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培養出未來CEO和億萬富豪的這幾招,你知道嗎?

2019-09-04     推麼推文化傳媒

推麼推:用文化推動發展、推動進步

又到一年開學季,有喜、有憂。

喜的是,

終於可以把家裡的混世魔王送回學校啦。

憂的是,

又該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了,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我女兒的學校,最多的一個孩子報了11門興趣課。

而前陣子,清華大學開學典禮上了微博熱搜,很多人驚訝清華開學早,還有人說頂尖大學就是不一樣,開學都跑在別人前面,這就是差距。

儘管,對於風靡多年的起跑線觀點也有很多反對的聲音。但事實依然是,別人都在跑,你不跑就註定落後了。

早教、興趣班、補習班、夏令營……家長們拼盡全力也要把孩子送進「最好的學校」。這不止是海淀、順義媽媽們的育兒模式,紐約上東區、矽谷父母們甚至比她們更拼。

無論是美國史上最大的招生騙局,還是最近熱播的《小歡喜》,亦或曾經引發全民熱議的韓劇《天空之城》,印度劇《起跑線》,都普遍反應了精英教育思維帶給家長們的集體焦慮。

記得看過一篇文章,大意是廣州一位月薪三萬的媽媽,吐槽說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

對於這點,同在廣州的我也是深有體會的:

沒有錢的平民家庭要怎麼辦?

到底什麼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護身符?

01

不花一分錢

她們用家務教育法

培養出CEO和億萬富豪

真正邁入社會後,比拼的遠不止個人能力,更要求出色的團隊協作能力。

我曾看過一篇訪談,講的是一位出身馬來西亞貧苦農民家庭的美國華裔媽媽,培養出了三個超級優秀的兒子的故事,其中兩個都成為億萬富豪。

大兒子Justin Kan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遊戲直播平台Twitch的創始人,他的公司在2014年9.7億美元賣給了亞馬遜。

二弟Daniel更厲害,他創立的自動駕駛公司10億美元賣給了通用汽車,「最不起眼」的三弟,也成了一位出色的軟體工程師。

最讓我們驚掉下巴的是:兩兄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都把自己的成功歸功於小時候做家務。

教育公眾號「爸爸真棒」翻譯了這篇文章,並把他們分享的經驗稱為「家務教育法」

Justin 認為,正是媽媽對他們從小的家務訓練,培養了他們的協作能力和領導力。

小到擦桌子、洗碗,大到刷牆、修理房子等等,經常還要協助媽媽完成一些基本的辦公室工作,比如錄入貸款數據之類。

幾兄弟通過家務勞動,鍛鍊了很多綜合能力,比如說溝通、談判、分析、制定目標等等。正是這些能力,在他們日後創辦和管理公司中起到了巨大的助力。

當然,他們的創業成功肯定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敏銳的市場判斷力,強大的學習能力等等。

不止Justin的媽媽,出生在上海的猶太裔媽媽沙拉的故事相信很多人也聽說過。

離婚後回到以色列生活窮困的沙拉,不僅讓三個孩子跟著她一起賣春卷謀生,還通過「家庭會議」、「值班家長」等方法,培養孩子們將家務打理得井井有條,經過生活的磨鍊和媽媽沙拉的精心培養,最終三個孩子也都成為富豪。

「家務教育法」並不是在瞎掰。

明尼蘇達大學家庭教育專家馬蒂·羅斯曼教授曾經做過長達25年的深度研究,發表了一項震撼教育界的研究成果:鼓勵孩子參與家務勞動,能對孩子的未來產生極為重要的積極影響——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她們學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並習得關愛他人的同理心。

哈佛大學進行的一場持續75年的「格蘭特研究」調查結果也顯示,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有出息,比不做家務的孩子平均收入高20%,兩者失業率為1:15,犯罪率1:10,離異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較低。

02

生活即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導師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就拿做家務這件事來說,中國古代早就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優秀文化傳統。

有人說,做家務不是很簡單嘛,我們也有培養孩子打掃、疊衣服、買菜做飯……中國的家長們也越來越意識到做家務的重要性並開始實踐起來。

關鍵我們是否用對了方法?

中國的家長讓孩子做家務,似乎大都聚焦在培養孩子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而國外的家長們則更著重培養孩子的統籌計劃和團隊協作能力。

Justin媽媽的成功在於:通過「家務清單」鍛鍊孩子的「團隊精神」。

不像其他父母那樣,單獨給每個孩子指明要完成的任務,Justin媽媽的聰明在於她只是做一張「家務清單」,然後讓三個兒子自己協商和選擇做什麼,只有努力儘快完成了,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打電腦遊戲。

於是,做家務就變成了組織一個團隊去完成一項任務,大家一起工作,了解每個人的特點,分配任務,控制局面,計算彼此的工作量……,這些訓練不斷提高著孩子們的執行能力。

Justin覺得,做家務和開公司的管理之道其實是共通的,正是媽媽的教育方法,教會他們如何在團隊中工作,也讓他們懂得了如何設立目標。

03

積極引導

磨鍊孩子的堅韌品格

做家務又累又髒,孩子肯定也會覺得枯燥乏味甚至痛苦。

中國也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教育傳統,然而在很多家長的教育實踐中卻變得有點功利驅使的意味。

而Justin的媽媽在他們一邊刷房子一邊抱怨痛苦時,就用自己從小在馬來西亞農場的貧苦勞作經歷來激勵他們,並告訴他們生活永遠都是好壞並存的,只有從心底接受苦難和糟糕,好時光才會變得更加美好和有意義。

這樣的教育讓他們時刻保有一顆平常心,重複的家務勞動也的確打磨了他們堅韌的品格。

這可不僅僅是窮人的孩子迫於生計早當家的故事,而是聰明的媽媽們有目標有計劃地精心錘鍊。

實際上,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注重磨鍊孩子。

比如,巨富洛克菲勒就會讓孩子做家務來賺錢,並且時刻提醒孩子要節儉,教孩子從小學會記帳,還會定期檢查孩子的帳本。

霍啟剛郭晶晶夫婦,不僅在日常家務上身體力行,還會帶著孩子去鄉下插秧,親身體會「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背後真正的意義,懂得生活的艱辛,學會珍惜。

沙拉在她寫的一本書里這樣總結猶太媽媽教育孩子的秘訣:「心軟是害,狠心是愛。誰溺愛孩子,誰總有一天會為孩子包紮傷口。」

當然,家庭教育遠不止做家務這一種模式。不管哪一種,最關鍵的還是理念和方法要用對。

比如:

  • 把任務列入孩子的日程表,讓它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 讓孩子的目標聚焦在「照顧家庭」而不止是「照顧自己」上,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同理心;

  • 不給物質獎勵,多給口頭表揚,培養孩子正確積極的價值觀……

智慧的父母,都懂得培養孩子優良的品性才是真正的財富傳承,才是孩子一生至關重要的護身符。

04

教育是一場馬拉松

以身作則

是對孩子最好的影響

曾經有個過來人朋友告訴我:「都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實際上孩子的人生是場馬拉松,考驗的是耐力,起跑速度其實並不那麼重要」。

才女董卿也曾談到教育:「以身作則,是對孩子最好的影響」

實際上,成功知性如董卿,在剛為人母的時候,也曾手忙腳亂。

直到朋友告訴她,「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的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也是終身的導師。

家庭教育,是大事,

重要性要遠遠大於上名校和補習班;

家庭教育,又是小事,

需要從一點一滴的細節處培養和積累。

正如中國第一個教育博士郭秉文先生所說,「教育貴於薰習,風氣賴於浸染」

為了孩子的未來,我們奮力奔跑,不敢輸。

只是,埋頭往前沖的時候,我們偶爾也要回頭看看,是否跑錯了方向,亦或一開始就站錯了跑道?

可憐天下父母心。

願我們都不再焦慮,盡力做好自己。

讓我們以身作則、全力以赴,為孩子樹立最好的榜樣。

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先去成為一個這樣的人。

推麼推原創寫手雪梨

編輯|琪 鵝

統稿|苗 苗

審稿|阿圖如是說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

推麼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Ya_Cm0BJleJMoPMAnO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