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橋抗戰紀念館
12月9日,江橋抗戰紀念地命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江橋抗戰紀念館命名「民革黨員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黑龍江齊齊哈爾舉行。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鄭建邦出席活動並致辭。
揭牌儀式
至此,民革黨員教育基地增至10處。這10處民革黨員教育基地分別是:
山東棗莊台兒莊古城
河北唐山辛亥灤州起義英烈祠
江蘇蘇州南社通訊處舊址
江蘇南京孫中山紀念館
江蘇南京廖仲愷何香凝墓
廣西賀州何香凝故居
福建龍岩古田幹部學院
湖北襄陽張自忠將軍紀念館
(殉國處紀念園)
湖南衡陽南嶽忠烈祠
江橋抗戰紀念館
民革黨員教育基地既是寶貴的政治資源、文化遺產,也是對民革黨員進行優良傳統教育的重要載體和課堂。在12月9日舉行的揭牌儀式上,鄭建邦指出,希望江橋抗戰紀念地以此為新起點,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民革開展的「不忘合作初心,繼續攜手前進」主題教育活動中,切實發揮好「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民革黨員教育基地」的作用,加強自身建設,服務於廣大中共黨員、民革黨員學習的需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貢獻。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馬占山將軍領導的江橋抗戰,打響了中華民族十四年抗擊日本侵略戰爭的第一槍。江橋抗戰紀念地是歷史的記憶,見證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對今人探索抗戰歷史真相具有彌足珍貴的史料價值。
團結妹了解到,江橋抗戰紀念地由江橋抗戰紀念園和江橋抗戰遺址園兩部分組成,紀念園內建有江橋抗戰紀念館、江橋抗戰紀念碑等。其中,江橋抗戰紀念館建成於2008年,館內陳列歷史圖片、文物300餘件,利用聲光電等多媒體效果,生動地再現了江橋抗戰。
多年來,民革組織非常重視江橋抗戰紀念地的保護和建設。民革黑龍江省委會、民革齊齊哈爾市委會曾就完善和提升江橋抗戰紀念地建設提出意見建議。
民革黑龍江省委會還多方奔走,為江橋抗戰紀念館的建議做了大量的溝通和聯絡工作。2008年江橋抗戰紀念館順利落成,時任民革中央主席周鐵農為紀念館落成揭幕。
2018年,民革黑龍江省委會主辦了紀念江橋抗戰87周年研討會,充分挖掘馬占山江橋抗戰歷史文化內涵,論證江橋抗戰在中華民族14年抗戰中的歷史地位和重大意義,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的抗日戰爭精神。
近年來,民革中央調研組還赴齊齊哈爾,就恢復江橋抗戰標誌性遺址開展調研。
江橋抗戰:打響抗戰第一槍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在短短的一周之內,遼寧、吉林相繼淪陷,日軍長驅直入,進逼黑龍江。
馬占山將軍
在這危難關頭,時任黑龍江省代主席的馬占山將軍率部血戰江橋,打響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第一槍,使自「九•一八」事變後驕橫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第一次遭受重創,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同仇敵愾、奮起抗日的鬥志。
馬占山將軍領導的江橋抗戰,是一場防禦戰役,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戰鬥:謝珂率江橋守備部隊阻擊叛軍張海鵬部,初戰獲勝。第二階段戰鬥:在大興一帶激戰數次,斃傷大量日偽軍。第三階段戰鬥:三間房血戰及撤離省城。
16天的江橋抗戰中,日軍派出總兵力為30000餘人,同時參戰達10000多人。中國守軍總兵力計13000餘人,同時參戰不過3000人。日軍除常規機槍外,配有坦克、飛機、重炮、裝甲車等;中國守軍僅有少量迫擊炮和機槍,步槍只在百米射程內有效,兩軍相差懸殊,不成比例。然而,日軍總傷亡在6000人以上,斃亡者4000人左右。中國守軍將士殉國者2000餘人,負傷者無算。
江橋抗戰創造了中外戰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正義戰爭的典範。
(資料來源:《通往信仰的路不僅僅是打響了抗戰第一槍》一文,作者馬 珺,原載2018年9月6日《團結報》)
作者 _ 萬李娜 吳姝靜
本期編輯 _ 何佳伶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2kx8m4BMH2_cNUgsCV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