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黃疸,竟是由於母乳?兒科醫生:多數情況都是生理性的

2019-06-12   育兒每日推送

本文專家:張亞明(江蘇省泰州市人民醫院兒科主任醫師)

即便是母乳相關性黃疸,一般也不建議暫停母乳喂養,相反,母乳喂養要繼續且足量。

其實,新生兒黃疸很常見。據統計,足月出生的寶寶約有60%、早產的寶寶約有80%可出現黃疸。只是,這其中,有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之分。

生理性的,不礙事

黃疸,醫學上也稱為高膽紅素血症,是由於寶寶的血液中一種叫做膽紅素的物質增高引起的。

膽紅素並不呈紅色,而是呈橙黃色,增高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皮膚與黏膜發黃、鞏膜(白眼珠)發黃、小便發黃等現象。

黃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的,有輕有重,可大可小。

生理性黃疸一般在生下來2~3天開始出現,4~5天達到高峰期,足月出生的寶寶在出生後10~14天完全消退,早產寶寶的時間可能會稍微延長一些,到2~4周消退。

而且,黃疸在面部和軀幹較明顯,一般在肚臍以上,足底不黃。在此期間,寶寶的吃奶情況和精神狀況都良好,沒有其他不適表現。

對生理性黃疸,一般無需特殊處理。

母乳相關性黃疸,混跡其中

還有一部分寶寶的黃疸是病理性的,而究其根源,常與母乳喂養有關。

原因可能是,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妨礙了寶寶體內膽紅素代謝,引發膽紅素濃度升高,致使寶寶黃疸持續不退。其特點是寶寶除黃疸外,無其他異常表現。

根據發病時間,可分為母乳喂養性黃疸(早髮型)和母乳性黃疸(晚髮型)兩種類型。

早髮型的出現時間和尖峰時間,均與生理性黃疸相似,程度相對重一些,消退的時間也比生理性黃疸晚數天。而晚髮型的,通常會在2周左右達高峰,然後逐漸下降,堅持繼續母乳喂養,黃疸可延續到8~12周消退。

目前尚缺乏特殊的手段,來確診母乳性相關性黃疸。也就是說,診斷是要做「排除法」,將一些引起寶寶病理性黃疸的病因進行逐一排除後,才作出母乳性黃疸的診斷。

一般而言,寶寶有以下表現時,應考慮母乳相關性黃疸:

黃疸在生理性黃疸期間出現,但消退時間明顯延遲;

寶寶生長發育良好,體重增長滿意;

大便顏色金黃,小便顏色正常;

黃疸為陽黃,即顏色明亮,鮮艷並有光澤,呈橘黃或金黃色。

母乳喂養,將功補過

有人不禁要問:有母乳相關性黃疸,還能繼續母乳喂養嗎?

在過去,確實將暫時停喂母乳72小時後黃疸明顯減輕,作為診斷母乳性黃疸的方法之一,而確診為母乳相關性黃疸時,也有部分醫生建議停止母乳喂養。

雖然臨床上常發現,停喂母乳後黃疸明顯減輕,但還要繼續母乳喂養,因為突然中斷寶寶正常的口糧,寶寶對奶嘴和奶粉的不適應,容易導致總攝入量減少,大便和小便排出減少,反而可能會使黃疸加重。

在今年初,由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兒童保健學組發布的《母乳喂養促進策略指南》(2018版)明確指出:按需哺乳(頻率≥8次/天),有助於預防母乳相關性黃疸的發生及後續緩解,且出現母乳相關性黃疸時,不應中斷母乳喂養。

所以,在寶寶的吃奶情況和精神狀況都良好,沒有其他不適表現的前提下,無需特殊處理,且應堅持母乳喂養,確保寶寶攝入足量母乳,以促進腸蠕動,加快膽紅素的排泄。

回家怎麼觀察

臨床上,對新生兒黃疸的診斷,常常會藉助一些檢查手段,經皮或抽血測定膽紅素數值,從而作出診斷及建議。

大部分新生兒黃疸,醫生會建議「不必處理,回家觀察」。

可是回家該怎麼觀察呢?

如果除面部、軀幹外,如四肢、手心、足底有較明顯的發黃,並且持續時間較長,出生2~4周後仍持續不退甚至加重,或減輕後又加重,應及時就診。

此外,還應注意觀察寶寶大小便的顏色,當發現寶寶大便逐漸變白,像陶土一樣;小便顏色逐漸加深,像濃茶或清油一樣,必須立即帶寶寶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