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和家庭教育的面臨的新變化和挑戰,爸爸媽媽應該提前應對好了

2019-10-01     哆啦A夢育兒

家庭養育本來是非常私人化的行為,但由於種種原因,許多本來該由父母親力親為的事,卻交給了別人,子女的養育轉嫁到社會的成分越來越多。家庭教育不親自做,聘請家庭輔導教師代行教育職責的越來越多。送兩三歲的孩子入整托、小學生住寄宿學校、中學生到外國留學的越來越多。父母外出打工、外地就業、出國留學與孩子兩地分居的越來越多。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只是一個「概念」,只能拿著相片想念遙遠的父母,普遍患有親情饑渴症。

要關注家庭和家庭教育的發展變化

第一,首先是家庭的變化

如家庭經濟狀況普遍得到改善,家庭結構由複雜到簡單,家庭規模相應地縮小,家庭模式由單一到多樣化等等。這些變化都是影響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直接或間接地影

響了家庭教育的實施和效果。

第二,隨著家庭的變化,家庭教育也相應地發生了許多變化

諸如:

1.生育子女目的由滿足家長的經濟需求(「養兒防老」)到主要滿足精神需求。

2.子女數量觀和質量觀發生變化。

3.家庭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視,捨得在時間、精力和金錢上進行教育投資,教育模式由「粗放式」轉變為「集約式」。

4.家庭撫養、教育、保護社會化的成分越來越多。減輕了父母一些養育的負擔,但使得父母子女親情漸漸淡化;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由專制、野蠻逐步走向民主、文明,保證了子女的合法權益,也易於為子女接受;家庭教育由封閉走向開放。

表現是:由單向管束到雙向互動,由單純說教到實踐鍛鍊,由與社會隔絕到以社會為課堂;家族的教育傳統對子女教育的制約和影響逐步減弱,代之以現代的家庭教育理念;子女的興趣愛好、發展方向、職業選擇,由家長做主轉變為由子女自主選擇,子女的個性得到解放,等等。

第三,家長面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困惑

諸如家長的教育意識普遍增強,但生活壓力大。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期望值很高,但教子成材無方。面對令人眼花繚亂的教育信息,缺乏分辨、篩選和取捨的能力。有能力並捨得進行教育投資,但很迷茫。影響子女成長的不良社會因素日益增多且

複雜化,家長難以預測和控制。兒童健康發展需要減輕學習負擔,但優質教育資源嚴重不足,升學競爭日趨激烈,孩子的壓力有增無減。社會急變革中家庭里的「代溝」日益加深。市場經濟的發展衝垮了傳統道德觀念的堤壩,但新觀念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家長感到很迷惘。

要關注家庭教育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1.家長心態問題

在過去,求職就業比較容易,家長的心態比較平和。在今天的環境下,家長心態很不平和。社會上發生的家庭暴力、慘劇都跟家長的心態有直接的關係。現在的學齡前兒童和中小學生家長身上有兩個令人矚目的標籤:一個是「80後」,一個是「獨一代」。他們出生在特殊年代,具有特殊的身份,是一個很特殊的社會群體,身上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

他們出生在盛世,從小就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他們是家裡「絕無僅有」的一棵「獨苗」,是全家人關注的中心,是「被呵護」著長大的。沒有經歷過風雨,沒有對別人承擔過責任,社會責任意識差。一轉眼的工夫,角色轉變,做了父母,承擔起了養育子女的責任,這對他們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面臨前所未有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責任,這代父母,普遍的不正常心態就是急功近利,浮躁。

具體表現是:

一是「著急」:操之過急,急於求成。強行實施超前教育,進行「掠奪性」的智力開發。過早給孩子定向,過早讓孩子掌握專門的技能技巧。千方百計提前進入小學,捷足先登,以搶占先機。應當明白,「欲速則不達」,「其進銳者其退也速」,通過超前教育所獲得的「優勢」是靠不住的。還得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二是「攀比」:虛榮心太強,喜好攀比,專門跟比自己孩子強的比。攀比的結果是自卑,「填鴨」的結果是厭學。要看到孩子們的共性,更要重視、尊重孩子的個性。起步早的不見得一直領先,起步晚的不見得發展水平低。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大器晚成,也是一個成材的道路。

三是「盲從」:不動腦筋思考,缺乏主見,從眾心理嚴重,好隨大流,趕時髦;盲目追求簡單、易行、高效的所謂「教育絕招」,常被偽「專家」或偽劣假冒的兒童教育產品、「神童培訓方案」所「忽悠」。浪費金錢,還會傷害孩子。

四是「片面」:家庭教育內容的片面性非常嚴重,很多家庭只進行「一半的教育」或「單打一」的教育:重智輕德、重知識輕能力、重書本知識輕生活常識、重特長培養輕全面發

展、重灌輸輕自學、重背誦記憶輕分析能力等等,造成孩子發展畸形。偷工減料,實施片面的教育,必定造成畸形展。任何事物只有協調發展,才能長足發展。單方面的突飛猛進,不會有發展的後勁。這種心態下的教育行為會嚴重傷害孩子。引導家長保持平和心態,堅持以兒童為本,尊重孩子的年齡特徵和個性特徵,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實施教育是首要的任務。

2.父母子女感情越來越疏離

許多事實表明,現在的未成年子女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明顯地不像過去那樣親近,感情也不像以往那麼密切,使人感到越來越疏遠、生分,父母的感染作用越來越小,家庭教育的功能出現了削弱的趨勢。家長的教養態度、教養模式不僅決定教育效果,也影響子女對家長的態度。父母子女之間情感疏離,主要原因是父母在撫養教育中對子女在感情上投入日漸減少。子女跟家長之間的情感與家長情感投入成正比例,家長的情感投入滿足不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勢必造成情感疏離、對立甚至記恨。父母關係緊張、分居、離異的增多,只顧維護自己的權益,忽略孩子的權益,孩子覺得「人與人之間沒有真情」,等等。子女父母間感情疏離、冷漠,產生隔閡,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望和感染力大大降低,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家長要增強責任感,在孩子身上要儘可能多地投入。

3.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

中國人「兒孫繞膝、多子多福」的思想觀念比較嚴重,且根深蒂固。從多子女到獨生子女,對家長來說不僅是子女數量上的差異,首先是生育預期失落,是心理上的差,總覺得「不夠數」。基於這兩個背景,對「不可多得」的一個孩子過於珍視,地位擺得過高,視其為家庭中的「特等公民」,營造的是超現實的、過於理想化的生活環境,像大熊貓那樣「被保護」、「被照顧」,造成孩子不服管教,獨立自主和社會適應能力差,給將來走上社會製造了麻煩。

獨生子女教育要注意三個問題:

一是早一點加入社會群體,二是把孩子放在恰當的位置上,三是注意培養獨立自主意識和能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SMRj20BMH2_cNUgpX3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