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去年的這起事件。
韓國女團Red Velvet隊長Irene,因在簽售會上提起了一本自己喜歡的書,而被某些極端男粉辱罵,甚至燒毀、撕毀照片來泄憤。
姐姐推薦的這本書,後來被拍成了電影,於今年10月在韓國上映。
無獨有偶,韓國女演員鄭裕美,在決定出演電影的女主角後,也遭到了長達一整年的網暴攻擊。
原作被稱為「21世紀的禁書」,影視化後則掀起了兩性間激烈的觀點論戰,久久不息。
那麼,它到底說了個什麼樣的故事?
《82年生的金智英》
看片名就知道,無疑,這是一部有關女性的電影。
電影的內容並不複雜,只是用了金智英和她周遭女性們的故事,映射了如今在韓國、亞洲範圍,乃至於全世界內,女性們的生存現狀。
今天KK來說這部電影,既不是想激化兩性的觀點矛盾,也從未想過要宣揚女權。
僅僅是想像電影本身那樣,聊一聊我們的現狀,談一談真正的平權。
01.
女主金智英,曾經和所有的年輕人一樣。
20代的時候,大學畢業,職場打拚,戀愛結婚,也是意氣風發,懷揣夢想。
而一切的轉變,都是從她生下孩子,辭職後成為全職媽媽開始的。
因為生活重心的轉移,她的日常生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除了每天做不完的家務;
隨時會哭鬧,需要她來照顧的孩子之外。
逢年過節她不能休息,而是需要去到婆婆家裡,從天沒亮開始就要幫忙做事。
哪怕在婆婆全家人團聚的時候,她也還是得充當工具似的背景板。
老公偶爾想要幫個忙,智英就會被她的婆婆明里暗裡內涵兩句。
這樣機械且窒息的日子,無疑是難熬的。
當然,智英不是沒有嘗試過重新找回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
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任何就職的機會,哪怕只是兼職,她都已經不合適了。
這些還並不是全部。
作為全職母親,她成了他人眼中的「媽蟲」。
註:媽蟲一詞=MOM+蟲
用來貶低無收入母親,或無法管教哭鬧孩子的母親。
她偶爾去公園帶著孩子散個步,都會聽到身邊那些陌生人在嚼舌根。
這樣的生活中,智英被關起來了,被一種名叫女性家庭職責的名頭綁住了。
時間一久,她就病了。
是一種叫做產後抑鬱症的病,發病的時候她會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變成其他人。
這時候的金智英,才剛剛三十多歲。
智英的情況,只是一個個例麼?絕對不是。
KK去翻了翻韓國記者觀影團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在寫觀影標題時,記者們都不約而同地用上了我們的故事、大家的故事之類的詞語。
這是因為金智英的日常,就是所有全職母親的日常,且聽聞,之所以會為女主取名金智英,是因為這個名字,是韓國所有女性中最常見的。
雖然我們並沒有準確的數字可以確定現在全職媽媽的人數,但也曾有某招牌網站調查表示,被調查的全職媽媽中,超過六成的人,渴望重歸職場。
但是渴望歸渴望,就像智英面對的所有事那樣,她們做不到。
退一步說,哪怕媽媽們被家庭允許了,做好準備重新出發,卻也早已沒了接納她們的職場。
2016年,數據網站統計得出,
職場母親們最憂慮的方面。
更悲哀的是。
每一個被所謂女性職責所囚住的女人,已經如此惶惶不安地走到了三十代,但這一切,都只不過是「悲劇人生」的開始。
02.
那麼這樣的「悲劇人生」到底會走向何種結果呢?
故事裡的「母親們」,其實就告訴了我們答案。
想要重回職場的智英,很幸運地從以前公司的前輩那裡,獲得了工作的機會。
她的丈夫因為知道她的狀況,十分支持她的選擇。
可惜的是,智英的婆婆並不答應。
不但打電話來把智英劈頭蓋臉罵了一頓。
還把智英得病這件事,告訴了智英的媽媽。
知道自己的女兒生病,媽媽立刻趕了過來。
看到智英的狀態,媽媽除了抱著女兒痛哭;
也當機立斷就下定決心,儘快整理好一切,放棄自己現在的生活,接替女兒育兒的責任。
電影劇情至此,我沉沉地嘆了一口氣。因為這位媽媽的故事,太讓人壓抑了。
她的一生都是這樣過來的。
年輕的時候,就如那個時代的女性一樣,把所有的青春都獻給了工作賺錢和原生家庭。
(媽媽因為工作受傷的手)
後來有了自己的家庭,就成了誰誰誰的母親,再想要去實現夢想,也已經沒了機會和時間。
再到後來,自己的孩子成家立業,母親開了一家餐廳,看起來像是有了自己的生活和時間。
但只要智英那邊出現什麼狀況,她還是會立刻放棄自己來得來不易的空間,再次回到已經結束的困境里。
說起來,不過就是一句,媽媽已經習慣了。
而哪怕到電影所講的故事之外,到這位媽媽人生的最後,她終於能真正能擁有自己的時間。時間對她們,卻已經不寬容了。
男主孔劉曾坦言,讀完劇本後,第一時間就想到了自己的媽媽,並給她去了個電話。
而他最近在出演好友的節目《李棟旭想要做脫口秀》時,李棟旭也表示同樣的電影觀後感。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我們的母親,大都已經過完了這樣的半生,年輕的時候為子女而活,老了為子女的孩子而活,是這樣的半生。
而很多「我們」,也即將開始這樣的一生。
另外,電影中還有一位與看似智英母親的形象完全相反的角色,那就是智英的婆婆。
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婆婆,似乎永遠不近人情,不把智英當回事,總是對「外人智英」差別對待。
同樣是面對辛苦了一年的小輩,對女兒,就是一句好好休息。
對智英,就是繼續使喚。
是婆婆真的苛待智英麼?是她本性太壞麼?
還真不是。
(得知智英患病,婆婆送來的補藥。)
婆婆和媽媽的年齡相似,人生經歷的差別並不會太大,她對於「女性」的感觸,也並不會比別人少。
之所以會對女兒和兒媳差別對待,歸根結底,其實是因為在她內心早已覺得,兒媳婦幹活,天經地義罷了。
這也證明了一個女人,在父權文化的影響下,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
一想到如果從婆婆女兒的角度來看,這位婆婆的一生和智英的媽媽一生就可能是相同的故事,何其諷刺。
那麼我們的一生中,是不是只存在婚姻這一道坎呢?
這,又怎麼可能呢。
03.
就如原著中的一句話——
「一個女孩要經歷多少看不見的坎坷,
才能跌跌撞撞地長大成人。」
除了金智英與母親們的故事外,電影中,其實還著墨了在智英身邊的,一些女性的故事。
她們的篇幅不多,代表的卻是無論你在幾歲,都會遇到的女性現狀。
打小開始,女孩子就被套上模式,教育成要安靜、乖巧,因為這才是女孩子該有的樣子。
稍微大一點,女生被教育不能穿太短的裙子,著裝要得體,這樣就不會勾起別人的注意,不會有危險;
再長一點,我們進入入社會。
各種升職的機會,領導大都給了男同事;
工作上被別人開性別相關的玩笑,不能生氣,要用自己的機智化解;
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生兒育女後,如果選擇全職,極大機率就會像金智英一樣。
如果兼顧工作,選擇打拚自己的事業,那就註定要放棄好媽媽、好老婆、好女兒的身份。
還會遭遇各種止都止不住的,帶有性別歧視意味的閒言碎語;
和各種各樣,與「性」有關的犯罪,不斷在身邊出現,比如被偷拍,被傳播,等等。
電影中已經說了那麼多,現實中卻存在更多。
幾天前的宇芽被家暴事件;
已故的具荷拉,生前不僅遭遇男友家暴,還因男友的過錯被網民蕩婦羞辱;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疑似性騷擾女學生;
如果可能的話,即使很心痛,KK也很想把例子一次性舉完。
但是我做不到,因為實在太多了。
我們不否認,在現今社會中,男性也一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與痛苦。但相比之下,人們對於女性的惡意,似乎總顯得更大。
那麼作為女性,在社會中的生活,就只能如此了麼?
顯而易見,電影,並不滿意這樣的答案。
04.
相比較原作,其實電影版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美化。
比如電影中孔劉飾演的丈夫,他會因為妻子犯病難過到哭泣;
會率先考慮到妻子的情況,向心理治療師發出求救。
某種程度而言,這個角色,確實也代表了現在正在不斷出現的新時代男性們。
但即使如此,我們的現狀,真的有變好了麼?
很直觀地看。
電影在韓國上映後,女性觀眾給電影打了9.50的平均分,而男性觀眾的評分,僅為2.84。
憑心而論。
這部電影的質量無論是從劇本、剪輯、表演,或者各方面來說,都絕對不應該有這麼低的評分。
為何如此,可想而知。
打如此的低分的男性們,與開頭我們提到的,辱罵女性藝人的,大機率就是同一批人。
KK的朋友甚至喪到不行的跟我說,「全韓國所有的看了這個故事的女人,都被罵了。」
這確實是臆測,也確實是悲哀的判斷。
畢竟現在的韓網上,關於這部電影的評價中,仍有類似以下這種諷刺的評論——
這樣的評價下面,類似支持女主演走好不送的留言,也不在少數。
也許有人會說,韓國社會如此,這是他們的病態。
可我們都知道,韓國的父權社會,確實會讓這方面的問題更為嚴重,但說到是否存在,又有哪一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呢?
如今,有了這樣一部以第三視角,冷靜旁觀的作品問世,說到底,它並沒有希望哪一性別的權利可以壓制另一方,也並沒有否認男性所承受的一切。
只是我們想要通過電影,去展現現在並不太好的社會狀態,去傳遞一個,女性在職場、在社會上,能夠被相對平等對待的希望。
而看不懂這些,阻止這些,甚至謾罵這些希望的,還是那些極端的男性們。
所以。
這部電影,比起女性,其實更適合男性去看一看。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KK喪得一整晚無言,不知道推文看到這裡的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樣。
想來想去,也拿不出什麼假雞湯來安慰大家。
那麼最後,就用原著開篇的第一句話來祝大家今夜好眠吧——
由衷期盼世界上的每一個女兒,
都可以懷抱更遠大、更無限的夢想。
【頭條號簽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