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學會傾聽,比教孩子如何表達更重要

2020-09-09   喵姐早教說

原標題:教孩子學會傾聽,比教孩子如何表達更重要

我們總是很羨慕那些會說話的人。其實要做一個善於辭令的人,只有一種辦法,就是學會聽人家說話。

在溝通行為中,傾聽占45%,交談占30%,閱讀占16%,書寫占9%,由此可見,會傾聽對一個人的社交活動起到近一半的作用。

「傾聽」是指不僅獲得信息,而且從中了解了情感,是一種主動的、積極的有選擇性的接受,不僅包括用耳朵聽到的聲音,還有用眼睛看到的具象。

記得在我兒子4歲的時候,有一天,我在工作中遇到了一點麻煩,回到家之後沒有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很煩躁。兒子讓我陪她一起搭積木,我說:「媽媽沒空,你自己玩去吧。」兒子先是愣了一下,然後走到我面前,摸著我的臉說:「媽媽,你是有點不開心麼?」

聽到這句話的一剎那,煩躁的情緒瞬間消失了,因為我感受到了被理解,並且是被4歲的兒子所理解,他從我拒絕的話語中,聽到了我的不開心,那一刻幸福感由心而生,哪還管什麼工作的麻煩啊。

兒子是如何做到能感知到我內心的不快樂,並且能表達出來的?

其實就是得益於我平時對他做到了足夠的「傾聽」。我相信每次我傾聽到他內心的聲音後,他的情緒會像我一樣有所轉變,感受到被理解,感受到愛的力量,感受到媽媽支持,同時也學會了「傾聽」別人。

傾聽的練習,有三個要點:

//1.聽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如何?

//2.聽孩子的目的是什麼,是尋求理解,

尋求關注還是尋求幫助?

//3.聽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回應。

具體該怎麼做呢?我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家裡只有一顆糖果了,爸爸和4歲的女兒猜丁殼,贏了的才可以吃這個糖果,一局猜完之後,爸爸贏了,並且拿走了那顆糖果,這時候女兒眼淚在眼睛裡打轉,對媽媽說:「我不哭」。

1. 聽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女兒輸了比賽很難過,這是她現在的主要情緒,沒有吃到那顆糖,或者看到爸爸真的把那顆糖拿走了,會有點遺憾,又或者有點委屈,可能她原本以為爸爸會讓給她吃,但是爸爸沒有。

2. 孩子的目的和需求。

女兒對媽媽說:「我不哭」,她是想表現出一種堅強,並且希望媽媽看到自己的堅強,同時那些難過和委屈的情緒,也希望得到媽媽的理解。

3. 孩子需要什麼樣子的回應。

這個時候媽媽最好的回應應該是說:「寶貝,輸了比賽你很難過,吃不到糖果會感覺有點遺憾,媽媽也看到你很堅強,告訴自己不能哭,媽媽為你的堅強點個贊。下次比賽咱們還可以贏回來,如果下次輸了,咱們還有下下次,機會總會有的。」

這樣回應孩子之後,是不是比告訴孩子:寶貝你真棒,寶貝你真堅強,要好的多。

對於年齡偏小的孩子,表達能力不是很好,更需要爸媽有一定的傾聽能力。

拿3歲玲兒舉個例子,有一天,爸爸帶玲兒下樓去玩,媽媽在家做飯,但是沒過一會玲兒就回來了,哭著對媽媽說:「媽媽,豆豆打我了。」

當時玲兒媽媽還在廚房做飯,看到玲兒哭著回來,趕緊關火。

她蹲下來摟著還在哭的玲兒說:「哦,豆豆打我們玲兒了呀,疼麼?」

玲兒說:「嗯,疼。」

媽媽問:「玲兒感覺到被打了很疼,媽媽抱抱安慰一下。」

這時候,玲兒的哭聲已經停止了,對媽媽說:「玲兒沒打她!」

媽媽說:「嗯,玲兒做的很對,因為打人會讓人不舒服,所以我們玲兒很善良,不願意打小朋友,對麼?」

玲兒使勁點頭,說:「嗯」。

媽媽繼續說:「那玲兒知道別人打你的時候,你應該怎麼辦麼?」

玲兒搖頭說:「不知道。」

然後玲兒媽媽就開始教玲兒如何制止別人打自己,問題圓滿的解決了。

看看玲兒媽媽的傾聽過程:

1. 在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的時候,簡單回應,重複孩子的話語。

玲兒說被豆豆打了,媽媽就先重複了一句事實情況,說:「哦,玲兒被豆豆打了」,這會讓玲兒知道媽媽在全身心的聽她說話,才會有繼續說下去的動力。

2. 聽出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說出來。

媽媽問玲兒被打了,疼麼?這表示媽媽很在乎她的感受。當孩子表達感受的時候,無論是什麼感受,爸媽都要表示接納,玲兒媽媽說的是:「媽媽抱抱。」

3. 問題該怎麼解決。

這是孩子內心裏面最迷惑的,最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所以無論孩子遇到什麼問題,怎麼表達,最終一定要落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上面。

其實關於傾聽,也沒有那麼複雜,針對會表達的孩子,就是聽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如何?聽孩子的目的是什麼,是尋求理解,尋求關注還是尋求幫助?聽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回應。

針對不會表達的孩子,只需要簡單回應,重複孩子的話語;聽出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說出來,最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把這些方法記住,但是最好的傾聽,不是用頭腦,而是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