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1
判斷句
古漢語判斷句是根據謂語的性質給句子分類所得出的一種句型,指用名詞做謂語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斷動詞「是」,但翻譯時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漢語中是一個指示代詞,常用做判斷句的主語。
1.是知也。 (《(論語)十則》)
是:指示代詞,相當於「這」做主語。知:通:智」,聰明智慧。名詞活用為動詞,做謂語。
2.是進亦憂,退亦憂。 (《岳陽樓記》)
是:指示代詞,相當於「這」,指代「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做主語。
3.是可謂善學者矣。(《送東陽馬生序》)
是:指示代詞,相當於「這」,指代「馬生」,做主語。「謂」做主語。
(二) 「為」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三)「乃」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吾聞二世少於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陳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斷,可譯為「就是」。
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五)「則」表肯定判斷,可譯為「是」。
1.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送東陽馬生序》)
2.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六)「是」做動詞,表肯定判斷。
1.對子罵父,則是無禮。(《世說新語·陳大丘與友期》)
2.日中不至,則是無信。(《世說新語·陳大丘與友期》)
3.正是江南好風景。(《江南逢李龜年》)
4.日暮鄉關何處是? (《黃鶴樓》)
5.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銘》
7.最是一年春好處。(《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8.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9.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10.落紅不是無情物。 (《己亥雜詩》)
(七)「非」表否定判斷,可譯為「不是」。
1.非人哉!(《世說新語·陳大丘與友期》)
2.非天質之卑。 (《送東陽馬生序》)
(八) 「……,……也」。
1.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桃花源記》)
2.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
4.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允之任也。 (《出師表》)
5.夫戰,勇氣也。 (《曹劌論戰》)
6.夫大國,難測也。 (《曹劌論戰》)
7.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九)「……,……者也」。
1.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愛蓮說》)
(十) 「……者,……也」。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記》)
2.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醉翁亭記》
3.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記》)
4.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記》)
5. 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眾賓歡也。(《醉翁亭記》)
6.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記》)
7.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記》)
8.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出師表》)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1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十一)「……者,……」。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石。 (《馬說》)
(十二)「……,……」。1.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鄒忌諷齊王納諫》)(十三)「……也」。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師表》)
2
被動句
(一)沒有標誌詞語,意念上的被動。
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愚公移山》)「感其誠」即「被……所感動」,這裡指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
(二)有標誌詞語。
1.「為」表被動。
2.「為……所……」。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滿井遊記》)「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這裡指山巒被晴天的雪所洗浴。「為」即「被」。
3.「於」表被動。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舉於……」即「在……被舉薦」。
3
省略句
(一)省略主語。
1.承前省。主語在前面已經出現過,為避免重複省略主語,譯時要補上。
(《兩小兒辯日》)木蘭無長兄,(木蘭)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詩》)
漁人甚異之……(漁人)便舍船,從口入。 (《桃花源記》)
(桃花源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戶,欣然起行。(《記承天寺夜遊》)
(余)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溪水)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小石潭記》)
(佛印)臥右膝,詘右臂支船。(《核舟記》)
「乃」前面省略了主語「起義軍」,譯時要補上。
(一個人的想法)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征」前面省略了主語「一個人的想法」,譯時要補上。
過中(友)不至,太丘捨去,去後(友)乃至。 (《世說新語·陳大丘與友期》)「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語「友」;譯時要補上。
(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下視」前面省略了主語,譯時要補上。(魯師)遂逐齊師。 ((曹劌論戰》)「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語,譯時要補上。
期年之後,(群臣吏民)雖欲言,無可進者。 ((鄒忌諷齊王納諫))「雖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語「群臣吏民」,譯時要補上。
2.蒙後省。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豳風·七月》)「在野」「在宇」「在戶」前都蒙後省略了主語「蟋蟀」,譯時要補上。
3.對話省。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 (《曹劌論戰》)「對曰」前省略了主語「曹劌」;「忠之屬」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的主語「此」或「是」。
(二)省略謂語。
再而衰。再(鼓)而(氣)衰。省略的「鼓」就是謂語。
(三)省略賓語。省略介詞賓語,承上省略賓語「之」,帶前面已經提到的「人、事、物」。
(1)以。
溫故而知新,可以(之)為師矣。(《{論語)十則》)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之)分人。(《曹劌論戰》)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劌論戰》)
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之)一戰,戰則請從。」 (《曹劌論戰》)
(2)為。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記》)
(3)與。
念無與(之)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記承天寺夜遊》)
旦日,客從外來,與(之)坐談。(《鄒忌諷齊王納諫》
省略動詞賓語。
(1)省略代詞「之」,指代前面已經出現的人、事、物。
人不知(之)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
問(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
(四)省略量詞(文言文中數詞後常省略量詞)。
1.林盡水源,便得一(座)山。
(《桃花源記》)
「一」後面省略了量詞「座」,譯時要補上。
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愚公移山》)
「二」後面省略了量詞「座」,譯時要補上。
3.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個)子負二(座)山,一(座)厝朔東,一(座)厝雍
南。 (《愚公移山》)
「子」前面省略了量詞「個」「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詞「座」,譯時要補上。
(五)省略介詞。
1.省略「於」。
(1)在。
林盡(於)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記》)
坐(於)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小石潭記》)
日光下澈,影布(於)石上,怡然不動。(《小石潭記》)
余立侍(於)左右,援疑質理。(《送東陽馬生序》)
行(於)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於)酒也(《醉翁亭記》)。
(2) 從。
山水之樂,得之(於)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
(3)給。
不可,吾既已言之(於)王矣。(《公輸》)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於)人。(《曹劌論戰》)
(4)到。
能謗議於市朝,聞(於)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忌諷齊王納諫》)
(5)表被動。
帝感(於)其誠。 (《愚公移山》)
(6)對於。
(7)向。
然足下卜之(於)鬼乎!(《陳涉世家》)
(8)比,引出比較的對象。
急湍甚(於)箭,猛浪若奔。(《與朱元思書》)
2.省略「自」,可譯為「從」。
(自)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記》)
4
謂語前置
謂語前置也叫主謂倒裝或主語後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1.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游山西村》)「足雞豚」是「雞豚足」的倒裝,謂語前置,可譯為「雞、豬豐足」。
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於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的不聰明太過分了」,即「你太不聰明了」。
3.如鳴佩環,心樂之。 (《小石潭記》)「如鳴佩環」是「如佩環鳴」的倒裝,謂語前置,可譯為「像玉佩、玉環相碰時發出的清脆聲音」。
4.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記》)「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裝,謂語前置,可譯為「石底翻卷過來」。
5
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
(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
1.介賓倒裝。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何以」是「以何」的倒裝。
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介詞的賓語,要放在介詞的前面。可譯為「為什麼」。
微斯人,吾誰與歸? (《岳陽樓記》)「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同道呢?」
疑問句中,代詞做介詞賓語要提前。「誰」為疑問代詞,「與」是介詞。
何以戰? (《曹劌論戰》)「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憑藉什麼」。疑問句中,代詞做介詞賓語要提前。「何」為疑問代詞,「以」是介詞。
長夜沾濕何由徹!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何由徹」是「由何徹」的倒裝,可譯為「憑藉什麼挨到天亮呢」。「何」,疑問代詞,「由」,介詞。
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前置。
2.謂賓倒裝。何有於我哉? (《{論語)十則》「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要放在謂語的前面。可譯為「有哪一樣」。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銘》)「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的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裡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
1.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
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東陽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裝,可譯為「不放鬆抄寫」。「之」,代詞,代抄寫,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倒裝。
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滿井遊記》)「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裝,可譯為「不知道它」。「之」,代詞,代春意。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倒裝。
(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於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麼實在意義。
1.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愛蓮說》)「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裡是賓語前置的標誌。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銘》)「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可譯為「有什麼簡陋的呢?」「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裡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四)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表示強調。
1.是以謂之「文」也。 (《(論語)十則》)「是以」是「以是」的倒裝,可譯為「因此」。「是」是指示代詞,指代前面的原因。2.全石以為底。 (《小石潭記》)「全石以為底」是「以全石為底」的倒裝,可譯為「用整塊石頭作為潭底」。
(五)其他,表強調。
1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關山度」是「度關山」的倒裝。可譯為「跨過一道道關,越過一道道山」。
2.衡陽雁去無留意。(《漁家傲·秋思》)「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的倒裝,可譯為「大雁離開衡陽」。
6
定語後置
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一)「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荷擔者三夫」是「三夫荷擔者」的倒裝,定語「三夫」後置,以突出中心詞「荷擔者」,可譯為「三個能挑擔子的成年男子」。
2.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與朱元思書》)
「鳶飛戾天者」是「飛戾天鳶」的倒裝,定語後置,可譯為「沖天飛的鳶鳥」。
3.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記》)
「亭翼然臨於泉上」是「翼然臨於泉上亭」的倒裝,定語後置,可譯為「一座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 「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1.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愛蓮說》)「花之隱逸者」是「隱逸之花」的倒裝,可譯為「具有隱逸氣質的花」。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馬」的倒裝,可譯為「能跑潛力的馬」,即「千里馬」。(
(三)數量詞做定語後置。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傷仲永》)「詩四句」是「四句詩」的倒裝,定語後置。
7
介賓結構後置
(一) 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後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譯做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做狀語。
1.何有於我哉? (《(論語)十則》)
全句為「於我有何」的倒裝句,介賓結構「於我」後置。澤為「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
2.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愚公移山》)
「告之於帝」是「於帝告之」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帝」後置,譯為「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
3.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醉翁亭記》)
「泄出於兩峰之間」是「於兩峰之間瀉出」,介賓結構「於兩峰之間」後置,可譯為「從兩峰之間奔瀉而出」。
4.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出師表》)
「試用於昔日」是「於昔日試用」的倒裝,介賓結構「於昔日」後置,可譯為「在往日任用」。
5.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出師表》)
全句為「於南陽躬耕,於亂世苟全性命」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南陽、於亂世」後置,可譯為「親自在南陽耕種,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6.每假借於藏書之家。(《送東陽馬生序》)
「假借於藏書之家」是「於藏書之家假借」的倒裝,介賓結構「於藏書之家」後置,可譯為「從藏書的人家借書」。
7.今諸生學於太學。(《送東陽馬生序》)
「學於太學」是「於太學學」的倒裝,介賓結構「於太學」後置,可譯為「在太學學習」。
(二) 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在今譯時,一般都前置做狀語。
1.屠懼,投以骨。 (《狼》)全句為「以骨投(之)」的倒裝,介賓結構「以骨」後置。譯為「把骨頭扔給它」。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記》)「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裝,介賓結構「以文」後置,可譯為「用文字來記述」。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大事」後置,可譯為「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出師表》)「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是「以討賊興復之效托臣」的倒裝,介賓結構「以討賊興復之效」後置。
(三)其他。1.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傷仲永》)「還自揚州」是「自揚州還」的倒裝,介賓結構「自揚州」後置。譯為「從揚州回來」。
(四)「何……為」相當子「為什麼要……呢?」「為什麼會……呢?」
(五)何以……。何以戰? (《曹劌論戰》)
(六)「何……之……」相當於「怎麼……這麼……」。
(七)……孰與……。原本的格式是「……與……孰……」相當於「……與……相比,……」。1.「……孰與……」。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孰與城北徐公美」即「我與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與……孰……」。問之曰:「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吾與徐公孰美」即「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