看到他父母擠牙膏了嗎?」侄女調皮地問道。
姥姥笑著回答:「中午過去,當然沒看見,但我看見了更重要的事情。」
姥姥說,無論是在廚房忙碌備菜、還是餐桌上商量婚禮的事情,他的父母都會一同商量,且意見一致。這說明他家重視溝通,價值觀相同。
沒想到,簡單的一頓飯,老家人看出了這麼多細節。
的確,步入婚姻,褪去風花雪月的愛情光環,每天面對的是瑣碎的柴米油鹽。要想長久的經營一段婚姻,兩人是否能融洽相處尤為重要。
正如網上流傳的一句話:「和相愛的人生活,就是愛上他的生活方式」。談戀愛,是愛上對方的才華、美貌。結婚後,愛上的就是對方的生活方式。
讓人舒適的生活方式,是和諧婚姻的基礎。所以,結婚前一定要了解一下對方家庭的生活方式,跟自己有何不一樣,自己又是否能接受,這樣可以避免很多爭吵。
姥姥接著說:孩子的婚姻觀,源於家庭氛圍。
良好的夫妻關係,會營造出和諧的家庭氛圍,這是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教育家劉長銘曾說:
千萬不要把孩子看得比夫妻更重要,夫妻關係第一重要,正因為有了牢固的夫妻關係,才有了牢固的家庭,有了牢固的家庭,孩子才會有一個正常、良好的成長環境。
在這裡,姥姥問侄女:「你聽到你未來的公公婆婆是怎麼稱呼對方的嗎?」
「互相叫老公老婆」,侄女笑著回答。
姥姥點了點頭說:「對方的父母雖然都已年過半百,但仍然以「老公、老婆」互相稱呼,這就是恩愛的表現」。
一個親昵的稱呼,帶來的是整個家庭的溫情。孩子聽見了,也會潛移默化的學習到父母和諧相處的智慧。
所以說,家和萬事興。戀愛是兩個人的事情,但婚姻卻是兩個家庭的事情。
一個和睦的家庭,一定會有一個幸福安穩的生活。所以,結婚前一定要多去對方家坐坐,感受一下其家庭氛圍。
最後姥姥說,孩子的品行,源於父母的人品。
老話講,「虎父無犬子」、「上樑不正下樑歪」。這都是在說明:父母的品行,藏著孩子的未來。孩子的品行,就是父母的真實寫照。
孩子出生時,皆是一張白紙。這張紙上最後染上什麼顏色,跟父母的言傳身教直接掛鉤。
有一句歌詞寫得很好:「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每個孩子在成家後,都會有父母的影子。所以,要判斷一個人婚後的品行,首先看其父母的教養。
今日的飯局,無論是特意為姥姥單獨準備食物,還是商量婚禮細節,對方父母都彰顯出了極高的素養。這種良好家風下長大的孩子,品行絕不會差。
要知道,好的人品可以彌補智慧的欠缺,但智慧卻永遠彌補不了人品的敗壞。所以,結婚前,一定要了解對方父母的人品,好的家風很重要。
西方有句諺語:「我們因不了解而結婚,卻因為了解而離婚」。那些不了解對方的家境,衝動步入婚姻的人,往往很容易受傷。
所以,結婚前一定要看對方的家境,這不是勢利眼,也不是拜金,而是對自己的負責。
要記住,婚前保持清醒理智,仔細了解對方的原生家庭,是婚後你是否能幸福的有力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