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尋找黃岡最美退役軍人」網絡投票活動啟動,投票截止時間7月31號。全市推選了30名候選對象參加網絡投票和專家評審,其中,我縣原清泉鎮象鼻咀村支部書記閆中元和巴河鎮王志強入圍候選人。
據了解,投票結束後,評審委員會匯總網絡投票情況及專家評審分數,按照網絡投票占40%、專家評審占60%的規則進行排名,對排名前20的候選人進行最終審核。
活動時間:7月17日至7月31日,投票時間持續15天。
投票方式:每個獨立IP,每天可投5票(為同一候選人連續投5票視為有效)。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投票頁面為閆中元、王志強投票。
一朝從軍報國 一生堅守本
退役軍人閆中元事跡
閆中元1930年7月出生,1949年10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4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解放西南、抗美援朝等戰役戰鬥中出生入死,榮立三等功1次,榮獲「解放西南勝利」紀念章1枚,被部隊評為「工作模範」。1957年12月,閆中元轉業回鄉,到清泉鎮象鼻咀村工作至1999年退休。
1949年10月,閆中元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十八軍某團,後隨十八軍進駐西藏。據閆中元回憶,1949年12月,他隨部隊參加了解放廣西和解放雲南的多次戰鬥。「國民黨軍負隅頑抗,戰火很密集,很多親密的戰友都犧牲了。」一點一點地找回從前的記憶,一幕幕不畏生死、英勇殺敵的場景在腦海里若隱若現,89歲高齡的閆中元眼中飽含淚水……
1950年,閆中元主動申請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志願軍行列,跨過鴨綠江抗擊美帝國主義。在朝鮮戰場,閆中元主要負責後勤保障任務,乾的是挑水砍柴做飯的活兒。「美軍的很多架轟炸機不停地轟炸,炸彈就跟下冰雹一樣,很多戰友沒來得及隱蔽,都被炸死了。」閆中元說,在戰場擔負炊事任務,時時刻刻都要做好犧牲的準備,很多時候因為敵機瘋狂轟炸,飯都沒法做,就是做好了也很難送到前線,戰友們就用隨身攜帶的一把炒麵就一把雪充飢。這也是很多入朝作戰老兵們的苦難記憶。
1952年3月,閆中元從朝鮮戰場回國,後到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洛陽艦服役,擔任軍械員。從解放軍步兵到人民海軍,從目不識丁到操作複雜的機艙儀器,閆中元刻苦訓練,勇當先鋒,迅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水兵。1953年2月20日,毛澤東主席登上洛陽艦,與全體官兵親切合影。閆中元牢記毛主席教誨,立足崗位、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努力增強軍事本領,由於表現優異,同年4月,閆中元提干,從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為共和國軍官;1954年1月,閆中元擔任洛陽艦槍炮長。
1957年12月,閆中元脫下自己心愛的軍裝,帶著新婚不久的妻子回到老家象鼻咀村。五十年代的象鼻咀村百廢待興,老百姓孩子生得多,過的是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生活。屋漏偏逢連陰雨,時任象鼻咀村的書記患病在身,力不從心。當時的黨組織找閆中元談話,要求他擔任村裡的副書記,主持村裡的主要工作。
經過戰爭洗禮的閆中元,覺得沒有比戰爭更殘酷的任務,於是他二話沒話,聽從組織安排,安頓好妻兒後,義無反顧地挑起了組織上交給的重擔。象鼻咀村山多地薄水乏,以往總是望天收。閆中元不等不靠,依靠廣大群眾,積極開展「遠學大寨、近學十月」活動,因地制宜大興農田水利建設。那段日子,閆中元帶領群眾靠肩挑背馱,在全村興修小型水庫、塘堰、水渠等灌溉設施,還帶頭參加了余堰、滴水岩、油鋪咀、鎖口潭等12個大型水庫建設,造福了一方百姓。
1976年的一天,閆中元帶領村民冒酷暑趕修象鼻咀水庫。當時,工地溫度40多度,為了趕工期,閆中元和群眾一道從早忙到晚。傍晚七點多,閆中元和另外三名群眾乘著天還亮,用粗繩綁好石頭,準備抬運到駁岸處。誰料,還未起抬,閆中元一下子癱倒在地。情況不妙,鄉親們急忙用板車一路奔跑把閆中元拉到縣人民醫院搶救。護送途中,閆中元因體力超負荷透支,沿路吐血不止。顛簸不停的板車被鮮血染紅了,鄉親們的眼眶濕潤了。其實,百姓心裡都明白,閆副書記這是在用鮮血乃至生命為群眾過上好日子而殫精竭慮!伴隨水庫的竣工,昔日洪水泛濫的災害問題解決了,也解決了下游8個村的穩定水源。
1986年,閆中元被推選為象鼻咀村書記,從此成為全村的主心骨和頂樑柱。前進的道路上多多少少有些阻力。上任伊始,閆中元排除群眾徘徊不前、觀望不動的偏見,帶頭施行田地改革。按照上級要求,閆中元開展分田到戶、聯產承包工作。閆中元和黨支部一班人,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科學制定分田方案,把耕牛、農機具和田地統起來合理分配,做到了家家滿意、戶戶順心。
在全國上下開展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時候,閆中元放遠眼光,他覺得集體經濟是農村工作的基石,也是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關鍵。閆中元堅持集體經營村裡的水庫和山林,這為象鼻咀村經濟迎來了春天。多年來,象鼻咀村一直是紅旗黨支部、集體經濟先進村,閆中元先後10多次被縣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模範村幹部」「優秀黨務工作者」。
一門忠勇,代代相傳。「爺爺是我們心中的戰鬥英雄!」提起閆中元,他的孫子閆存、閆雨豐驕傲不已。現今,閆存在陝西漢中空軍服役,閆雨豐在武警上海總隊服役。在他們的內心深處,爺爺一直都是他們的榜樣,「過去是軍人,現在是軍人,永遠都是軍人!」在閆中元的榜樣力量下,祖孫三代皆軍人,忠誠融入血脈、刻入骨髓,彰顯的是不變的中國軍魂。
情灑桑榆寫大愛 只為夕陽紅滿天
退役軍人王志強事跡
為了老人居家養老,他白手起家創辦養老服務公司,不僅為政府解決養老難題提供了「樣本」,而且先後輸送100多萬保姆大軍;他為千餘位老人逐一建立健康檔案,打造了一個老年人「家外之家」的幸福樂園,很多老人親切地稱他「乾兒子」。一封封感謝信、一面面錦旗、一句句「謝謝」……成就了他「全國孝親敬老之星」的稱號。他,就是原陸軍54軍某師退役軍人、北京金助友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經理王志強。
1965年1月,王志強出生在浠水縣巴河鎮。秉承聞一多先生愛國愛家的精神風骨,王志強從小厚道實在、樂於助人。1982年10月,王志強背上行囊,步入軍營。服役期間,從通信員、發電員、飼養員、炊事員到報道員,王志強總是奉行「哪裡需要哪裡干」。退役後,王志強懷揣20元錢來到了首都。
北漂半年時間,王志強嘗盡了辛酸苦楚,正當絕望之際,他偶然與癱瘓在病床上的王大爺結緣。王大爺是一位從解放戰場和抗美援朝戰場上下來的老英雄,得了結核腦膜炎,缺人照料。在大媽的再三請求下,王志強答應了「男保姆」這個差事。翻身、按摩、擦洗屁股……傾真情、用真心。3個多月不知不覺過去了,而王志強卻連床都沒沾過,一個圓板凳支撐他,睏了就趴在病床邊眯會眼。深夜還要「查鋪」、蓋被子,最後腳腫得連鞋都脫不下來。在醫院精心治療和王志強細心照料下,王大爺很快康復。
王大爺出院了,王志強卻沒有失業。 西城區月壇街道原有一家服務中心,有證有房無人干。接手後,王志強興奮的每天3點多起來張貼廣告、打掃衛生,8點多就守在電話旁等「業務」。
「一丁點的事沒想到,就可能會出大事兒。」在軍營培養的責任感,讓王志強一頭扎進了家庭養老行當,先後應聘到3個家庭服務社當男保姆,照料護理10多位癱瘓在床的男性老人。自己積累足夠的實踐經驗後,王志強下功夫提高保姆的服務水準、職業素質和人文素養。
組建志願服務隊、成立保姆合唱團和舞蹈隊、培養入黨積極分子、評選百名孝星……汶川地震組織保姆捐款、繡國旗、清明祭典先人……一項項實實在在的舉措,一件件感人肺腑的實事,強化著保姆愛老、敬老、孝老的思想和行動自覺。
王志強把服務項目細化具體化,由單純的住家保姆服務發展到眾多鐘點小時工上門跑腿代勞、買菜做飯、清潔衛生、聊天、日常護理、陪醫送藥、哄老人開心等項目。公司慢慢好起來了,成為北京市社區服務熱線 96156特約單位、北京市失能老人照護服務定點服務商、北京市為老服務示範先進單位。
聊起從「草根」到「老總」的成長故事,王志強坦言,是軍人的本色讓他逢山開路、遇河架橋,一直走到了現在。「做養老服務是個孝心活兒,沒有軍旅生涯歷煉出來的血性擔當和耐心細心,真的堅持不下來!」話由嘴出、言及心聲。在王志強心裡,照顧好孤寡老人才是公司宗旨。
有一次,南沙溝有位老人臨終時,想見王志強一面。兒女們弄明白老人想法後,趕緊打電話。看到相處6年多的「忘年交」,一動不動躺在床上,王志強的眼淚止不住流下來了,上前摸著老人的手:「爺爺,志強來看你了。」老人用力握了一下王志強的手,斷續地說「志強,好人、好人……」老人走得安享、無憾,含笑九泉。
有的老人過年過節把包好的餃子送到公司,有的把藏了幾十年的好酒硬遞到王志強手上,有的甚至要把一生的積蓄交給他擴大規模……「暖男管家」和「空巢密友」,是老人們給王志強起的雅號;「北京市群眾心目中的好黨員」「中華孝星大道五十佳」「北京榜樣」「全國孝星」是政府對王志強的褒獎。
自古,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人倫道德的基石,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始終閃耀著不滅的光芒。在「以居家養老服務,推動社會和諧」的漫漫征途上,王志強和他的保姆大軍必將一往無前、捷報頻傳……
來源:浠水縣融媒體中心
黃岡市退役軍人事務局
記者王路港 小浠綜合
「我的扶貧脫貧故事」徵文活動開始啦
築巢引鳳,助力鄉村振興
推薦這16部優秀紀錄片,孩子在家也能長見識!
浠水河生態綜合整治工程獲農發行13億元支持
浠水縣委審計委員會辦公室正式掛牌
直奔現場!這幾個地方生活垃圾未清理
浠水又有三處違建被拆除
小浠喊你收禮物啦!
浠水縣委書記黃強胤:一鼓作氣打贏脫貧攻堅戰
浠水招聘6名政府專職消防員,現已開始報名!
黃岡如何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硬仗
編審:黃習文 郭斯 編輯:春霖 韓菁 周珍
點擊「閱讀原文」,參與投票!
好看就點「在看」!
好看就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