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離婚要等到高考後嗎?不和諧的家庭關係比離婚更傷人

2020-01-03     奶嘴媽媽育嬰師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第6季《奇葩說》一個新的辯題為:決意離婚的夫妻要堅持到孩子高考結束嗎?這被網友稱為節目6季以來最虐心的辯題,辯論現場也請來了50位父母和50個子女共同投票。

正方顏如晶是學習法律的,她從法律的角度告訴大家,離婚的複雜性堪比"奧數"。正如顏如晶所說的"離婚是家庭環境最糟糕的高潮"。一個人要做出離婚的決定遠遠比做出結婚的決定更加艱難。因為結婚往往只關乎兩個人情投意合,而離婚不僅是父母雙方的問題,還要顧及到孩子的感受。

"全國都因為孩子們在高考而讓路,作為父母,你們在算帳。你們像話嗎?不可以留到後邊才做嗎?如果你說你急,我就告訴你,任何倉促底下的離婚只會吃大虧,不能急。"顏如晶這樣娓娓道來。

確實,離婚會影響孩子的情緒,給孩子帶來傷害。但是,很多時候兩個人哪怕不再相愛,已經下定決心離婚,但是放心不下孩子。於是,生活中很多父母為了照顧孩子的情緒,勉強地過下去,將就了一輩子。

這樣盲目的犧牲並不知道提倡,因為一個沒有感情、不和諧的家庭,給不了孩子需要的愛與溫暖。孩子在父母貌合神離的關係中會生活得很尷尬,很難堪,也會很痛苦。

不和諧的家庭關係比離婚更傷人

在辯論開始之前,節目組採訪了幾位媽媽,得到的回答是這樣的:

"感覺孩子小嘛,一般他們會接受不了吧。"

"假如知道父母要離婚了,我想它一定會影響到他的心情,這樣肯定學習成績會下降。"

"高考畢竟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階段,你不要耽誤孩子的情緒,那是太自私了,對孩子不公平。"

這幾位媽媽的看法代表了很多家長的意見。他們一般都會認為高考是孩子人生大事,在高考前離婚對孩子的打擊太大,直接影響是導致孩子的成績下降,這對孩子不公平。

他們覺得自己的幸福應該要放在孩子的後面,即使真的很想要離婚也要等到孩子高考結束後。

但是,孩子們的觀點卻截然不同:

"都已經決定要離婚了,就沒必要為了其他原因再堅持。"

"每一個孩子都是這個家庭的一分子,他們有權利知道真相。"

"沒必要,到了這個年代,高考可能也不是決定一個人一生命運的一件事情。"

"心都不在一起了,還要硬湊在一起,那其實就是演戲。"

這不禁使我們思考:父母為了孩子做出犧牲,等到高考後就離婚真的是最解憂的辦法嗎?

父母願意為孩子的前途犧牲自己的幸福,但是卻沒有嘗試過換位思考,了解孩子的想法,也沒有尊重孩子的意見。但是,對孩子來說,不和諧的家庭關係比離婚更加傷人。

很多家長為了照顧好孩子的情緒,勉強地生活在一起,很容易動不動就吵架。在這樣冷漠的家庭環境下成長,孩子也不可能真正專注於學習。

虛假的家庭和睦對孩子來說是沉重的負擔

蔡康永說:"孩子學習的真諦,永遠是父母給的示範。家裡過什麼樣的日子,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

雖然父母的犧牲很偉大,出發點也是為了保護孩子,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犧牲就能給孩子帶來正面的影響。

孩子最不想看到父母為了自己忍受著婚姻的不幸,在痛苦中勉強擠出笑容,然後情緒爆發時說出一句:"如果不是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爸/媽媽離婚了!"

父母的犧牲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孩子心懷愧疚,可能會想:"爸爸媽媽為了我勉強生活在一起,如果不能取得好成績,我真的沒有臉面對他們了。"

還會進而轉變為焦慮,時刻擔心著爸爸媽媽的情緒是否穩定。在這樣不安的狀態下,孩子就很容易分心。

虛假的家庭和睦其實是一種沉重的負擔,還會使孩子形成對婚姻的恐懼。

節目中,龐穎說了一段話,讓很多人深有感觸,她說"現在的傳統女性特別能堅持,也能忍辱負重,但我們不是做到了忍辱負重就是對孩子負到了責任。這個是我們孩子最不想要的,希望父母能從自我犧牲中解脫出來。親情中只有自己開心,對方才會開心。親情中,最大的負責任是把自己照顧好。"

很多父母的幸福是以孩子為前提的,他們把辭掉自己熱愛的工作,做一位全職媽媽或者全職爸爸;他們會放棄自己追逐已久的夢想,就為了每日陪伴孩子成長。父母都想全心全意投入到家庭當中,可是他們的自我犧牲並不一定能感動孩子。

有快樂的父母才會有快樂的孩子

我記得,在我小時候一次臨睡前,媽媽給我講她小時候的故事。她說她以前很喜歡跳舞,想著把一直把舞跳下去,夢想著去很多地方,那很多獎盃。

我疑惑地問:"媽媽,你現在怎麼不跳舞了?"媽媽笑著回答:"因為我有了你,就再去跳舞啦。"

媽媽的笑容很溫暖,但是我又從中看到了一點落寞,想著:如果媽媽不把全部的精力放在我的身上,她會不會生活得更多姿多彩呢?

作為孩子,我們都不希望父母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我們的身上,每天生活只圍繞著孩子轉,我們更希望父母能夠抽出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

這正如一首歌:"只要媽媽露笑臉,雲中太陽都燦爛,只要媽媽露笑臉,滿天烏雲都驅散。"可見,父母的情緒和快樂對孩子來說多麼重要。

有快樂的父母才會有快樂的孩子,有時候父母也要自私一點,要有自己的生活,先把自己過得開心,才能用積極的情緒給孩子正面的影響。

心平氣和地分開會更好

反方辯駁說:"希望父母理解我們一下,我們不想看到父母痛苦的忍耐。"父母心平氣和地分開,好過假裝相愛,因為愛是偽裝不出來的。

詹青雲也說:"結婚不是一條死路,不是一場不體面的算計,不是兩家人的撕扯。這條路走錯了,人生還有別的路、新的路可以走,它看上去很可怕,可是經歷了離婚,還是可以生活得很快樂。"

其實,孩子比你想像地要更成熟、更善解人意。他們怕的不是父母離婚,而是家庭終日吵吵鬧鬧,大家都過得不開心。更多的孩子希望父母能夠多考慮自身,尋找自己的幸福。

所以,當家長對一段婚姻不滿意,抱怨和忍受都不是好方法,而是要學會勇敢地面對它。

孩子不一定是家庭的重心,家長首先要照顧好自己

PAPI醬在節目中說了自己心中的價值排序:第一是自己,第二是伴侶,然後才到孩子和父母。

太多的家庭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什麼事都以孩子為先,這會導致家庭重心的偏移,並不利於家庭和諧。

在飛機遇到故障、事故的時候,先給孩子帶氧氣罩的媽媽不可能救得了孩子。只有先給自己帶上氧氣罩,再給孩子幫助的家長才能成功地救孩子。

在以孩子為重心的家庭中,孩子很可能壓力過大,或者變得肆無忌憚。所以,首先要讓自己過得好,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親情最重要的不是一味的犧牲和成全,而是要照顧好自己,然後用自己的快樂和積極影響對方。

我是奶嘴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E0cbW8BMH2_cNUgYMr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