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件較高的審美價值,建築史上的研究價值,河北元氏縣開化寺塔

2019-11-13     視覺秀旅遊

開化寺塔,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老城內,該塔始建於金代,明代成化年間重修,現存的此塔為明代重修實物,塔基西北側條石上還能依稀分辨出"大明國直隸真定府元氏縣開化寺修竣……"字樣的刻文。 開化寺塔歷經七百餘年風雨滄桑和多次地震而不毀,在建築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2013年5月,開元寺塔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化寺塔由塔剎、塔身、塔座和塔基組成,為密檐式實心磚塔,建在用磚壘砌的約7平方米的台基上。塔身平面呈八角形,九級,通高23米。第一層較高,台基以上起仰蓮塔座,仰蓮之上在八角體塔身的各面,用磚雕砌假門假窗,假門均為券門,雙門緊閉,門上雕以花飾。第一層之上各層,均仿木結構,用磚雕砌斗拱,承托出檐。每層除轉角斗拱外,每面中間有補間斗拱一組,每層共有斗拱16組。各層出檐之間均鑲嵌有雕字磚,刻有施主、功德主姓名。塔剎雖已失原狀,鐵制寶頂尚存,上鑄有文字,辨識不清。

塔剎由兩部分組成,上由兩個相同的半圓形鐵質鍋正反相扣如珠組成圓形剎頂;下托兩層磚雕蓮座,全高1.9米。因年長日久,鐵質剎頂已嚴重鏽蝕,內棲眾多鳥類。寶頂高約1.6米,由磚逐層外擴壘成。

開化寺塔與許多古塔雕刻的圖案不同,塔身基本雕刻的全都是花卉圖案,而且整座塔不掛一隻風鈴,雖然少了幾分秀氣,但卻多了幾分穩重。

根據記載,開化寺歷史悠久,創建於北魏時期(約公元472年),自元氏縣治於隋代開皇六年(公元586年)遷徙今城後,開化寺開始興盛起來,唐、宋、金、元各時代為開化寺的鼎盛時期。

關於開化寺,元氏縣誌里的記載非常少,只有《元氏縣誌·崇禎志》中有一小段記述:"在城西南隅。興於隋唐,盛於宋元,洪武、永樂、正統、景泰、天順間頻有修葺,代各有記。正德間復修,參政趙維藩記。萬曆間重修地藏閣並正殿,凡遇習儀在內。有浮屠二枝,勢若參天。"

開化寺列在崇禎版縣誌"寺觀"篇的第一個,由此可以看出,開化寺應是當時元氏縣規模最大的寺院。從縣誌中的記載我們可以了解到,寺內當時有正殿、地藏閣等建築,還有"勢若參天"的兩座佛塔,而且凡是縣裡官員學子演習禮儀都要在這裡進行,說明這裡殿堂寬敞,應是全縣最莊嚴、宏偉的建築。到了清順治年間,一位名叫祖永傑的縣令還曾"因朝賀大典,習禮於開化寺中"。不過,此時的開化寺已經顯出頹敗的景象:"氣象雖宏,鞠為茂草,頹垣敗瓦,諸佛暴露於風雨星日之下,與文廟無異,且緇衣寥寥,令人寂然。"縣令首先下令修葺了文廟,希望能夠重振文風,然後又號召民眾對開化寺"量力捐金,重加修葺",期望"殿宇輝煌,期成一代經新氣色。"

開化寺到底修成了什麼樣子,史籍中並無記載,但清代一個叫王欽祚的人寫的一首詩《開化寺閱漢唐碑》載入乾隆版縣誌中,詩中描繪了當時開化寺的風貌:"殘碑傳遠代,呵護到而今。古篆煙雲合,遺文歲月深。興懷摩碣石,緩步踏祗林。花鳥忘情地,悠然思不禁。"這說明此時的開化寺不但還保存著漢唐的殘碑,而且還頗有世外桃源的意境。

據考證,1947年前,開化寺尚存銅佛大殿、磚塔、石塔、經幢等建築。解放後,大殿拆除,石塔、磚塔、經幢也被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aCIaG4BMH2_cNUgM91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