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的錢到底都被誰賺走了?看完要笑著去炒股……

2019-07-30   老鄧價值

中國股市的錢到底都被誰賺走了?

據統計,從2017年高點至2018年年末A股市值已經蒸發了近24萬億。哀嘆不已的股民不禁疑問,我們的真金白銀究竟都去了哪?

蒸發數額驚人:24萬億!

24萬億意味著什麼?24萬億比我國2015年全年的GDP還多;相當於建18條京滬高速鐵路;相當於近344個巴菲特資產的總和,這麼一筆巨大的財富卻在無形中灰飛煙滅。

僅幾萬億的實際資金投入

有一個顛撲不破的科學真理:能量守恆,物質不滅。也就是說,沒有什麼東西會平白無故的消失不見,物質是永存的。股票也是如此,分析人士表示,中國股市雖說號稱蒸發了24萬億人民幣,但實質上只有幾萬億的實際投入資金而已。就是這幾萬億資金炒高了整體的A股市值。

長城證券首席分析師認為,股市是一個虛擬經濟,股價只是一個貨幣符號,在不同點位下代表著不同的數字。整個股市有2/3處於非流通狀態,加上流通價的下跌產生了一定槓桿效應。「事實上,股市是流通者的4萬億撬動著13萬億的資本流動。當時計算的市值也並非代表真正有那麼多貨幣在股市。」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你有三畝地,以1萬元的價格賣了一畝給別人,於是市場價就是1萬元,你還有2畝,身價就是2萬元。後來那個人把地轉給另一個人,2萬元成交,於是每畝市場價升到了2萬元。於是你的資產就要重新計算了,變成4萬元。最後那畝地被輾轉交易多次了,最後接手的人用了100萬元,於是最新的市場價達到了100萬元,你資產又要重新計算了,你有200萬元了。後來碰到經濟蕭條,最後接盤的人被迫以1萬元賣掉土地,市場價格又回到了1萬元。你的資產打回原形,從200萬元到起點2萬元,中間蒸發了198萬元。其實就是一場紙上富貴,並沒有真實金錢的損失。

可見,市值蒸發並不等同於真實的財富縮水,這種蒸發的奇觀源於「邊際撬動」的現象,即某個交易日裡僅僅有10%的股票交易,就能把股票價格帶到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那麼其他90%的沒參與交易的股票也自動分享了這一「瘋狂的榮耀」,於是乎,市值是一個怪物,它有屬於自己誇張的「數字槓桿」。

為何多數散戶資金「蒸發」快?

據統計,目前的A股市場中,持股市值100萬元以下的中小投資者占到總數的99.4%,占總市值的50%,業界把這些人統稱為「散戶」。作為普通投資者,不可能像財政和券商那樣旱澇保收,不可能擁有「大小非」的低成本優勢,更沒有本事從股市裡「融資」,因此,要想在股市裡成功,低位買入,高位逃頂是散戶賺錢的不二法門。

但自我國股市創立以來,媒體報道過從幾萬元炒到上億資產的幸運投資高手,然而,這只能以數百萬分一來計,出現的機率不比買彩票高多少。更多的情況是,大量股民炒股初期賺了點小錢,最後又全部賠了進去,而且,還虧掉了老本。散戶為什麼老是成為最後的買單者,而不能成為永遠的贏家?答案是,散戶終究只是散戶,這是「宿命」。

一方面,散戶恐懼下跌,而且本金有限。因而在市場真正跌至谷底的時候,要麼被嚇傻了,不敢進場,要麼是因為手裡已經沒錢,想「抄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散戶很難買在低位。

再者,散戶喜歡跟風、追高。當股市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上漲,已經積累了不小的升幅之後,多數普通投資者才開始關心股市,這時進場的話,已沒有太大的成本優勢可言。隨著股市進入主升段,「賺快錢」的獨特魅力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股民投身股市,瘋狂炒作那些具有標誌性意義的熱門股,出於「再賺一點就走」的貪慾考慮,高位進場的多數人不再願意離場。由於捨不得離場,散戶最終的下場只能是在隨後的熊市中越陷越深,逢低「補倉」,直至打光最後一顆子彈。


什麼是股票補倉?

補倉是什麼意思?簡單地說,就是股票下跌時繼續買入同樣的股票。這樣做是為了能降低持倉成本,降低股價下跌所帶來的損失。舉例子,假設你以每股17元買入A股票,A股票大跌,你被套了。當A股票跌至13元時,你又買進A股票進行補倉,這樣你的持倉成本就降至15元。當股票上漲超過15元,你就能盈利了。

那麼,問題來了:是不是股票下跌時都應該補倉呢?沒錯,很多新手都是這麼乾的,結果被套得越來越牢。其實,補倉也看情況的。補倉前最為關鍵的是,你要分析手上所持有股票下跌的原因是什麼。如果只是被錯殺,或者是暫時回調,可以考慮適當補倉。但如果是公司基本面出了大問題,比如業績不行了,還是及時拋了止損吧,不能為了補倉而補倉。總而言之,在正確的倉位補倉才能賺錢,在錯誤的倉位補倉有可能爆倉。最後有一點要說的是,補倉時要看看自己的資金量。一旦補倉,則意味著要增加資金投入。對於資金不多的散戶來說,這部分錢會不會影響你正常的生活呢?如果沒有,可以適時適量補倉。但如果是把吃飯錢,甚至要借錢補倉,那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要看本來擁有多少股票:

補倉的數量多少,要看本來的股票,本來只有幾百股,你補倉是為了攤成本價,你確定在底部了,你可以稍微買多一些,不然就不要買太多哦。

看股票是否在上漲:

還有一種補倉是為了擴大收益,比如本來在底部買了股票,突然發現開始上漲了。之後時候可以慢慢的補倉,補少一些,一邊漲一邊補。

量力而行:

補倉也要看我們的資金,一定要有剩餘的資金,來做各種操作,比如有合適的股票再次出現了,比如行情的變化我們要留著做T等等。

不要一次性購買太多的股票:

不管是建倉還是補倉一樣,不要一次性去買太多的股票,當我們的資金不夠的時候,股票如果突然黑天鵝的話,那麼我們就會很被動。

下降趨勢不要補倉:

在下降趨勢的時候千萬不要補倉,如果在底部開始橫盤了,那麼可以補倉,下降趨勢補倉,還沒有跌到位,你這個時候去補倉,損失會更加的大。

補倉的時候可以做差價:

在一個股票橫盤做整理或者上漲的時候,補倉是可以做差價的,本來有三百股在手裡,今天買三百股,價格有變動上漲馬上可以把本來的三百股賣掉的。

補倉帶給我們的收益:

所以補倉可以給我們很多的收益,上漲的時候補倉獲得更多的利益,橫盤底部補倉綜合我們的成本,還可以做T降低價格,補倉的時機最重要。


補倉使用的小技巧:

補倉通常都是金字塔式加倉法,以做做多單為例,在底部買入一部分,例如是一成倉,等行情到了一定的位置,再買入兩成倉,依此類推。因為低位買入的數量總是多 於高位的,所以總能保證自己的持倉成本低於市場平均價。當認為市場將要轉勢時,一次平出或分兩次平出即可——注意平倉的時候儘可能快的平出。

一般只在兩種情況下可補倉:

1、股價再下跌的動能已經很小了,該割的都割了,就剩下一些賠本不幹的人(觀察成交量得出),這時候我會試探性小量買進,一般不超過兩成倉。

2、股價正在向上運動,順勢加倉。

第一種是有不跌的理由,第二種是有向上的理由。因此,此時的補倉操作,可以將前期被套籌碼解套,而不是一味加倉,結果越補越套。

低位補倉該如何做?

1、大盤:企穩時補、不穩不補。 如果在整個大盤處於見頂後的始跌階段,行情既未止跌、也未企穩時補倉,只會增加籌碼的「受套面」,加速市值的「縮水率」。

2、股性:熟悉的補、不熟不補。 如果對參與補倉的股票基本面和股性都不熟悉,就會增加補倉操作的盲目性,心中無數、底氣不足。如此補倉,當然難有理想的結果。

3、業績:良好的補、不良不補。 一般而言,準備補倉的投資者應首先選擇業績良好的公司進行補倉,對於業績出現問題的公司原則上不能加倉。雖然從最終結果看,一些問題公司不排除存在股價大漲的可能,但從穩妥角度考慮,仍不宜參與這種問題公司的補倉。

4、走勢:起漲時補、破位不補。 從技術層面看,補倉強調的是穩妥原則,所以,對於一些長期處於上升通道,二級市場走勢較穩的公司,當股價突然轉勢甚至出現破位跡象時,應放棄補倉。相反,對那些長期下跌、表現不佳的公司, 當出現起漲跡象時,可及時跟進。

把握好補倉的時機,力求一次成功。千萬不能分段補倉、逐級補倉。首先,普通投資者的資金有限,無法經受得起多次攤平操作。其次,補倉是對前一次錯誤買入行為的彌補,它本身就不應該再成為第二次錯誤的交易。所謂逐級補倉是在為不謹慎的買入行為做辯護,多次補倉,越買越套的結果必將使自己陷入無法自拔的境地。

補倉的時候注意兩點:

1、未完成拉升階段的個股可以適當補倉。

尤其是看近期的走勢,處於上升通道,前期未經過大幅爆炒,並且資金有序進場的個股,就可以逢低補倉,但是前期被瘋狂炒作過的,就別去碰了。這類個股底部深不可測,很可能一個不留神就徹底無法翻盤了。

2、個股最好的接入點在調整到支撐點的時候逢低介入。個股如果持續調整到輔助線附近都能成功或者支撐,並且資金持續流入,股性開始活躍。那麼這就是最佳的入場時機了。這時候補倉不說不在最低點,至少也是相對低點,可能大大拉低升成本,加速解套周期。

補倉失敗的原因:

1、「沒錢補」——高位買入時已處於滿倉狀態。

2、「沒膽補」——雖然留有資金,但還是擔心再跌。

3、「沒法補」——既有資金、也想補倉,但不知道如何補倉。


補倉操作須把握的原則歸結起來共有八項,即「八補八不補」原則:

一是大盤:企穩時補、不穩不補。

如果在整個大盤處於見頂後的始跌階段,行情既未止跌、也未企穩時補倉,只會增加籌碼的「受套面」,加速市值的「縮水率」。

二是股性:熟悉的補、不熟不補。

如果對參與補倉的股票基本面和股性都不熟悉,就會增加補倉操作的盲目性,心中無數、底氣不足。如此補倉,當然難有理想的結果。

三是業績:良好的補、不良不補。

一般而言,準備補倉的投資者應首先選擇業績良好的公司進行補倉,對於業績出現問題的公司原則上不能加倉。雖然從最終結果看,一些問題公司不排除存在股價大漲的可能,但從穩妥角度考慮,仍不宜參與這種問題公司的補倉。

四是走勢:起漲時補、破位不補。

從技術層面看,補倉強調的是穩妥原則,所以,對於一些長期處於上升通道,二級市場走勢較穩的公司,當股價突然轉勢甚至出現破位跡象時,應放棄補倉。相反,對那些長期下跌、表現不佳的公司,當出現起漲跡象時,可及時跟進。

五是漲跌:大跌時補、大漲不補。

在補倉的時機上,一般選擇在相關品種大跌甚至急跌時買入。須注意的是:一些漲幅巨大、獲利豐厚的公司,持倉主力時常會借行情啟動進行出貨,辨識不清、補倉不當的投資者在這種股票大跌時補倉,也有可能成為不幸的高位接盤者。所以,大跌時補、大漲不補也有個前提,就是歷史漲幅不能太大。

六是盈虧:正差時補、反差不補。

對於之前賣出的籌碼,在補倉時一定要堅持這一原則,在賣出的籌碼出現下跌,有正差收益時進行補倉。反之,當賣出的籌碼出現上漲,沒有正差接回機會時則不宜補倉。實在想補倉的,也須耐心等待一段時間,等股價回落後再「正差」補倉。

七是節奏:回調時補、反抽不補。

在符合上述補倉原則基礎上,在實際進行補倉操作中,還須注意補倉操作的進出節奏。特別是要做到:在待買股票回調、下跌過程中逢低吸納,不要在反抽、上漲中搶籌。

八是倉位:輕時可補、重的不補。

在補倉時,還要留意單一品種占整個帳戶市值的比例,按照「控制倉位、做好搭配」的總要求進行補倉。當單一品種的倉位未達上限時可以進行補倉操作,反之則不宜進行補倉。即使對某一品種情有獨鍾,同樣須堅持這一原則。


交易需要耐心,而且不可缺,有關於耐心的書籍文章也很多,而我對於股票交易上的耐心總結如下:

【耐心地空倉,等待趨勢與時機】

耐心等待市場真正完美的趨勢,不要做預測性介入;「時機就是一切」,在恰當的時候買進,在恰當的時候賣出。交易不是每天要做的事情,那種認為隨時都要交易的人,忽略了一個條件,就是,交易是需要理由的,而且是客觀的,適當的理由。

如果你能避開「大洗盤」的驚濤駭浪,就能把龐大的利潤帶回家。

只有在市場展現強烈的趨勢特性,或者你的分析顯示市場正在醞釀形成趨勢,才能放手進場。

上面都是前輩的理論,我的理解是:

入場的理由有兩個:

1、以自己的分析方法能判定的非常確定的趨勢(能看懂的趨勢)。

2、經過充分的測試與驗證的「肯定的」入場時機信號。

有人說「會空倉是祖師爺」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個人感覺空倉不具備這麼高的地位,空倉不太難,就是當趨勢不具備確定性,就空倉不交易。

【耐心地持倉,等待趨勢的完結】

趨勢是有可持續性的。我的「想法」從來都沒有替我賺過大錢,總是我的「堅持不動」替我賺了大錢,懂了嗎?是我堅持不動!在多頭市場裡,你的做法就是買進和緊抱,一直到你相信多頭市場即將結束時為止。

能夠同時判斷正確又堅持不動的人很罕見,我發現這是最難學習的一件事。

「順勢而為」的倉位,可能有很大的利潤,千萬不要輕易的「棄船」。

「截住虧損,讓盈利奔跑」耐心的持倉目的就是為了利潤最大化,它的關鍵是怎麼平倉。解決怎麼平倉就可以解決耐心的持倉這個問題,經過一年多反覆的摸索,目前找到一種方法。就是不要想著買賣到最高最低點,採用縮小時間周期,右側出場。雖然損失了一部分利潤,但可以做到持倉到趨勢完結,也可以做到平倉的一致性。如果大周期支撐壓力點有效的話,設定它為出場目標,還可以賣出在最佳點位。

【耐心地積累,複利才是王道】

有個棋盤與麥子的故事,西塔發明了西洋棋而使國王十分高興,國王答應他的獎賞,按照倍數的方式的把麥子放入棋盤,結果所需麥粒總數為:18446744073709551615……這些麥子究竟有多少?打個比方,如果造一個倉庫來放這些麥子,倉庫高4米,寬10米,那麼倉庫的長度就等於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的兩倍。而要生產這麼多的麥子,全世界要兩千年。

這個故事說明,即使很小的資金,只要能穩鍵盈利,終究也能滾成天文數字,所以小資金不用太急躁,找到一套回撤幅度不高的倉位管理方法,再找到什麼情況下可以稍微重倉的契機,在市場上生存下來,耐心地積累,總有一天倉庫里有的是麥子。

真正的交易是要求安全的,儘量少犯大錯誤的,耐心的,是靠一年又一年的財富持續積累而成的。

【耐心地學習,厚積才能薄發】

個人認為學習有這麼一些要點:

1、單個周期的趨勢。

2、時間周期的轉換。

3、止損與倉位管理。

4、融會貫通的知識體系,也就是交易理念。

5、簡化為能執行的規則。

1和2就是分析方法,買入、賣出等,都以分析方法總結出的規則而交易。

3是影響虧損大小的兩個方面,只要止損和倉位管理是合理的,虧損就是可控的,虧損就一點都不可怕。

4是交易的邏輯,空倉、計劃、開倉、止損、倉位、加倉、持倉、平倉等等,背後都有一整套邏輯在裡面。交易的過程也是環環相扣的。沒有這套邏輯,交易就是零散的,不成規矩的。

5建立規則後,就可以減少主觀判斷,執行規則交易就可以了,不符合規則的不做,完整的規則就是交易系統。

學習這個事情,真的好難,交易的知識點好比木桶的木板,短缺任何一塊,都不能穩健盈利,每次學習一個知識點後還是失敗,多次失敗後導致對交易失去信心。而且現在我們又處在一個知識爆發的年代,有好處也有缺點,缺點就是知識太多太繁亂,導致太多不能理解的知識提前裝進腦海,導致太多的誤導。

如果沒有明師循序漸進的指導,挑選優秀的書籍文章,基本上都會迷失在知識的海洋里。直到有了知識的框架後,才能知道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無用的。如果沒有呢?那麼由有多少人能建立起交易知識的框架呢。寫到這裡心都是苦澀的,多麼痛的領悟啊。而且很多優秀的書籍文章,需要隔一段時間再讀一遍,才有可能慢慢理解,正所謂「溫故而知新」。

越是著急,最後越是虧損的越多,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關注筆者公眾號:老鄧侃股(ki36881),更多財經資訊、經驗技巧和操作策略以及獲取莊家主力戰法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