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184 部 每 日 一 片
要說這兩天最火的電影,
那一定非《寄生蟲》莫屬。
8月6號,奉俊昊新片《寄生蟲》準時上線韓國流媒體平台iptv。
作為被無數媒體評為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影片,國內的影迷也早已搓手準備就待這一天。
結果沒想到這一次看《寄生蟲》,
卻異常艱難。
因為已有國內片方買下了版權,資源大號們都刪了資源,幾家字幕組也紛紛表示不會去觸動這塊「禁地」。
或許有人說,既然買了版權,那就有機會國內院線看到這部片子。
如果是這樣那真的太好。
但可能性,幾乎沒有。
畢竟上一次我們在國內院線看到韓國電影,
還是2015年上映的《暗殺》。
而且今年First影展宣布閉幕片《寄生蟲》,本來讓不少影迷可以有機會來到西寧目睹此片。
卻沒想到在展映前一天,因「技術原因」取消了放映。
更別說真要上映,血腥黃暴樣樣都沾的《寄生蟲》,還得挨多少次刀。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真正想看的人怎麼都能看到。
有人把香港上映偷錄的槍版字幕,拼到高清資源上看;
為了看電影真的太拼了
有膽大的字幕組設置了答題環節,答對的人加了群可以在線觀影。
V姐的朋友圈裡到現在都有人在對暗號,尤其是昨天,聽的最多一句話就是:
「有蟲蟲的熟肉嗎?」
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可能還以為是什麼新奇的燒烤。
誰不想光明正大的去電影院支持,哪怕能在視頻網站上線,相信也會大有人願意付費觀看。
而現在,看場電影就像地下黨秘密接頭,這種觀影體驗說起來,是在有點難堪。
歸根結底,
都因為我們真的太需要這樣的電影了。
什麼樣的電影?
奉俊昊拍的電影。
打破韓國影史記錄,
奉俊昊憑什麼?
先說回坎城電影節。
今年,奉俊昊憑藉著《寄生蟲》拿下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
這是韓國電影史上第一部獲得金棕櫚大獎的作品,對於韓國人來說意義非凡。
連韓國總統都第一時間表示祝賀。
我們可以說這是50歲的奉俊昊離開好萊塢,
回歸本土和自我的精彩嘗試。
也可以說,這是韓國多年經營文化事業,舉全國之力發展電影的結果。
《釜山行》劇照
自從韓國電影審查制度開放後,在20多年的的時間裡,韓國電影就像坐上了一輛高速列車,迅速崛起成為世界電影版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同時也誕生了一批優秀的電影導演。
李滄東、洪尚秀、朴贊郁、 金基德,
當然還有V姐今天要聊的奉俊昊。
從少年時代開始,奉俊昊就對好萊塢電影情有獨鍾。
他喜歡約翰·弗蘭克海默,喜歡史匹柏,為日後在韓國類型片的創作上打下了基礎。
後來他就讀於延世大學社會學系。
但這位年輕人的興趣和精力並不在社會學上,而是在拍電影上。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他組建了電影社團,從此開始了他的電影之路。
奉俊昊和宋康昊
社會學的背景讓奉俊昊的創作有了很鮮明的主題——
社會觀察。
他看侯孝賢和楊德昌,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如何利用本土情節和寫實風格去深入探討社會問題。
又結合了好萊塢類型電影的拍法,
將嚴肅的社會議題包裹在極具戲劇張力的故事之下。
比如他的首部長片作品《綁架門口狗》。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失意的大學講師殺害狗的故事。
男主事業受挫,家庭不順,但他不尋求改變,而是在心煩意亂之下選擇拐走鄰居家的狗.....
奉俊昊用一則黑色喜劇諷刺了韓國壓抑的社會制度。以小見大,用小人物的視角去揭露人性的陰暗。
片中裴斗娜還貢獻了精彩表演,只可惜,票房不佳。
《綁架門口狗》劇照
那個時候奉俊昊幾乎沒有工作,
只靠一些七零八碎的活勉強留在電影行業里。
影片商業上的失敗對於當時處境不佳的奉俊昊來說無疑是他的真實寫照,生活困窘,事業挫敗。
但他沒有像片中男主一樣自暴自棄,而是開始反思如何讓自己想拍的東西,變成觀眾愛看的電影。
於是,我們看到了《殺人回憶》。
《殺人回憶》作為一部典型的偵探片,幾乎所有時間放在了對探案過程的展現上。
非常寫實。
這種寫實不僅是鏡頭語言和美術道具上的,更是人設上的寫實。
比如粗魯的鄉村警察們;
膽小怕事的燒烤店老闆和他的智障兒子;;憤世嫉俗的大學生;奇形怪狀的各種嫌疑人……
他們讓整部電影非常有時代感和真實感。
而在真實感之下,奉俊昊又極大地渲染了案件的驚悚程度。
其中那段「送傘女子遇害」的戲,堪稱韓國電影史上氣氛緊張之最。
嫌疑人之一去案發現場對著女性內衣自慰
借性壓抑來映射社會的壓抑
但主角朴警察和蘇探員其實是典型的正面角色。
雖有小毛病,但大體正義、善良,且帶有小人物的幽默風趣。
這樣的幽默與驚悚夾擊,人物與社會對抗——
才顯得社會之荒謬和黑暗。
左:朴斗滿(宋康昊飾)、右:蘇泰允(金相慶飾)
這是他的第二部長片,距離處女作不過短短三年時間,奉俊昊就憑藉這部電影「封神」。
豆瓣近30萬人打出8.7分,韓國當年的票房冠軍,被100位韓國電影人選為韓國影史最佳,獎項無數。
朴警官的眼神,成了整部影片的點睛之筆
後來,奉俊昊的災難片《漢江怪物》在國際上被與《大白鯊》相提並論。
這也逐漸讓他成為了韓國的「史匹柏」。
從拍人到拍怪獸,環境改變,特效升級,卻依舊保留了他對社會的反思。
韓美歷史遺留問題,到自上而下的利益關係,民族身份的自我認同......
《漢江怪物》不只在打真的怪獸,
還諷刺了整個韓國社會如怪獸般的體制。
《漢江怪物》之後,
奉俊昊徹底擺脫了類型片的束縛。
拍懸疑片(《母親》)、拍劇情片(《海霧》)、
和美國合拍了科幻片(《雪國列車》),
後來乾脆跑到好萊塢拍少女冒險片(《玉子》)。
無論是哪種類型片,你都看到他對於社會和民眾的剖析。
這是他一直以來對電影創作不變的主題。
但在這之下,你也能看到他每一部都在力圖突破與創新,
每一部都在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之間去探索最佳的平衡點。
最終,在《寄生蟲》里,
奉俊昊真正做到了商業與藝術近乎完美的契合。
看過電影的人想必都了解劇情了,V姐在這裡不多贅述。
《寄生蟲》講述了發生在身份地位懸殊的兩個家庭身上的故事:
無業游民父親基澤(宋康昊飾),讓寄託了家人生計希望的大兒子假扮大學生,前往IT公司老總朴社長家應聘課外教師。
隨後他想方設法地讓自己的父母和姐姐都進入社長家工作,
他們一家人成為了富人家裡的「寄生蟲」。
趁社長一家外出,一家人偷偷在社長家客廳胡吃海喝
影片探討的主題很清晰,是全世界都存在的一個廣泛議題——
「貧富差距」。
對於「寄生蟲」到底是指什麼?
電影中直接指向的是好逸惡勞的窮人,影片中窮人在富人家混吃混喝混住,寄生在富人身上。
但奉俊昊補充:
「富人也要依賴窮人照顧,司機、保姆、洗衣工、私廚,所以『寄生蟲』也可以稱呼那些有錢人。」
他在拿到金棕櫚後,也曾這樣描述這部電影:
「沒有小丑的喜劇,也沒有惡人的悲劇。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在現代這個社會已經不能單就結果去定論。」。
這和去年李滄東的《燃燒》所探討的話題如出一轍。
但與《燃燒》不同的是,《寄生蟲》則是以一種更生猛的、直白的形式來呈現。
混合了犯罪,喜劇,懸疑和社會批判等各種元素,在故事節奏上近乎完美。
最終將兩個家庭的階級衝突,
設計成了一部極具衝擊力而現實的社會寓言。
既討好了觀眾,又完成了自己的表達。
就如下面這位網友評論:
連六歲孩童都能看懂。
這才是奉俊昊,
能成為韓國影史第一人的根本原因。
從業20年,只有7部作品的他,
對自己所追求的電影很清楚:
「我們會看到電影被按照動作、喜劇等各種類型分類。但我想拍的就是那種不知道該放在哪類的電影。」
《雪國列車》劇照
這也是我們所欠缺的地方。
有人在坎城看完《寄生蟲》和《南方車站的聚會》後說:
「奉俊昊的電影拍的接地氣,而且故事很巧妙,有時候看到精彩處,忍不住拍手鼓掌。
但是中國現實題材電影總有種『藝術片』的質感,為了高級而高級,反而脫離了大眾審美。」
電影,尤其是商業電影,從來不是不能得獎的理由。
藝術電影,也不該把主流市場拒之門外。
這兩年國內也湧現出一批現實題材的電影。
有的拿了大獎,有的贏了票房。比起10年前這是中國電影市場的進步,但還遠遠不夠。
希望有一天,我們能看到中國的「奉俊昊」。
更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光明正大的看一部好電影,而不是只能在地下偷偷交易。
轉發這篇文章,
祝福中國電影的未來。
你如何評價《寄生蟲》?
你為什麼喜歡看奉俊昊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