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泉鎮馬鈴薯基地利用無人機進行馬鈴薯日常管護。
種什麼、種多少,養什麼、養多少,是農民每年都要思考的一個問題,也是貧困地區在實施產業扶貧時著重引導解決的問題之一。市場行情好的時候,農民和地方政府皆大歡喜,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農民「跟著感覺走」,一旦「糧賤傷農」,地方政府部門也免不了跟著揪心發愁。
在定西市,有這樣一家企業,它抓住國家產業發展和精準扶貧的政策機遇,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標準化種植+貧困戶」的模式,建立了委託生產、訂單農業、貸款擔保、入股分紅、利益返還等合作機制,將生產加工上下游環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和貧困戶等各方利益緊密聯結在了一起。這種做法,不僅有效避免了原料收購過程中的惡性競爭,為企業加工生產提供了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還從源頭上解決了農民種地「心裡沒底」和產業發展「難保長效」的問題。
這家企業就是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它的這一做法被稱為「藍天模式」。
農民的困惑
58歲的朱勇是安定區杏園鄉李家河村黨支部書記,也是村裡的馬鈴薯種植大戶和致富帶頭人,見證和經歷了定西馬鈴薯產業發展至今的整個過程。
馬鈴薯曾是定西人度荒充飢的口糧,是「救命薯」。在朱勇的記憶中,那時候的定西,山高坡陡,生態惡化,土地貧瘠,十年九旱,農業生產經常是「種了一坡、收了一車、打了一斗、煮了一鍋」,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為了吃飽肚子,每家每戶各種農作物都要種一點。遇到旱年,其他莊稼都被曬沒了,洋芋卻多少有所收穫,保證一家人能夠度日。
正是因為洋芋的這一特性,1996年,定西提出實施「洋芋工程」,開始轉變生產方式,推動洋芋種植由自給自足走向規模擴張、產業培育。之後,定西市特別是安定區的洋芋種植走向了大規模擴張之路,種植面積從小到多,逐年攀升,種植地點從分散走向集中,「洋芋花開賽牡丹」成為當地人津津樂道的一道美麗風景,推動當地人民的生活從貧窮向溫飽邁進。全區馬鈴薯種植面積逐步穩定在100萬畝以上,占全市馬鈴薯種植面積的1/4,成為全市打造「中國薯都」的核心區,「洋芋」的稱呼也逐漸開始和「土豆」「馬鈴薯」混用。
安定區工作人員對馬鈴薯晚疫病害進行防治。
以前,朱勇和很多農戶一樣,只種了一畝多地的洋芋,從來沒想過賣洋芋換錢。「洋芋工程」的實施,給了朱勇一家無限希望。當年,他家把洋芋種植面積擴大到了一垧地,之後逐年上升,最多的時候達到了21畝。同時,隨著政府部門推廣力度的不斷加大,他家的洋芋種子也從原來的自留種變成了專門培育的改良品種,產量也從最初的每畝1000多斤增加到了3000多斤。
但是,朱勇的脫貧致富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隨著安定區馬鈴薯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每年新收穫的洋芋在短時間內一下子湧進市場,引起了「市場之手」的強烈反彈。就朱勇所在的李家河村而言,每到馬鈴薯收穫季節,雖然前來收購洋芋的五六個「二道販子」一個挨一個等在通往洋芋地的路邊上,但收購價卻上不去;並且商販還挑賣相,個頭大的一個價,小的又是一個價,「薯賤傷農」現象不時發生。「那時候一天一個價,今天忽然高了,過幾天又忽然低了,但沒有一個人能吃准哪個是最高價,只能碰運氣。」朱勇說,他家的洋芋最低的時候賣過5分錢一斤,最多的時候一年掙過3萬元。
更讓農民心裡沒底的是,錢還未必能拿到。「二道販子」都是周邊頭腦靈活的農民,一時拿不出太多的收購款,貸款又貸不上,只能用「鄉里鄉親」的口碑作「抵押」,等洋芋賣出去收回了貨款再付鄉親們收購款。因此,很長一段時間,無論洋芋價高還是價底,馬鈴薯種植戶基本上都沒有拿到過現錢,只有到年底憑「白條子」找「二道販子」結算。
但在瞬息萬變的市場大潮中,「二道販子」也難以預料市場行情,一旦行情有變,而「二道販子」又沒能及時出手,收購的洋芋就會爛在自己手裡,血本無歸,農民也會因此受到損失。有一年,很多「二道販子」都想等個好價錢再將收購的洋芋出手,結果價格一跌再跌,「割肉」早的還能收回一點成本,「割肉」晚的洋芋全部被凍壞,所欠農民的收購款至今未還清。其中,朱勇的1萬多元也成了「壞帳」。
「藍天」破局
為了解決馬鈴薯生產擴大造成的「賣難」,當地政府部門一方面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投資者建設馬鈴薯加工企業,加大就地消化的力度;另一方面千方百計擴大對外銷售,打造「定西馬鈴薯」品牌。那段時間,每到新洋芋上市時節,馬鈴薯加工企業最集中的安定區巉口鎮,家家企業門口都排著長長的隊伍,等著交售洋芋;每個鄉鎮政府都承擔起了組織馬鈴薯上火車的任務,「洋芋專列」一時成為定西外銷馬鈴薯的重要渠道和標誌。
但解決了農民的一時「賣難」,企業卻遇到了「吃不飽」的問題。因為馬鈴薯生產的季節性、儲藏能力不足等問題,所有馬鈴薯加工企業除了洋芋上市之後的半年能開足馬力加工生產之外,其餘時間常因原料缺乏,生產線時動時停。
如何才能既能保證洋芋市場價格平穩,保證種植戶的利益,又能保證馬鈴薯加工企業能收到足夠的原料。2002年,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探索中應運而生。
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馬鈴薯種植、購銷、加工、服務於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擁有3條每小時處理35噸馬鈴薯的澱粉生產線,年加工馬鈴薯能力80萬噸。為了讓生產線「吃飽」,近年來藍天公司學習借鑑丹麥澱粉生產加工企業KMC公司經驗,按照股份合作方式牽頭組建甘肅福景堂馬鈴薯產業農民專業合作聯合社,將上下游各環節的3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5個農機合作社、2000戶家庭農場、600戶種植大戶、5萬農戶和860戶貧困戶聯合在一起,以「訂單農業」的形式不斷探索市場化運營的路子。
在這一過程中,藍天公司搶抓國家精準扶貧和扶持產業發展政策帶來的機遇,投資興建了20多個馬鈴薯貯藏庫,並以此為中心,延長、補齊、建強馬鈴薯產業鏈,提升企業在整個行業競爭力和產品市場占有率,帶動和掌控區域產業發展。政府部門則因勢利導,利用藍天公司的龍頭地位,通過種植、農機、保費等補貼政策,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推廣良種、農技,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生產方式的轉變和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
通過近幾年的發展,藍天公司的這一做法帶活了周邊的馬鈴薯市場,也讓市場秩序逐步規範了起來。
安定區團結鎮高泉村種植販運大戶陳守英,是一家合作社的負責人,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以前,陳守英「單打獨鬥」闖市場,自己種植和收購來的馬鈴薯最高時賣過每斤1元的價格,嘗到過其中的甜頭,但更多的時候心裡卻是沒底。為了能讓心裡踏實點,他一直希望自己碰上個有實力的「老闆」。有一年,他終於碰到了一個「大老闆」,對方出價每斤0.5元收購馬鈴薯,讓他組織貨源。但等他組織好貨源後,「大老闆」卻遲遲不露面,最終他只能低價將收購的馬鈴薯出手,那些原本指望著跟他賣個好價錢的種植戶還質問他:「你怎麼說話不算數?」
2017年,通過鎮政府牽錢,藍天公司與陳守英成立的合作社簽訂了訂單合同,在高泉村發展馬鈴薯種植面積4800畝,專種藍天公司指定的「莊薯3號」,以每斤0.5元的價格向合作社收購,合作社則以0.45元的價格向農戶收購,而且現金結算。由於加工薯不分揀大小,節省了人力成本,等到秋收,大夥一算帳,發現將馬鈴薯賣給藍天公司,比以每斤0.5元的商品薯價格賣給「二道販子」還划算。「一畝地賺1500元,沒一點問題。」陳守英說。
藍天公司的這一做法,不僅讓農民心裡有了底,也讓惡性競爭的市場有了秩序。當年,藍天公司收購馬鈴薯30萬噸,農民直接經濟收入2.3億元。
良性循環
馬鈴薯被傳送入藍天澱粉公司生產線。
藍天公司的做法,激活了一池春水。
前些年,定西市馬鈴薯市場異軍突起,成千上萬的「二道販子」應運而生,但由於沒有足夠的收購資金,又沒有質押物用以銀行貸款,致使收購資金欠缺,收購馬鈴薯時只能給農民打「白條」。藍天公司在與農民的合作中,將合作社視為關鍵環節和橋樑,由藍天公司組建的甘肅福景堂馬鈴薯產業農民專業合作聯合社與各合作社、合作社與農民層層簽訂「訂單種植」合同,同時由藍天公司為各合作社擔保向銀行貸款,彌補合作社收購資金不足的現象。
「通過跟藍天公司合作,我們探索出了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推進普惠金融、下沉金融服務、服務『三農』事業、助推脫貧攻堅的有效路徑。」中國工商銀行定西市分行一位負責人介紹說,因為工商銀行在鄉鎮沒有營業網點,過去很難將服務下沉到鄉鎮一級,如今通過與藍天公司合作,每年的貸款發放和還款節點,該行都會在藍天公司設立臨時辦公網點,開通「一站式」特別審批通道,集中辦理,貸款從申請到發放只需要兩周時間,被業內稱為「藍天貸」。「通過『藍天貸』提供貸款500萬元,可以讓一個有30萬元資本的合作社,做成1000多萬元的馬鈴薯生意。」甘肅福景堂馬鈴薯產業農民專業合作聯合社一位負責人說。
定西陳旭東馬鈴薯購銷合作社就是用「藍天貸」撬起大生意的一家合作社。
2017年,這家合作社通過藍天公司擔保獲得300萬元「藍天貸」,用來就地就近收購馬鈴薯,年底結算時除去貸款利息和各種成本費用後,獲得純利潤30萬元。同時,合作社還從與藍天公司合作的「訂單種植」中,每噸獲得40-60元收益。
不僅如此。這家合作社本身還流轉土地種植了290畝馬鈴薯,為了避免自然風險,合作社接受政府補貼參加了農業保險,每畝保額27元,其中自繳保費7元。結果,當年受馬鈴薯晚疫病影響,290畝馬鈴薯受了不同程度的災害,合作社獲得了保險公司7800元賠付,除去繳納的保費,實際得到了5000多元的賠償,最大限度減少了損失。
隨著與藍天公司合作的合作社越來越多,定西馬鈴薯市場的價格不再坐「過山車」,而是趨於穩定,農民種植馬鈴薯的積極性又被調動了起來,藍天公司馬鈴薯種植的組織化、市場化、機械化、規模化、專業化、綠色化水平也越來越高。2018年,為該公司提供原料的馬鈴薯標準化種植面積達到了12萬畝,不僅有效增加了產業綜合效益,還帶著農戶實現了產業增收和脫貧致富。
獲得了穩定的原料來源,藍天公司發展也步步高升。近幾年,該公司引進更新生產設備、提升產品品質、擴大市場影響,與國內70多家大型食品加工企業建立了穩定的供貨關係。2018年,該公司投資7600萬元新增1條年產8萬噸馬鈴薯精澱粉生產線、4條年產1萬噸馬鈴薯蛋白粉提取生產線,生產的馬鈴薯澱粉占到全國市場份額的10%,銷售額西北第一、全國第二。
對於這些變化,藍天公司董事長李幸澤認為這是農業產業的一種發展趨勢。他說:「就澱粉產量而言,全國看西北,西北看甘肅,甘肅看定西。只要種植馬鈴薯的農民日子過好了,我們加工企業的日子也就好過了。」
記者手記
農業企業的根在「三農」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楊世智
上個世紀,黨的包產到戶政策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也推動我國「三農」實現了第一次騰飛。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農戶為單位的生產單元已越來越難以應對市場的波動,小農民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農民如何才能實現穩定致富?
甘肅藍天馬鈴薯產業集團通過合作社將自身利益與農民利益結合在了一起,使農民在市場中的抗風險能力越來越強,日子越過越好,企業的經營也越來越紅火。
農民的根在土地,農業企業的根在「三農」。相信只要農業企業通過合作形式將所有農民與企業自身緊緊聯結在一起時,我國「三農」必定會實現第二次騰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Mghf24BMH2_cNUgU9t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