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排查隱患,雷射紙雕……深信息29項科研成果亮相高交會

2019-11-15     無人機網

無人機搭載紅外相機排查牆體安全隱患、深度學習算法實時跟蹤行人軌跡、機械臂技術運用軟硬體編程教學、雷射技術再現傳統紙雕唯美藝術……11月13日至17日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辦的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現場,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信息學院)遴選的29個項目在1號館精彩亮相,涉及仿生智能、土木工程、電子與信息、光機電一體化及先進位造、新材料、學生創客等多個領域,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觀看。

近年來,信息學院以科技創新支撐體系建設為核心,推動機構、平台、團隊、項目和成果等核心要素的建設與培育,打造「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技術服務」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實現各創新要素內外融匯、縱橫貫通、合理配置、全面激活,促進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工作有序高效地開展。在本屆高交會上,該校一批高質量科技研發成果由此湧現。

該校教師董志君帶領團隊研發完成了「非接觸式外牆面層安全性檢測技術與設備」,首創面層檢測技術,解決行業難點。據介紹,目前我國建築物外牆存量面積約350億平方米,其使用壽命約30年,未來每年有數十億建築外牆面層的安全性需要檢測。牆面在天氣作用下升溫或降溫時,外牆面層與結構層脫離部位會形成「熱斑」或「冷斑」。而本項目致力打破硬體設施的掣肘,利用無人機搭載紅外相機通過非接觸式熱成像採集方式首創面層檢測技術,對建築外牆進行熱成像檢測,對面層剝離區域進行識別、定位,排查安全隱患。在專業領域,目前該項技術未見有同類項目。

當前,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技術等等國內外前沿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技術應用上發揮先進示範的作用,勢必給未來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革新與方便。作為信息類院校,信息學院在信息領域深耕細作,積極促成科研成果的轉移轉化。

譚旭老師帶領團隊研發完成的「『不老春』健康雲服務平台」項目,由健康雲管家、不老春盒子、基於大數據的健康智慧預警平台三塊組成,通過整合健康管理機構、民用家庭體檢設備、健康保險等多方資源,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依託移動APP作為應用終端,在遠程科技體系上建立的一個支持家庭溫情養老的新型社會化服務體系,真正實現專業、便捷、親民健康管理服務,解決我國家庭養老資源匱乏的問題。

王新中老師及其團隊研發的「紫外LED封裝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主要研發和製造深紫外LED核心器件,並提供相關的應用產品解決方案,可廣泛應用於民用(水、空氣的殺菌與凈化處理、食物保鮮等)、軍用(特種作戰、潛艇續航、保密通訊等)及醫療(醫用光療等)領域。預計未來五年國內深紫外LED殺菌消毒、醫療應用市場規模將達百億級。本團隊研發和製造的深紫外產品在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中發揮重要作用,對國防科工、醫療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科技與藝術融合,研以育人出成效

高新科技與傳統藝術相遇,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在 「學生創客」區域,運用現代先進的雷射科技將傳統的紙雕文化通過新的載體呈現的「創意雷射3D光影紙雕燈」,煥發著無限光彩;而通過3D列印製造的陶瓷精細玲瓏,成為展會上國際友人愛不釋手的藝術品。當人們驚嘆於傳統藝術品的如何成型時,作為「3D列印助力陶瓷工藝品智能製造」項目的負責人、信息學院學生陳宏鐸介紹道,陶瓷製品作為文化創意產品、藝術品中的典型代表需求量越來越大,傳統雕塑一天成型,但如果運用了3D列印技術,陶瓷可一小時成型。除了操作簡單、速度快、精度高等優點外,該項技術還可實現產品外形自定義設計,不僅能夠完美的解決傳統陶藝的痛點、緩解陶瓷製品的市場需求,還能拓展陶瓷製品的藝術設計水平,實現複雜陶瓷產品的「智能」製造,賦予陶瓷藝術品數字化、網絡化、精細化、個性化的特點。

據該校科研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學校歷年來將科研作為促進教學、提升育人質量的抓手,積極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參展高交會,不僅是對外呈現校內師生科研風采的窗口,更是搭建起技術、資本、市場面對面對話交流的平台,以此鼓勵在校師生創新創業的激情,助力學校「雙高」示範校建設,進而服務區域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助推深圳先行示範區的建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qr5bW4BMH2_cNUglui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