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匯音樂劇《漢密爾頓》官攝版在本月初登陸Disney+,該片一路獲得好評,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9%、IMDb9.1分,就連豆瓣上也獲得了9.6的高分。
早在2015年初登百老匯的《漢密爾頓》時,就被紐約時報劇評人稱為「讓人們變賣房產、抵押孩子買票來看都值得」的神作。上演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場場爆滿、一票難求,更是打敗諸多人們耳熟能詳的百老匯名劇,如《獅子王》《劇院魅影》《悲慘世界》《媽媽咪呀》等,登上熱搜榜榜首。
作為音樂劇領域中的傳奇,《漢密爾頓》曾榮獲16項托尼獎提名,得到最佳音樂劇等11項大獎。
這部官攝版《漢密爾頓》原定於2021年10月15日北美院線上映。此次電影版是2016年《漢密爾頓》初版卡司們最後一次演出的官方拍攝錄像。據美國媒體透露,迪士尼以7500萬美元的天價購得該影片的線上獨播權。
在此,感謝迪爸爸讓我們終於有了近距離觀看《漢密爾頓》的機會。
《漢密爾頓》
導演: 托馬斯·凱爾
編劇: 林-曼努爾·米蘭達 / 羅恩·切爾諾夫
主演: 林-曼努爾·米蘭達 / 小萊斯利·奧多姆 / 戴維德·迪格斯 / 芮妮·戈茲貝里 / 菲莉帕·蘇
類型: 歌舞 /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片長: 160分鐘
1
誰是亞歷山大·漢密爾頓?
音樂劇《漢密爾頓》改編自羅恩·徹諾所寫的《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傳記。講述了美國國父政黨制度創建者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波瀾壯闊的一生。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一個私生的孤兒、妓女的孩子,是美國史上第一樁性醜聞的主角,也是美國的開國元勛之一,被印在了10美元鈔票上。
他在美國的獨立戰爭中有卓著貢獻,除了戰績之外,他的政績同樣可觀。他是《聯邦黨人文集》最為主要的執筆者,是合眾國第一銀行的創建者;他是聯邦黨人的首領,奠定了美國兩黨制的基礎。與其他出生名門望族的國父們相比,是個絕對的底層。
他的一生是傳奇的,卻沒有當過美國的總統。在政治上,他與其他所有國父都有過節,是托馬斯·傑斐遜的死對頭,卻在大選中力挺傑斐遜而非昔日的好友阿倫·伯爾,這也造成了漢密爾頓的死亡。
不難看出,為了創作,主演兼編劇的林-曼努爾·米蘭達對漢密爾頓的一生做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在兼顧史詩的同時也做了藝術的加工,音樂劇採用了單線敘事+想像式插敘的敘事結構,另外音樂劇採用了雙男主設定,讓漢密爾頓和阿倫·伯爾兩位角色更加飽滿立體。
而阿龍·伯爾在開場這段唱段,更可以看作是整部劇的前言,阿龍是美國獨立戰爭英雄,後來成為了美國副總統,因為政見不合,導致了兩人日後的決鬥事件。決鬥造成漢密爾頓的去世,也導致了阿龍政治生涯的結束。
阿龍和漢密爾頓亦敵亦友,是政治生涯的死對頭。由阿龍給漢密爾頓做出場介紹,講述主角的故事,為的就是更加突出主角漢密爾頓的悲情英雄形象,給劇情衝突營造更加對立的故事背景。
故事中漢密爾頓有衝勁、有野心,抓住機會;阿龍則事事小心、不露鋒芒,等待時機。兩人互為鏡像的關係就顯得也十分微妙。
直到最後的決鬥,兩人「性格互換」。漢密爾頓遲疑了,將自己的槍舉向了空中,而阿龍則毫不遲疑直接朝他開槍,兩人的悲劇就此交叉。一生都在等待良機的伯爾,在此毫不猶豫。而一生都不願意放棄機會的漢密爾頓,卻在此處停頓了。
林-曼努爾·米蘭達用不到三小時,編織了一位國父30多年的人生、還塑造了此人生命中的伴侶和過客,同時表現出了歷史的宏偉和凝重感。
2
顛覆性的表達
從藝術表現形式來看,《漢密爾頓》最大的顛覆性就是創造性地將Hip-Hop加入到了作品中,提到美國國父,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是《悲慘世界》那樣的古典曲風。
而在《漢密爾頓》的紀錄片《漢密爾頓的美國》中,米蘭達有提到,在看完漢密爾頓的傳記後,米蘭達的腦中首先浮現的就是Hip-Hop。
歷史?Hip-Hop?音樂劇?沒錯,最開始媒體一片譁然,原著作者羅恩·徹諾也不相信他能成功。不過在才華橫溢的米蘭達筆下,一切皆有可能。
米蘭達本人非常推崇Hip-Hop,在他的作品中,Hip-Hop元素非常明顯。由他創作並主演的音樂劇《身在高地》 主打Hip-Hop,明快俏皮的風格把米蘭達身邊的生活瑣事講得令人熱血沸騰。
Hip-Hop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紐約的貧民窟,它根植於美國黑人文化,是一種從社會底層發展而來的流行文化。Hip-Hop所具有的反抗性與顛覆性,正與漢密爾頓的人生經歷及當時美國爭取獨立氛圍相契合。
劇中的Hip-Hop巧妙呼應了漢密爾頓作為外來移民來到美國後,實現了從草根階層到開國國父的人生跨越,完美體現了劇中所展現的18世紀美國人民反抗殖民統治、追求自由獨立的反叛精神。而Hip-Hop本質不就是建立在對抗命運的野心之上?
其中甚至有兩場經典政治辯論,直接以rap battle的方式詮釋。長久以來百老匯就被視為「高等藝術」,被當成權貴的代表,而《漢密爾頓》就顛覆了這樣的概念。
在時長兩個半小時的音樂劇,演員們共唱了46首歌,平均一分鐘144詞,並破了最快一分鐘唱200個單詞的記錄。如果用百老匯音樂劇的平均速度來演唱,全劇可能要加長至四到六個小時。
當然整部音樂劇並非都在說唱,米蘭達巧妙地在其中加入了R&B和爵士等不同的曲風,充分體現了多元性。最精妙的是在一心想要阻止美國獨立的英國國王出場時,採用了披頭士的曲風。
而60年代,披頭士樂隊空降美利堅,如同一場颶風席捲北美,被當時的人稱為「英式入侵」,而這裡讓英國國王使用披頭士的曲風,其中的諷刺意味不言而喻。
3
跨越族裔和時空的共鳴
除了藝術表現的顛覆性,《漢密爾頓》更大的顛覆在於音樂劇中的所有演員都是拉丁裔、黑人或是亞裔。這在百老匯史上也屬於首次,曾經處於「邊緣」的族裔,以主角的身份,重新講述演繹白人國父的歷史。
這種去膚色的做法也得到了觀眾的一致讚許,不同種族、階層、文化的碰撞不僅沒有違和感,還使美國移民社會中多元化的特色得到了完美的展現。所有的美國民眾,不管是黑人還是移民,都能從中得到共鳴。
其中斯凱勒家族三姐妹由三種不同膚色不同族裔的演員飾演,正暗合了今日美國的族群狀況。
主創在採訪中特別提到:這無關政治正確,希望大家更關注音樂本身。米蘭達表示:「這麼做是為了要讓這部劇反映當代多元的美國。」
《財富》雜誌選在2016年的評論文章這樣寫道:這是林用自己的方式告訴大家,美國夢是屬於所有人的,這也是當今所有藝術家當中可能最為樂觀、最具社會意識的聲明。
另外,這樣顛覆性的選角方式給百老匯帶來的多元化刺激立竿見影——2016年復排的《1776》(講述美國獨立宣言的音樂劇)也採用了多元化選角,同樣大獲成功。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漢密爾頓》中討論的很多議題直到今天也仍是美國政治的焦點問題,比如種族問題、移民問題、財政問題等等。
當「拉美裔的漢密爾頓」(林-曼努爾·米蘭達)與「非裔傑斐遜」以一長串機巧、包袱不斷的rap battle進行政治辯論時,其音樂背後的力量感和縱深感,足以讓看慣了「歌舞昇平」的音樂劇觀眾感到震撼和刺激。
在美國種族衝突如此尖銳的當下,《漢密爾頓》以突破傳統的音樂劇形式探問當代美國社會中的移民、種族和性別等問題,用現代的角度重新審視歷史。如今那段歷史已離我們遠去,而動人的音樂卻得以流傳。
正如片尾漢密爾頓的妻子所唱:「誰生,誰死,誰訴說你的故事」。
還有這些經典音樂劇電影不容錯過
《窈窕淑女》
導演: 喬治·庫克
主演: 奧黛麗·赫本 / 雷克斯·哈里森 / 斯坦利·霍洛威 / 維爾弗雷德·海德-懷特 / 格拉黛絲·庫珀
由蕭伯納劇本改編,赫本盛裝出演,從音樂劇到時裝,從聽覺到視覺,來場饕餮盛宴!
《芝加哥》
導演: 羅伯·馬歇爾
主演: 蕾妮·齊薇格 / 凱薩琳·澤塔-瓊斯 / 理查·基爾 / 奎恩·拉提法 / 約翰·C·賴利
一場發生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芝加哥的犯罪,慾望、利益和手段在這裡淋漓盡致地上演。《朱迪》女主蕾妮·齊薇格在這部音樂歌舞片中擔任主演,獲得了第7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悲慘世界》
導演: 湯姆·霍伯
主演: 休·傑克曼 / 羅素·克勞 / 安妮·海瑟薇 / 阿曼達·塞弗里德 / 薩莎·拜倫·科恩
耳熟能詳的故事,再次搬上銀幕,因為休·傑克曼、羅素·克勞、安妮·海瑟薇等主演的演繹重放光彩,當年橫掃奧斯卡八項大獎。
《歌劇魅影》
導演: 喬·舒馬赫
主演: 傑拉德·巴特勒 / 埃米·羅森 / 派屈克·威爾森 / 米蘭達·理查森 / 明妮·德里弗
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巴黎歌劇院,一名從小被人拋棄、面目醜陋、佩戴面具的音樂天才,和一位合唱團新人的愛情故事。
《音樂之聲》
導演: 羅伯特·懷斯
主演: 朱莉·安德魯斯 / 克里斯多福·普盧默 / 埃琳諾·帕克 / 理察·海頓 / 佩吉·伍德
改編自瑪麗亞·馮·崔普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團》,最初是在百老匯上演的音樂劇,後改編為電影,曾獲得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響、最佳電影剪輯、最佳改編配樂五項大獎。
微博:@藤井樹觀影團2011
公號:藤井樹觀影團
今日話題
你看過的第一部音樂劇是什麼?
「藤井樹觀影團」已同步入駐平台
| 微博 | 今日頭條 | 一點資訊 | 豆瓣 |
| 搜狐號 | 企鵝號 | 什麼值得買 | 大魚 |
| 趣頭條 | 虎嗅 | 百家號 | 新知 | 大風號 |
轉載聲明:原創文章請註明作者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