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回答,陽邏2019!

2019-05-18   億房網

這才是不可思議!67%的網友【 關注 】億房網後,都買到適合自己的房了!


如今,陽邏的名聲大噪,因為長江經濟帶戰略,因為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因為陽邏港。

陽邏的生命中,與生俱來就具有碼頭、港口的基因。陽邏從遠古走來,它因碼頭而生。陽邏依傍滔滔江水,作為曾經的軍事要塞,見證了一個又一個封建王朝的更迭,因碼頭留下了自己的歷史印痕和文化傳承。

時光如流水東去,陽邏近來遇到好時代了。改革開放的大潮,拂去了它身上的歷史塵埃,讓陽邏這塊寶地,讓這個從宜賓到安慶2000公里長江,唯一能建深水碼頭的寶地,終於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陽邏,因碼頭吸引了中國乃至世界的目光。人們驚艷於它滄桑巨變的今生,人們也萌發出探訪它前世的濃厚興趣。


武漢新港陽邏港區二期貨櫃碼頭及堆場。

香爐山

——遠古的猜想

陽邏是一塊古老的土地。陽邏有個香爐山遺址,其歷史可追溯到4000年前。

香爐山南臨長江,北濱武湖,為一低矮山丘。傳說太上老君自大別山南來,欲渡長江,忽風雨如晦,江流洶湧,洪水四溢。老君乃撮土焚香,揮劍向江中一指,一巨蛟騰水而出,自西北向東南側身一滾,長江豁然開朗,江水驟降,洪峰迴落。霎時雲開日出,香爐中余煙裊裊,老君已飄然而去。香爐山由此而得名。

神話歸神話,香爐山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卻是會說話的歷史。遺址分南區和北區,南區發掘出大量的陶器和打磨石器,主要有鬲、罐、盆、豆、缽、壺、器蓋等。經專家考證,屬新石器時期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屬於原始社會父系階段,距今在4000年上下。北區發現西周時期房屋建築遺址12處,有的保存較好,有的殘存牆基、柱洞等;出土文物主要有銅器、陶器、骨角器、玉石器和卜甲,銅器有矛、鏃、魚鉤、刀,骨器有笄、刀、鉤,石器有斧、錛、刀、鏃。經專家考證,屬周代文化,距今也有3000餘年歷史。

1986年在距香爐山古文化遺址北側約200米處,發現一批商周時期的青銅器,與中原殷商文化完全一致。

香爐山遺址表明,早在商周時期,陽邏就是先民們繁衍生息的地方。「逐水而居」是古代先民尋找居住地的常態。如果除了臨水,且還是要道的渡口,這樣的地方就更容易吸引人來居住,就更容易形成村鎮和城市。只是不知道,是先有陽邏碼頭,後有香爐山遺址文化,還是相反。

陽邏碼頭最早見諸文獻記載,是在公元前537年,「楚子伐吳,濟於邏汭」。陽邏古名邏汭,又名若城。這應該是陽邏作為碼頭的最早記載,也是陽邏生命中碼頭基因的證明。可以說,陽邏的前世與其具有碼頭功能有著深刻而密切的關係。

貨櫃船在陽邏港進行裝卸作業。

陽邏堡

——硝煙瀰漫的戰地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描摹的是唐代蘇州水上商旅客運的繁華。「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詠嘆的是明清之際漢口水運業的盛況。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水上客貨運輸業本來就欠發達,更重要的是當時船舶噸位小,吃水淺,對碼頭水深要求不高,陽邏碼頭縱有天然深水良港的優勢,也只能嘆息「英雄無用武之地」。

不過,陽邏碼頭作為水上門戶,在軍事上倒是屢屢顯現出它獨特的價值。

上面說到的「楚子伐吳,濟於邏汭」,這應該是陽邏體現它軍事價值的最早記載。

相傳三國時,劉備約孫權拒曹,旦夕使人於此巡邏。可見,陽邏碼頭是當時的軍事要地。不僅如此,陽邏之名也因為這次戰事、因為碼頭而誕生。陽邏地處長江北岸,中國古代文化稱山之南水之北為陽,這樣,在巡邏的「邏」字前面加一個「陽」字,陽邏這個地名就產生了。

宋元時期,在元朝軍隊攻打陽邏時,元軍一位將領對陽邏碼頭戰略地位進行了闡述:陽邏「其地東接蘄黃,西抵漢沔,南渡江至鄂,北拒五關,誠要害處也。」這段話充分揭示了陽邏碼頭戰略地位的重要性。而「南渡江至鄂」,則是要害中的要害。

陽邏碼頭、水上門戶的軍事要地,在宋元的這次關鍵性決戰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宋元兩軍聯合滅掉金軍後,宋元兩軍便形成對峙。宋軍在陽邏設立了一個軍事據點,名為陽邏堡。「宋人置堡於岸,陳船江中以遏渡口」。

元軍志在滅宋,戰略突破口選在陽邏。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忽必烈任主帥,不克而返。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又一統帥伯顏先以舟師攻陽邏堡,不克。其參謀人員說:「彼謂我必拔此,方能渡江,此堡甚堅,攻之徒勞。」並建議「上朔二十里至青山磯」過江。過江戰鬥中,宋軍「中流敗卻」,元軍轉戰至鄂東門,然後江南江北夾擊,水陸並進,宋軍的陽邏堡宣告失守。此後,元軍便一路長驅而入。陽邏之戰基本上宣告了南宋的滅亡。陽邏碼頭的重要戰略地位,也以此戰又一次載入史冊。

清末太平天國起義,起義軍為解南京之圍,揮師西下,力克陽邏,一時軍威大振。辛亥革命,起義軍勇奪陽邏,與武昌城相呼應。解放戰爭中,百萬雄師過大江,陽邏是萬船齊發的戰場之一。

如今,硝煙散去,劍影不在,江水依舊。人民祈禱和平,希望這裡永遠不再有戰爭。

柳夫人

——水上的守護神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無論朝代如何更迭,戰爭誰勝誰負,老百姓總要過日子,繁衍生息。自古以來,陽邏就不僅是兵家必爭之地,也因其「扼長江、控武湖、屏香爐、據武磯」的地理位置,成為「舟車絡繹,商賈雲集」之處,一度曾有「小漢口」的美譽。

生活在陽邏的人民,部分從事了漁產和水上運輸工作。在水上討生活,猶如在刀尖上行走。這裡的人民除了供奉觀音菩薩外,還供奉著一位本地的「水神娘娘」,她就是柳夫人。

《黃岡府志》錄有柳夫人墓銘志:柳夫人祖籍蜀人,祖與父皆仕元,嫁龍氏。曾止父婿抗明,不聽。後父婿敗死,「溯舟江上,至武磯,其林巒州渚,襟江帶湖,請地於官」,長居陽邏。相傳其入山績麻,得一老叟以奇書一卷授之,有異術。後有一位叫鄧愈的將軍奉朱元璋命討麻陽兵敗,「夫人緋衣躍馬,風霆迸折,沙石如射,遂克麻陽。」後來朝廷得之,賜封妙貞夫人,卒後葬於武磯之陰,「建祠武磯上」。

皇帝賜妙貞夫人,陽邏人民則奉其為「水神」,香火祭祀,尤其是舟商,出入必祭拜柳夫人,以佑平安。

解放前,陽邏鎮就有帆船42隻,分為上幫(港內幫)、中幫(對江八嘴幫),下幫(潘墩幫),以貨運為主併兼客運,往返於武漢、團風,九江等地。各幫均有把頭把持。另有渡口三處,亦分為上、中、下三個碼頭。還有陽邏培心堂在上堡設義渡一處,主要以打撈江中浪屍為主。

解放後,陽邏個體民船,於1956年建立了6個水上運輸合作社,有船124艘。後幾經改制,到1985年正式成立「新洲縣陽邏輪船公司」,已經擁有船舶29艘,9180噸位,2965馬力。航線上達宜昌,下抵南京、上海。陽邏港航運日漸興隆。

1996年,陽邏由鎮升為開發區,包括港口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經濟發展,廠房林立,商業繁榮,人民安居樂業。

2011年,陽邏老城區改造,拆遷時從一民宅下拆出柳夫人墓,保存完好。如今已作為文物保護起來。

《陽邏志》記載有清末文人題柳夫人墓的詩篇:「當年款識將軍鄧,道是無情卻有情。功業不關閨閣事,墳台冷落柳夫人。」青山依舊,江水滔滔,柳夫人緋衣躍馬的風采,永遠留在了歷史的煙雲中。

陽邏港貨櫃碼頭一片繁忙。


國際港

——今朝的輝煌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史無前例的改革開放大潮下,陽邏這座千年碼頭終於迸發出勃勃生機和活力。

大武漢要通江達海,萬噸輪要從武漢啟航,陽邏港是不二選擇。陽邏深水良港是大自然厚愛武漢的寶貴禮物,也是武漢航運擁抱海洋的唯一希望。

2004年2月,武漢陽邏國際貨櫃轉運中心開港首航,3500噸級江海貨輪「佳興」號滿載外貿物資駛離首航上海,同日,2500噸級江海貨輪「武集9號」從上海抵達陽邏,武漢陽邏國際貨櫃轉運中心正式投入運營。

貨櫃運輸是現今世界上公認且普遍採用的一種先進運輸方式。與傳統的散貨運輸方式比較,它具有運輸效率高、經濟效益好諸多優點。武漢陽邏國際貨櫃轉運中心開港,猶如千年老樹發新枝,讓古老的陽邏碼頭,一步從傳統跨入了現代,開始綻放出青春的活力。

2013年7月,ZSJ考察武漢新港陽邏貨櫃港區,作出「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充分發揮內河航運作用,發展江海聯運,打造全流域黃金水道」的指示,對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飽含期待,也提出很高要求。一次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呈現在陽邏港面前。

到2018年12月,陽邏港鐵水聯運二期開工建設。項目投入運營後,將有效解決港區與鐵路連接「最後一公里」的問題,陽邏港將由此大步走向世界,成為國際港現代化集疏運體系的一個重要節點,成為國內、國際樞紐經濟的結合部,也成為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倡議的連接點。


陽邏港口新城正在崛起。

新陽邏

——未來的召喚

程翔,是陽邏十萬產業工人中的一員。2004年2月8日,在中國基建港口公司工作的他,參與了開港當天第一艘船的貨物吊裝。15年過去了,他親歷了陽邏港一期、二期、三期建設,見證了陽邏港從2004年3萬標箱到2018年156.02萬標箱的飛躍。

閒暇時,他最愛帶著兒子跳跳去散步。如今的陽邏再也不是昔日塵土飛揚的小鎮,開發區內商業、文化設施配套齊全,市容整潔,綠水環繞,柳暗花明。看中他豐富的港口運營管理經驗,曾有多家外地企業邀請他去工作,都被他拒絕了。

「在這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有感情,捨不得。再說,我也非常看好陽邏港的未來。」他說。

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確立了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級、多點」的發展新格局,武漢和上海、重慶一道,被列入「以長江黃金水道推動經濟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發展」的軸心地位。武漢正處於軸心中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早在2008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就審時度勢,站在科學發展的高度,提出了建設武漢新港的重大戰略決策,決定將武漢和鄂州、黃岡、咸寧四市港口統一規劃建設,並確立了「億噸大港、千萬標箱」的發展目標。陽邏港為武漢新港核心港口。

繼2011年1月,武漢新港邁入「億噸大港」行列,成為中部水上門戶,2014首次突破百萬標箱,2018年更是突破156.02萬標箱,增幅在同類港口中排名前列,牢牢站住長江中上游第一大港和世界內河航運第一方陣的地位。

2018年年底,陽邏港鐵水聯運二期開工建設。項目投入運營後,將有效解決港區與鐵路連接「最後一公里」的問題,陽邏港將由此大步走向世界,成為國際港現代化集疏運體系的一個重要節點,成為國內、國際樞紐經濟的結合部,成為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倡議的連接點。

「我和同事們都堅信,陽邏的明天會更美好。」程翔篤定地說。

未來,武漢新港將形成以港口為點,長江為線,帶動中部地區「面」上一批產業集群發展的經濟成長新模式。

到2025年,貨物吞吐量達到16360萬噸,貨櫃吞吐量達到350萬標箱,未來將超過1000萬標箱。這相當於每天有至少5000輛大卡車運送6米長標準貨櫃從武漢新港出發。

大鵬一日乘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乘著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東風,陽邏港未來發展空間無限廣闊。

文章來源:長江新城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