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社交恐懼的話!你該怎麼辦?這些小知識可以了解一下

2019-11-04     心之初婚姻情感挽回

身處人類交集空前密切的當代社會,「對視困擾」一直是社交苦手們永恆的難題。比如,「上班/上課被老闆/老師 cue 到,怎麼鎮定回應對方的注視」「跟不太熟的同事在走廊上相遇,目光接觸要從第幾秒開始」「和暗戀對象面對面吃飯,應該如何迎接 ta 看自己的眼神」,等等。

對於這類日常困境,比較簡單的解決思路當然是「低頭走路」,儘量別給他人對視的機會。但如果實在沒辦法迴避,科學研究最近又幫你了找一個(似乎)可行的新方案:不看對方的眼睛,改盯 ta 的鼻子。

這個看上去略有點反常識的論文在今年二月發布於 Perception 雜誌。研究作者認為,當別人注視自己的面部時,人們其實不太能精確區分到底對方看的是眼睛/鼻子,還是別的位置。

為了證明這一點,他們做了個小實驗:派出同一位成員,跟 46 名志願者分別進行一次近距離(大概 1 米左右)聊天。在此期間,雙方都佩戴著能追蹤視線的眼鏡(eye tracking glasses)。在其中一半的談話里,研究者主要盯著對方的眼睛和上半邊臉,另一半談話里則大多看著對方的嘴巴和下半邊臉。

實驗結束後,志願者們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對談話的目光接觸頻率(0 代表「從不」,6 代表「一直」)和愉悅程度(0 代表「很差」,5 代表「非常好」)打分。結果顯示,「看眼組」打出的分數是 4.96 和 3.79,「看嘴組」則是 4.78 和 3.36,雖然還有一點差距,但總體而言兩撥人給出的反饋相當接近。

研究中採用的眼部追蹤技術和部分實驗結果,圖片來自 Sage journals。

論文作者之一、澳大利亞埃迪斯科文大學(Edith Cowan University)的 Shane Rogers 博士說,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想破除「眼神迷信」,告訴大家「它其實並不如你想像的那麼重要和頻繁」。換言之,你所感知的「對視」,其實未必真的發生了目光交匯,可能只是眼神在五官上遊走。所謂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或許只是個美好的幻覺。

研究者同時還(貼心地)給有對視恐懼症的朋友提供了若干應用場景:比如,如果誰宣稱自己很善於以眼識人,你可以跟 ta 玩一下「猜我在看哪」的遊戲;以及,當你遇到需要注視某人的場合,看 ta 的鼻子和臉頰就行,只要表情自然,對方同樣也能腦補出「我們正在四目相對」的效果。就跟「演講時把台下的人都看成土豆」一樣,堪稱曲線救國。

所以,為什麼人們會傾向於把他人的凝視理解成在看自己的眼睛?「蒙娜麗莎效應」或許可以解釋一部分。它指的是當人們在欣賞肖像時,經常會出現「畫中人仿佛正在盯著自己」的感覺。有學者說這個效應雖然有誇大成分,但它作為一種認知現象,確實表明了人們有「成為別人的注意力中心」的強烈願望——即使你根本不認識對方。

除了「盯鼻子」,還有別的辦法嗎?

如果你覺得光靠這一招還不夠緩解自己的社恐,我們還找了到其他幾個(未經證實的)盯人 tips 供你配合服用:

1. 別光瞅著一個地方,每隔三到五秒換一下聚焦點,用眼神在對方的眼睛到嘴巴一帶畫個倒三角。這樣會讓你看起來興致勃勃,同時又不會顯得目光呆滯。

2. 嘗試「30/60 法則」:自己說話的時候,保持 30%的眼神接觸;聽對方說話的時候,保持 60%的目光接觸(簡而言之就是用「我正忙著組織語言」的藉口眺望遠方)。

3. 轉移視線時不要慌張,注意方式方法:眼神徐徐錯開,腦袋儘量平轉,不要低頭看手機或地板,這樣不容易露餡。

4. 遇到需要長時間大量交換眼神的場合(比如約會)怎麼辦?據說「在對方的眼睛裡尋找自己的倒影」會比「直視 ta 的雙眼」更能讓你 focus on yourself,忘掉緊張的情緒。

5. 以上幾點全都做不到的話,Buzzfeed 還(蠻認真地)推薦了一個另類技巧:把談話儘量放到吃飯或零食時間,創造能給自己的不敢抬頭找到合理解釋的外部環境,然後假裝死磕你的食物(越大份越好)就行了。

最後,當你終於成功如願地盯上對方的眉頭/鼻尖時,表情管理也別太隨意,不要鬥雞眼,不要笑場,你可以的。

不用謝。

~每個人都幻想一帆風順的感情,但感情總有各種溝溝坎坎。曾經被他溫柔呵護,捧在手心,寵成公主;如今他卻狠心離去,獨留你一人寂寞哀傷。

如果你對挽回心愛的他一籌莫展,又不甘心錯過真愛,或者有任何情感或婚姻困惑,可以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心棲地情感,資深情感導師將會竭誠幫你走出情感危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VLjN24BMH2_cNUgu4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