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要用勇氣打破冷檔期

2021-04-29   一起拍電影

原標題:中國電影要用勇氣打破冷檔期

作者 / 呂世明

上周內地周票房不足3億,從目前趨勢來看,本周四個工作日岌岌可危,雖然即將來到的「最強五一檔」會讓大家暫時渡過危機,但對於一個健康且需要長時間發展的市場而言,寅吃卯糧總歸不是長久之計。

即便在去年疫情解封后,內地在暑期後也極少會出現單周票房不足3億的情況,同樣在市場動盪的2016-2018年間,甚至周票房不足4億的情況也極少出現,電影日周票房的波動性已經越來越明顯且割裂。

檔期依賴症和大檔期扎堆的困局已經很難擺脫,在進口片很難在年內出現5-10部穩定輸出後,無論是從市場方面的需求,還是觀眾的盼望來看,僅靠一些復映片是很難提升市場熱度。中國電影其實從各個方面已經都需要用勇氣去打破冷淡期。

熱門檔期變頭部檔期,冷檔期競爭力較弱

往年很少有人會更多垂青清明、五一這些略顯「雞肋」的檔期,畢竟從內地電影市場開始火爆的那天起,小長假檔期基本也只有三天而已,對於大部分片方而言,這只不過是一個加強的周末而已,不如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四大檔期。

但剛剛過去的清明節檔期表現非常優異,幾部影片聯手拿下10億票房,但換一下對比的角度,就會發現如果對比2019年清明節幾部主要影片的產出,今年清明節整體票房反而不如這一年。

這並不能說明這些影片在質量上有高低之分,而是今年檔期扎堆現象嚴重,所有影片都不能有更好的長尾效益,後期的產出能力不如往年,儘管在單片口碑和質量方面,內地電影已經越來越好,越來越能把握好觀眾的口碑。

和目前頭部影片具有強烈的吸金力一樣,三天小長假、黃金周和暑期都已經成為頭部檔期,只不過競爭力有強弱之分、吸金水平也有大小之別。但對於片方而言,大家普遍都有點看不起平日周末,即便是面對著進口片競爭力趨弱的情況下,也很少有國產片敢於直接去面對進口大片。

從今年的情況來看,除了《哥斯拉大戰金剛》之外,像春節之後上映的幾部進口片,它們的排片占比均未能超過25%,甚至一些進口片的排片率僅在17%,這對於任何一部中等量級的國產片而言,他所需要面對的競爭對手並不強大。

其實就目前的競爭情況來看,除了影片扎堆的檔期之外,其他檔期都對於新片的渴望程度較高,哪怕是基本面上不那麼明朗,也會獲得一定程度的市場支持。

同時,內地目前已經出現了較明顯的地域上對影片的接受程度的不同,從目前一部分影片採用的分區域點映便可見一斑,一部分片方已經有前瞻性的更多去嘗試在不同區域對影片實行差異化較大的發行策略,只不過大家仍然很難儘快的擺脫掉對重點檔期的依賴。

幾年前每每有國產片去和進口大片直接PK時,大機率會被網友和觀眾詬病,要麼說是碰瓷蹭熱度,要麼說是不自量力。其實無論是國產片還是進口片,這幾年他們的觀眾在逐步分流,我們內地本身影院的建設標準也是為了適應一個檔期內存在更多影片的打造的。

不怕空降、不怕擠壓,必要時刻提升信心

從去年疫情恢復後,無論是國產片還是進口片,幾乎所有影片都或多或少出現了一些發行方面的技術問題,無論是越來越多的秘鑰分段發布,還是發行通知延遲,都對整體市場形成了一定的影響。

沒有發行通知和許可證,影城就不能安排預售,更不敢輕易的宣傳,畢竟這些年「臨時撤檔」的情況屢屢發生,即便坐到電影院裡面被請出去也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部分影迷會理解,但對於業內而言,儘可能減少爭議和投訴還是非常必要的。

作為行業底層的影院和觀眾方面,想對既有格局做出重大改變和調整非常困難,影城基本無力去調整和改變影片的上映周期,觀眾更是被動的接受片方和相關部門所指定的檔期,哪怕有一部觀眾具備相當強的消費能力,也很無奈於現階段影片上映的滯後和延期。

今年目前上映的三部重映影片,《阿凡達》和兩部指環王系列影片,可能看起來相對於於往年的《鐵達尼號》《大話西遊》和《侏羅紀公園》略差一些,這些影片似乎受到「空降突襲」的嚴重影響。

但考慮到觀眾群體的斷代和出現更多的新觀眾,同時一些年代悠久影片本身會存在一些觀影門檻和限制性,一部分復映影片即便有相當長的發酵和準備周期,就投入的性價比而言,未必會比空降更有實際的效果。

《少年的你》的空降定檔

其實近幾年來看,冷門檔期出現突然定檔的情況並不罕見,包括早些年的《白鹿原》,前年的爆款《少年的你》,他們都已經取得片方所預期的成績,甚至一些影片的票房遠超片方的預期。

當然,並不是所有影片都有勇氣去直接空降,雖然目前內地在發行環節方面通過幾次空降的操作積累了不少經驗,但大部分影片都希望留有足夠長的時間去準備,儘管現階段一塊硬碟對於一部電影的發行是重點,但其他物料和宣傳片的鋪陳也是必不可少的。

對於一些冷門檔期和空窗期,並不是觀眾的期待度不高,也不是行業的投入有限,而且大家都會擔心在這些檔期物料無論是媒體的關注度還是觀眾的熱情都會受到限制,而制約的因素往往又是影片在整個宣發過程中過度的「保密」和「低調」,並不是所有影片都會有像《少年的你》那樣高的關注度。

吸引觀眾觀看和影城加排的因素更多還是影片的內容,甚至是影片所產生的話題和「噱頭」,有新片空降、提檔和定檔,對於整個行業也是一種信心的提升,終端無論是觀眾還是院線影城,大家所關心仍然是每周末可以看到新片,至於影片的成色到底幾何,大家現在都有各自的渠道和評判標準。

放鬆政策管控,給予終端更多自由度

伴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良好發展,其實目前更多進入到電影院的觀眾他們已經很少對電影有相比於前一代觀眾那種特殊的「儀式感」和「敬畏感」,電影對於他們已經變成一種訴求簡單、尋求通俗、找尋共鳴的快銷品,可能除了「漫威和DC」之外影片,很少有觀眾還能樂此不疲的去挖掘影片背後的故事。

雖然內地有很多影迷仍然會對一些國際獎項抱有一定的熱度,甚至「妄言」內地對於一些國際獎項的關注度已經超過了這些國家本土。實際上,即便不是相關部門對於一些信息的避諱,內地無論是主流&非主流媒體、亦或是觀眾,大家的熱情仍然還是更多投入到國產影片和華語影片,甚至幾年前所謂「香港電影已死」也都通過內地電影行業的發展變成了偽命題。

並不是一些影片不想「空降」和即刻定檔,也不是這些影片自己願意去和一些實力強大的影片去競爭,目前的問題和瓶頸仍然是雙方面的,更多還是源於相關部門的各種限制條件和制約因素。

理論上一部內地影片定檔更多還是出於自願的因素,但同時也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特別是一些重大題材、現實主義題材、涉案涉法敏感題材,包括根據真實人物和事件改變的題材,都會有各種部門和人物對其關愛有加,對於投資人和製片方而言,儘可能都希望影片拍攝完畢後,及時上映而獲取回報。

中國電影行業現在已經不是再可以用「技術原因」和「介質問題」就能敷衍了事,相對比其他行業,電影行業既有終端回報的壓力,也有產品輸出的瓶頸,更有在輿論層面和觀眾方面的壓迫,大家往往很難找到一個真正的平衡點和正確解決問題的渠道。

如果沒有一個更好和更寬鬆的電影製作、發行、宣傳、流通、放映和觀影環境,對於這個行業是毀滅性的,儘管近幾年內地在重點檔期屢創高峰,這對於主流媒體在宣傳方面自然是極為亮眼的成績,但很難掩蓋在冷檔期時影城所面臨的困境,甚至一些熱門檔期後,票房跳水的幅度已經遠比往年同期有更強的勢頭。

其實在整個世界範圍內,電影行業都屬於那種外表光鮮亮麗,實際能效較低,很少有國家和地區可以通過電影去改變社會規則和民眾意識,電影更多只是一部分影迷追求個體述求的滿足和更多觀眾身心上的愉悅,這一切的基礎都是各個國家對電影行業更多的扶持和開放。

同時,對於製片方和觀眾而言,有勇氣去將影片投入到冷檔期,對於本國影片有更強的信心和更好包容度都極為重要,這些都是打破冷檔期限制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