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睿親王府的變遷

2019-06-07     朝陽阿力

睿親王即清初的攝政王多爾袞(1612—1650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極(1592-1643年)之弟,15歲封貝勒,25歲時被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晉封睿親王,是清初開國八大鐵帽子王之一。滿清著名軍事家、政治家。

睿親王多爾袞

歷史上睿親王府曾經有兩處:一處是老王府,位於北京東華門外南池子大街南側普渡寺一帶,現有少量建築遺存;另一處是新王府,位於現在的外交部街,是乾隆年間恢復睿親王世爵後修建的,現無任何遺存。

多爾袞睿親王府的位置

一、老王府。1644年滿清進京後,睿親王選中了位於東華門大街南側南池子一帶的明南宮作為王府。在明代,南池子地區和太廟、社稷壇一樣,是專供皇家使用的地方,永樂時稱作「東苑」,後來稱為「南宮」。當年的明英宗朱祁鎮就被弟弟景泰帝朱祁鈺幽禁在這裡。 根據清《嘯亭雜錄》的記載,睿親王府就是在明代的南宮基礎上修建起來的,該府的周邊範圍大概是:南起緞庫胡同西口向東,北至普渡寺後巷;東起普渡寺東巷及緞庫胡同東部的南北一段,西至普渡寺西巷、緞庫胡同西部的南北一段。

普渡寺

普渡寺中的多爾袞塑像

王府大殿

王府大殿

睿親王多爾袞將王府建造得宏偉壯麗,有些建築甚至超過了皇宮。王府的地基高於地面幾丈有餘,大殿建築宏偉,四周繞以36根檐柱,面闊九間,前出抱廈五間,基座高大,為須彌座式。大殿基礎高出周圍地面一丈多,檐出飛椽共三層,為建築制式中少見,已超出了紫禁城"金鑾寶殿"太和殿的規制。

入關後的睿親王多爾袞權勢熏天。多爾袞在此居住期間,年幼的順治先後稱其為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集大權於一身,很多國家大事就在睿親王府中決定,聖旨在這裡頒發。為了頒發聖旨方便,多爾袞索性把御璽也存放在王府之中。當時的睿親王府,百官雲集,車水馬龍,儼然就是皇宮。當時的攝政睿親王府實際上已成為全國政治中心,一片龍虎聚首、勢傾朝野的情景。為此,清初詩人吳梅村曾寫詩諷刺道:

松林路轉御河行,

寂寂空垣宿鳥驚。

七載金滕歸掌握,

百僚車馬會南城。

普渡寺中的建築

普渡寺中的建築

普渡寺中的建築

普渡寺中的建築

普渡寺中的建築

二、戰功赫赫。多爾袞17歲就隨皇太極出征,立下赫赫戰功。天聰九年(1635年,崇禎八年),多爾袞繳獲元朝傳國玉璽。該玉璽成為皇太極稱帝依據之一,加速了大清王朝的誕生。崇德元年(1636年,崇禎九年)十二月,多爾袞率軍攻陷朝鮮漢城。崇德三年(1638年,崇禎十一年)八月,皇太極命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南征明朝,掠山西,破濟南,殺明朝總兵盧象升,然後北掠天津返遼,掃蕩數千里,攻陷城池42座,俘獲人畜26萬,血流漂櫓。指揮松錦大戰(1641-1642年),激戰兩年戰勝明軍,迫使明軍統帥洪承疇投降。松錦大戰後,遼東全屬大清,大明勢力退入山海關。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以攝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並於第二年率八旗軍入關。他是確立清初政權及清廷各項政策的最重要的決策者,對清朝開始在中國260多年的統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順治皇帝

乾隆皇帝

三、死後遭掘墓鞭屍。順治七年(1650年12月),多爾袞在塞北因狩獵墜馬受傷不治而亡,時年39歲。多爾袞被追尊為成宗義皇帝,廟號成宗。但是,在多爾袞去世兩個月後(順治八年二月),順治帝以多爾袞當年獨斷專行,迫害其兄豪格罪名,剝奪了多爾袞的封號,並掘其墓,斬其頭骨,挫骨揚灰,廢除王府。陡然間,多爾袞的榮譽從雲端迭入地獄。 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在《韃靼戰紀》中記載說:「順治帝福臨命令毀掉阿瑪王(多爾袞)華麗的陵墓,他們把屍體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屍示眾,他的雄偉壯麗的陵墓化為塵土。」

在多爾袞死後一百二十七年的1778年,乾隆皇帝為其平反昭雪,恢復睿親王封號,「追諡曰忠,補入玉牒」,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並下令修復墳塋。

多爾袞無子,只有一個女兒。豫親王多鐸將第五子過濟給多爾袞當養子。順治十四年(1657年),多爾袞的養子多爾博封貝勒,在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建立貝勒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復睿親王爵位,其後代承襲,之後的貝勒府改建成睿親王新府。

四、解放後的睿親王老府。多爾袞死後被削爵,睿親王府府邸被廢除禁用。直到乾隆年間,多爾袞恢復名號後,乾隆下令將睿王府翻修,改為"普渡寺"喇嘛廟。睿親王府改建為普渡寺以來,直到上世紀60年代初,一直有喇嘛居住。

解放後,普渡寺連年遭到破壞,文物丟失,建築被毀,大殿被改作倉庫,四周的配殿完全被拆毀。居民們搭建的各種違建更是把普渡寺大殿圍了個水泄不通。山門被改建為糧店,大殿則成為了南池子小學的教室和倉庫。外面的操場也蓋上了三排教室。如今,飽經數百年滄桑的普渡寺僅存留下山門和大殿,古建築盡毀,無可挽回。2001年起以後的幾年,普渡寺高台上的一百多戶居民全部搬遷騰退,占用普渡寺大殿的南池子小學也被遷離,重修了大殿。

五、新王府的歸宿。當初位於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的睿親王新府修建規模也十分宏大,曾有房五百多間。中路建築如同縮小的紫禁城三大殿,有東西翼樓、銀安殿等殿堂。西路為王府花園,東路為宗祠和戲台等,府門外還有馬圈和車房。

睿親王爵位共傳了12世,清朝即將滅亡的時候,王府已敗落。到末代睿親王中銓,已是民國年間,王爺爵位形同虛設,既沒有祿銀,又沒有祿米。但末代睿親王中銓依然揮金如土,修房子、修花園,每間房子都安上了電話,並且學洋人吃西餐,買汽車添馬車,開銷巨大,漸漸地就花光了祖上留下來的財產,到了民國時期,末代睿親王將這座王府變賣後,王府變成了中學。之後,王府建築屢經拆改,漸失原睿親王府原貌。現睿親王新府舊址為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學。原王府門前的一對石獅子現也已埋入地下,清代睿親王府的舊貌早已蕩然無存。

1939年,最後一代睿親王在貧病交加中死去。

睿親王墳出土過國寶級的翡翠白菜工藝品

睿親王墳出土的國寶級文物純金五具足

六、睿親王多爾袞之墓。睿親王多爾袞因排行老九,所以多爾袞的墳地又稱「九王墳」。九王墳在今北京東直門外新中街附近,占地三百多畝。多爾袞遭奪爵鞭屍後,王府被廢,王墳被夷為平地。乾隆期間又在原地重修陵墓,且規格不低,有大殿、月牙河、漢白玉石橋、華表、石人、石馬等。 可未成想,僅僅又過了150年,多爾袞墓又遭盜掘,且為家族後人所為,一時轟動京城。

1931年3月10日,北平《世界日報》以「前清睿親王墓被盜」為題,連續報道了這起盜墓案,這起盜墓案的主犯就是末代睿親王中銓。這個中銓帶幾十號人,在大白天大張旗鼓地挖掘祖墳8個小時,挖出大量財寶,其中有不少稀世珍品。最後,中銓被北平大興法院判處7年有期徒刑。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已殘破不堪的多爾袞墓被日軍拆毀,修成跑馬場,僅剩紅牆根基和寶項前的三合土祭台。建國後1954年北京大規模城市建設,多爾袞墓被徹底剷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uEwCGwBmyVoG_1Znu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