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國俄羅斯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讓中國黑龍江小城——綏芬河市面臨重重壓力。截至4月19日24時,通過莫斯科-符拉迪沃斯托克-綏芬河路線輸入黑龍江省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經累計達368例。陡然間,這個7萬人口小城的疫情輸入動態及抗疫表現牽動著14億中國人的心。新冠肺炎疫情外防輸入的戰鬥正在進行中。
民建北京市昌平區工委副主委、昌平區政府外事辦公室副主任金聖海在接待外籍入境人員。
抓好口岸城市防控,守好國門第一道防線
黑龍江省綏芬河市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外防疫情輸入的重心,哈爾濱海關也頂著外防輸入的壓力。民革黑龍江省直綜合二支部副主委、哈爾濱海關口岸監管處副處長任皓和同事們,從春節開始就一直堅守崗位。他們知道,國門衛士守土有責,守住綏芬河就是守住祖國的北大門。
「自俄羅斯宣布居民在家帶薪休假後,華商無法營業、沒有收入、在俄沒有醫保、只會簡單俄語、就醫不便,還面臨感染風險,不少華商和留學生開始選擇回國。目前在俄人員回國主要有兩條線路:莫斯科-符拉迪沃斯托克-綏芬河、莫斯科-赤塔-滿洲里。」任皓介紹道。
任皓表示:「綏芬河口岸現已成為『外防輸入,內防蔓延』疫情的重要關口之地,疫情防控任務艱巨繁重,現在採取的都是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阻擊防控舉措。」
陸路口岸城市綏芬河告急也從側面反映,口岸城市現在已成為「外防輸入」的關鍵。
民建中央外聯委副主任王濟光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口岸是指經國家批准供貨物、人員和交通工具進出國境的通道,邊境口岸則是陸路口岸進出的交通要道和重要關口。近年來中俄經貿關係發展迅速,不僅我國有很多商家和個人從事對俄貿易,同時,許多俄羅斯人特別是老年人也會選擇綏芬河作為居住生活和養老地。歐洲疫情的持續蔓延、國際航班的大幅減少等因素都導致綏芬河外防輸入壓力迅速加大。」鑒於這種複雜情況,王濟光建議動員更多抗疫人員和物資支援綏芬河,提高疫情防控能力。
面臨疫情輸入壓力的還有山東青島。農工黨山東省青島市委會副主委、原青島市衛計委副主任薄濤,農工黨青島市委會參政議政處副處長宋海霞建議在做好常規隔離、留觀和監測等措施的基礎上,完善應急預案,提前考慮輸入量激增帶來的接納容量和應對儲備等問題。
做好首都防疫,樹好國際形象
北京作為首都,疫情防控工作關係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關係全國疫情防控全局,責任重大。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北京不斷升級防控力度。目前,防範境外疫情輸入已成為首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連日來,民建北京市昌平區工委副主委、昌平區政府外事辦公室副主任金聖海臨危受命,奮戰在保衛國門、嚴防嚴控的一線。
「『國際交往中心』是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之一,在推進國際化的進程中,即使遇到困難,我們也要全力克服,我們要藉此機會,做好工作,樹立好中國自信、強大、友好和負責任的國際形象。」剛剛結束了0時至8時入境人員分流轉運工作的金聖海眉宇間還有一絲疲憊。
「由於文化差異,個別外國人對我們的隔離政策不是十分理解,需要進行耐心細緻的勸導工作。」金聖海介紹。
協調處理外國人隔離的解釋勸導工作雖然瑣碎卻責任重大。「需要特別謹慎對待。我們在處理問題時,要把握好度,剛柔相濟,不卑不亢,妥善化解矛盾,避免引發輿情。」金聖海強調,要與中國公民一視同仁,但是處理過程要靈活多樣,因事制宜。
民盟中央委員、民盟中日友好醫院支部主委、中日友好醫院外科重症醫學科(SICU)主任李剛是著名的重症醫學專家,同時也是抗擊SARS和此次新冠肺炎防控專家組的專家。他表示:「如果說我們前三個月主要打的是國內疫情阻擊戰的話,那麼我們現在打的就是邊境保衛戰,與之前的戰『疫』比較,這場戰『疫』戰線長、歷時長,時刻威脅著我們國內戰『疫』的成果,影響著我們復工復學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工作。」
針對隔離期及檢測問題,李剛建議,對所有入境者一律檢測三次核酸及抗體,一律延長集中隔離至3周,分別在第一周開始、第二周開始及第三周末,檢測核酸及抗體。
加強國際間公共衛生安全合作
截至北京時間4月21日9點45分,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超240萬,累計死亡病例逾17萬。新冠肺炎疫情已然成為全人類的一次「大考」,這也反映出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已成為人類面臨的世界非傳統安全議題的重要組成部分。
多日來,中國處理外防輸入工作顯示了可貴的大國擔當,取得了顯著成果,卻也面臨巨大壓力,這其中既有來自疫情防控本身的壓力,也有來自個別在華外國人的質疑聲音。實際上,不止在外防輸入工作中,在整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加強國際間公共衛生安全合作及提升我國在全球公共衛生安全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已經迫在眉睫。
薄濤認為,加強我國在全球公共衛生安全領域國際話語權是接下來需要重點開展的工作。「提升我國在全球公共衛生安全領域國際話語權,能夠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發出中國聲音贏得公共話語平台。」
「第一步即應加強內容建設,儘快為增強我國在全球公共衛生安全領域國際話語權研究總體路徑。建議要充分利用我國公共衛生領域的非凡成就,對這些輸出內容從價值上進行提煉,通過分享中國經驗,增強我國在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治理上的預見性、科學性和有效性,進而加強和提升國際話語權。」
同時,薄濤認為,還應加強平台建設,鼓勵積極參與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交流和協作。一方面,加強國家政府組織間雙邊和多邊交流協作,構建國家間在衛生問題上的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重視國際非政府間組織的合作,提升融入全球衛生治理體系的能力,展示我國衛生髮展成果,增加國際衛生規則制定的機會,關注全球衛生治理的動態發展並參與對公共衛生問題有效治理進程。「同時,積極參加WHO的分支機構,與世界各國開展在公共衛生領域方面的學術和政策交流,了解國際現狀,學習和分享各國經驗。」薄濤說。
(團結報記者 蔣天羚 特約通訊員 左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