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日子就算是脫了貧?
——穩定實現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
這是擺脫絕對貧困的標誌,也是黨中央確定的目標。
對甘肅來說,在短短數年,脫貧攻堅要實現從「溫飽型」向「保障型」質的飛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
拿出敢死拚命的精神,紮實開展衝刺清零!針對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保障、安全飲水、易地搬遷、兜底保障等重點領域,甘肅以「攻克最後的貧困堡壘」為鮮明導向,打響了一場聚力攻堅脫貧突出問題的集中殲滅戰。
——貧困家庭失學輟學學生應返盡返;
——鄉村兩級基本醫療「空白點」全面消除;
——動態新增危房改造全部完成;
——飲水安全問題歷史性解決;
——49.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面完成;
……
甘南州醫護人員送醫下鄉。
2020年底,甘肅驕傲地宣告——全面完成「兩不愁三保障」目標!
教育扶貧「拔窮根」,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失學輟學
2018年3月,東鄉縣歷史上首例「官告民」訴訟公開審理:龍泉鎮政府將9年級學生小明的父親告上了法庭。
只因,小明父親讓小明輟學了。
經過現場調解,一度認為「我的兒子我說了算」的小明父親明白了,不讓孩子上學,要承擔法律責任。當日,原告被告雙方就小明返校達成協議。很快,小明就在父親的陪同下回到了校園。
該上學的孩子,一個都不能少!
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但越是貧困地區、貧困家庭,越容易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越容易失去讀書的信心。一些貧困家庭,孩子還沒接受完義務教育,家長就讓他們出去打工了。這些家長認為,掙錢是主責、主業,卻無形中埋下了貧困代際傳遞的種子。
對於這些家長,幫扶幹部和學校老師三番五次上門,敦促、動員,批評、教育,但仍然無濟於事。
在甘肅這樣一個經濟欠發達省份,控輟保學,是「義務教育有保障」中的關鍵任務。
拿起法律的武器,保障孩子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只有讓貧困地區、貧困家庭的適齡兒童都能坐進教室,才能把教育之「水」澆在脫貧攻堅的「根」上。
「一對一、人盯人」,政府、學校、法院等部門多管齊下。甘肅建立了市縣鄉校四級聯動機制,逐村逐戶登門勸學,衝刺清零控輟保學。
娃娃們不但要「勸得回」,還要在課堂上「坐得穩」。
甘肅的義務教育,基礎薄弱。「不見光,黑窯洞,土坯桌子泥板凳」,曾是我省一些貧困農村學校辦學條件的真實寫照。很多農村教師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從課上講到課下。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義務教育有保障,不僅要能上學,還要上好學。
2014—2018年,「全面改薄」項目各級財政累計投入資金238.63億元,完成我省五年規劃建設任務。
臨洮縣玉井鎮楊家台村明堂小學,有著90多年的歷史,遠近聞名。前些年,明堂小學校舍破、硬體差,外面颳風下雨,教室里漏風漏雨。儘管歷史悠久,名字「亮堂」,明堂小學的學生還是在減少。
而今,明堂小學修葺一新。操場上,籃球架、桌球檯一應俱全,鋪著綠色塑膠的跑道在陽光下格外鮮艷。
網際網路把鄉村孩子和外面世界連接起來了。每間教室里的電子白板,都連接著網絡,鄉村的孩子享有了和城裡孩子一樣的優質教學資源。
完善的硬體,齊備的師資,不僅提升了學校的教學質量,而且產生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學校的口碑越來越好。外出打工的家長,將轉到城裡的孩子又轉了回來。短短几年間,明堂小學就有不少學生「回流」。
在甘肅,像明堂小學這樣,受益於「全面改薄」項目和「薄改與能力提升項目」的學校還有很多。
2019—2020年間,甘肅省「薄改與能力提升項目」各級財政又投入資金65.76億元,中央和省級資金持續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改善4189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
學校修好了,還要老師教得好。2018年以來,甘肅通過特崗、支教計劃和銀齡講學等項目補充鄉村教師1.86萬名,國培計劃和省級培訓項目累計培訓中小學幼兒園教師61萬餘人次。安排8所師範類院校對口16個深度貧困縣開展「網際網路+支教」,解決薄弱地區教師結構性短缺問題。
此外,我省率先在全國出台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部分縣區最偏遠、條件最艱苦的鄉村學校教師月補助標準超過1000元,以待遇留師資。
如今的甘肅,在實現了義務教育有保障後,正在全力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闊步邁進。
環縣狠抓農村道路建設,有效解決了農民出行難和農產品銷售難問題。圖為航拍虎洞鎮半個城村盤山公路。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張永鑫
醫療保障「脫窮境」,織就貧困群眾「健康網」
曾幾何時,一場大病就能讓本不富裕的家庭返貧。我省許多貧困群眾患病後,「小病拖、大病扛」。
基本醫療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最大限度減少看病費用,是減少因病返貧幾率的有效措施。
2017年8月,看到女兒被確診為腦瘤,華池縣南梁鎮荔園堡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邊某霞感覺「天都要塌了」。
丈夫去世多年,她獨自一人拉扯三個孩子。日子過得本就艱難,又攤上這事,真是雪上加霜。
邊某霞沒有想到,孩子看病能報銷。經過6次化療,女兒已經痊癒。
「我花了不到1萬元!」現在,只要一提起這份「明白帳」,邊某霞就無比激動:女兒住院共花費11.4萬多元,政策範圍內報銷醫療費用10.9萬多元。其中,基本醫保報銷8.17萬元,大病保險報銷8475元,醫療救助報銷1.5萬元。
「我們真是趕上了好時代、好政策。如果這些費用都讓我自己承擔,日子真不知道會過成啥樣子。」孩子病好了,邊某霞對未來的生活信心十足。
據省醫保局2020年底統計,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住院政策範圍內醫療費用,經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後,報銷比例達到了89.8%。
貧困人口「看病貴」問題逐步解決了,「看病難」怎麼辦?
以前,農民有病往城裡跑,耽誤病情不說,費用也高。
不但要讓貧困群眾看得起病,還得讓他們有地方看病。甘肅積極構建覆蓋廣泛的鄉村醫療衛生體系。
出診箱、體溫表、血壓計、壓舌板。長期以來,天水市馬跑泉鎮黑王村村醫郭寶林看病就靠這「四件寶」。村民不信任,郭寶林自己也沒底氣,「也就看看頭疼腦熱」。
建好村衛生室、配齊村醫,是甘肅健康扶貧的關鍵一步。如今的黑王村,90平方米的標準化衛生室,配齊了基本的醫療設備和中醫特色治療設備。
郭寶林經過培訓,能看50種基本疾病了,成了村民健康的「守門人」。孩子的計劃免疫歸他管,村民患慢性病歸他看,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健康也歸他管。
崇信縣柏樹鎮衛生院開展入戶健康摸底。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子恆
除了看病,老人們隔三差五還來村衛生室拔火罐、做理療。1100多人的村子,每年有1萬多人次的門診量。
郭寶林和全省1.9萬餘名鄉村醫生一起織就了一張「兜」住老百姓健康的大「網」,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病。
「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鄉」,還得「大病不出縣」。加強縣醫院建設,成了我省推行基本醫療有保障的重要舉措。
曾經只有一棟四層舊樓、100多名醫護人員的臨洮縣醫院,如今擁有占地108畝的新院區,門診、住院部、急救中心……縣醫院不斷擴容,把越來越多的患者留在了基層。
醫院建好了、設備更新了,還要學科能力提升、醫生水平提高,才能得到患者的認可。
甘肅舉全省之力,為縣級醫院建重點專科、建急需關鍵薄弱學科,在縣域內建縣域醫學中心、急危重症救治中心,並搭建了甘肅省遠程醫療信息平台,縣級醫院隨時可以和省級醫院聯通會診,讓患者只需花縣級醫院的診療費,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資源。
渭源縣元古堆中心學校學生利用網絡進行興趣學習。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子恆
臨洮縣醫院建成了創傷、胸痛、卒中、危重孕產婦救治、危重兒童和新生兒救治五個中心。僅2020年,就完成了6000多台手術,與2015年相比,醫院開展的手術及操作種類數由329種增加到了559種。而且,做同樣的一台腹腔鏡下的手術,在縣醫院花費約為三甲醫院的一半。
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在這裡治療。這所曾經的「老破小」醫院,2019年入選中國縣級醫院競爭力排行榜500強醫院。
據省衛生健康部門統計,如今我省90%的常見病、多發病、大病在大部分縣域內都能得到診治,老百姓看病難、貴、遠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安居工程「挪窮窩」,走出大山告別貧困
對老百姓而言,保障住房安全是安居樂業的重要前提。
強化問題導向、責任導向,甘肅全力推進危房改造,不落一戶、不漏一人。2019年底,圓滿實現了現有存量危房改造全面清零!
47歲的隴南市禮縣橋頭鎮張鐵村村民王小勤,站在「關上門屋裡也亮堂」的房子前,仍感覺「像做夢一樣」。
王小勤從小就住在70年前蓋的土木房中。房內昏暗、潮濕,糊在牆上的報紙破舊泛黃;遇到風雨天,漏雨又鑽風;窗台、柜子積滿了灰塵,人在這屋睡覺,隔壁就是豬圈。
想修,沒錢;住著,不舒服還提心弔膽。現在,藉助危房改造項目,王小勤在舊房原址上蓋起了50平方米磚混結構的新房,雪白的牆壁平平整整,鋁製的門窗堅固耐用,屋裡收拾得乾淨整潔。
「政府給咱蓋了新房,現在日子好得很!」平時靦腆少語的王小勤,一說起新房子就喜上眉梢。
一磚一瓦,聚起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必勝信念,砌起了老百姓安居樂業的樸素願望。
截至2020年底,甘肅累計完成174.9萬戶農村群眾危房改造,解決了近700萬人的住房安全問題。
「改窮貌」,並不是簡簡單單新修個房子。
古浪縣干城、橫樑等南部鄉鎮,十年九旱,「山像和尚頭,地上無水流。」
「孩子翻山越嶺去上學,一走就是兩個小時」「看個病到縣醫院坐車都得一個多小時」「住著幾十年的土坯房」「井在溝里,人在山上,車拉馬馱」……蝸居深山的村民們每一段經歷,每一個故事,都透著艱難與辛酸。
難以根除的貧困,與大山一樣沉重,農民致富無望。山搬不動,何不將人搬到山外?
古浪縣謀劃實施黃花灘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將南部山區11個鄉鎮73個貧困村6.24萬群眾大規模易地扶貧搬遷。
一處處沙丘推平了,一間間新房蓋起來了,一條條村間道路修通了……短短几年,12個移民新村和1個綠洲小城鎮,奇蹟般地崛起在黃花灘上。
2019年8月21日上午,正在甘肅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看望從山區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的鄉親們,對鄉親們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感到十分欣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老百姓利益著想,讓老百姓幸福就是黨的事業。貧困鄉親脫貧是第一步,接下來要確保鄉親們穩定脫貧,扶貧政策和扶貧隊伍要保留一段時間,從發展產業、壯大集體經濟等方面想辦法、找出路,讓易地搬遷的群眾留得住、能就業、有收入,日子越過越好。
武都區坪埡藏族鄉整鄉扶貧搬遷安置區面貌一新。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冉創昌
住上新房,人勤快、精神足。走進甘肅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康、感恩、陽光、圓夢、富民……10多個新村的名字,無不彰顯出美好憧憬。
推開村民康君周的新居大門,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乾淨整潔的農家小院,住房敞亮、廚衛設施齊全,院裡一小塊菜地綠意盎然,女主人正用洗衣機洗衣服,一家人的日子祥和快樂。「感覺重新活了一回!」站在新房前,康君周嘴巴笑成彎月,眼睛閃著光亮。
像康君周一樣,2016年以來,甘肅49.9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陸續滿懷希冀,告別貧瘠的山樑,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建設新家園。
截至目前,全省11.4萬套安置住房已全部竣工,群眾全部實現搬遷入住。
易地扶貧搬遷,一攬子解決了搬遷群眾吃水、行路、上學、就醫等問題。原來的山更綠了,現在的川更美了,也更繁榮了。
水來了,路通了,新農村建設得更好了
「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關懷,讓鄉親們喝上了甘甜的自來水。」東鄉縣高山鄉布楞溝村老支書馬占海感慨地說。
東鄉縣過去有句話叫「寧給一個饃,不給一口水。」
「從小到大,我喝了幾十年的雨水、鹽鹼水。」馬占海說,過去吃水得趕著毛驢載著木桶到十幾里外的達板鎮馱水,或是到溝里拉運苦鹹水,或是從水窖里打積蓄的雨雪水。
吃水苦、吃水難,和布楞溝人一樣,在乾旱少雨中煎熬的山區人講起吃水難的事,都是無盡的心酸。
把水引來,把路修通,把新農村建設好……
習近平總書記來布楞溝村親切看望群眾時的殷殷囑託,極大地鼓舞了東鄉人民和隴原幹部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信心。
2013年2月底,布楞溝村開工建設安全飲水工程,從鎮里埋設了15公里的引水管道到村裡,建起了7座蓄水池,清澈的自來水流進了農家院落。
馬占海清楚地記得,通水那一天,他和家人圍聚在水龍頭邊,前前後後不知擰開了多少次水龍頭。「聽著嘩嘩的流水聲,那一刻,全家都感受到無比的幸福。」
清流入戶,貧困群眾享受到了甘甜清澈的安全水。
「吃水不忘總書記,永遠感恩共產黨」。布楞溝村許多群眾在自家院子最醒目的地方,自發地立起一塊塊刻有這樣兩行字的水泥碑。
華池縣紫坊鄉村民迎來收穫。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王文彪
解決末端供水問題遠比想像中複雜。
2016年以來,全省深入推進「十三五」農村飲水鞏固提升規劃,大力實施脫貧攻堅農村飲水安全(2018—2020年)實施方案、飲水安全有保障衝刺清零行動。
2020年,甘肅全面聚焦打贏脫貧攻堅飲水安全收官戰,以「水源穩定、水管不凍、水質達標」為目標,打響了供水保障的「清零行動」。
受自然條件限制,景泰縣集中供水工程管網難以覆蓋,為了讓鄉親們喝上放心水,縣政府免費給未通自來水的166戶農戶安裝了水窖水凈化設備,安全水流進了千家萬戶。
為了打通農村供水的「最後一米」,縣裡還安排146名水管員負責水量調配、村級管網巡查、維修養護等日常工作。
供水「神經末梢」暢通了,清澈乾淨的自來水源源不斷地流入了每一個村子、每一戶人家。
截至目前,甘肅農村集中供水率達93%、自來水普及率達90%。全省農村供水工程體系更趨完備,供水保障能力明顯提升。
千百年來困擾隴原大地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得以歷史性解決,為改善貧困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水利保障。
水引來了,路也修通了。
以前,布楞溝村村民走的是羊腸小道,晴天浮土沒過腳面,雨天泥濘寸步難行。
如今,一條平展展的水泥路,像一條玉帶一樣從高山之巔蜿蜒伸展到布楞溝溝底;一條連接起10個鄉鎮的寬闊的二級公路,也從布楞溝村穿過。這一條條道路,打通了布楞溝村的「動脈」,將村子與大山外的世界連接起來。
從泥土路到水泥路,從坑窪不平的盤山路到穿村而過的二級公路,76歲的村民馬仲成切身感受到出行環境的巨大變化。他高興地說:「家裡的橡膠雨鞋用不上了,小汽車都能開到家門口了。」
省紀委駐黑松驛村工作人員指導古浪縣黑松驛鎮電商經營。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呂亞龍
「十三五」以來,甘肅平均每年建成農村公路1.4萬公里以上。2017年,甘肅省提前兩年實現全省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2019年底,全省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了客車。2020年底,加上已建成的6.7萬公里自然村組路,全省農村公路里程達到19.2萬公里。
「以前,我們村的基礎設施相當差,是全縣有名的貧困村,吃水、用電、出行都很困難。」時任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副主任的郭連兵說,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來元古堆村的時候,村裡還都是土路。如今,一條條真正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我們的雨鞋都『下崗』了。」郭連兵說,路通了,發展鄉村旅遊、種植養殖等產業就有了條件。
元古堆村2018年實現了整村脫貧,村裡的基礎設施、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群眾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這幾年,元古堆村不斷培育壯大特色產業,辦好合作社,村民增收致富的基礎不斷夯實,特別是通過退耕還林、小流域綜合治理、人居環境整治,村容村貌和周圍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小河裡的水清了,房前屋後的垃圾不見了,栽上了鮮花、種上了果樹,遊客紛至沓來,不少村民加入旅遊公司,開辦民宿,吃上了「旅遊飯」。
告別了坑坑窪窪,修好了穿村入戶水泥路,美好生活的勁頭更足了;
告別了出行不便,完善了通村暢鄉客運網,百姓出行更便捷了……
農村因路而美、農民因路而富、產業因路而興。沿著四通八達的公路,村民們夢想中的新生活圖景在路上延展。
臨夏縣縣城易地扶貧搬遷點服裝生產車間內工人加緊生產。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史有東
兜底保障,守住脫貧攻堅最後防線
兜底保障是解決「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堅中之堅」問題的最後防線,是全面小康的托底安排。
近年來,甘肅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全力以赴織密織牢兜底保障網,確保兜住特殊貧困群體的基本生活底線,讓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臨夏縣尹集鎮兜底保障建檔立卡貧困戶黃某雲,家中有4口人。妻子下肢癱瘓近20年,父親體弱多病,女兒還在上學。2019年,他在工作時不幸摔傷腰部住院治療。臨夏縣民政部門及時將他家每人每月84元的三類低保調整為每人每月350元的二類低保,確保了一家人的基本生活。
「等女兒讀完書,找到工作,家庭情況肯定會一年比一年好,我們家的幸福生活也就有盼頭了。」兜底保障,讓黃某雲重燃生活的希望……
「我們堅持把完善政策、健全機製作為編密織牢兜底保障網的基礎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健全完善了救助體系。特別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實施以來,省里先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銜接配套、規範完善的兜底保障政策體系。為擴大政策供給,創新完善了扣減就業成本、擴大兩項補貼範圍、發放臨時物價補貼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兜底保障政策更多、更好地惠及困難群眾。通過實施單人戶施保政策、落實漸退機制、加大臨時救助力度,有效解決和避免了貧困人口脫貧後又返貧的問題。」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說。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兜底保障對象(農村一、二類低保對象和分散供養特困人員)88.9萬人,實現了應保盡保、應兜盡兜的目標要求。
甘肅堅持把對象精準作為低保制度的生命線,多措並舉落實「精準再精準」的要求,同時圍繞全面小康,持續提高救助水平。
持續提高農村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全省農村低保標準由2016年的每人每年2855元提高到2020年的4428元,增幅達55.1%。
張掖海升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智能溫室工業化栽培生態示範項目引人注目。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王將
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標準由單一的基本生活標準拓展為「基本生活+照料護理」,2016年,基本生活標準為每人每年4525元,2020年,特困人員供養標準(基本生活+照料護理)根據自理能力分為全自理、半自理、全護理三類,分別是7200元、8400元和9600元。通過不斷提高保障標準,特別是大幅提高農村低保一、二類對象補助水平,確保完全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兜底保障對象持續實現收入上的「政策性脫貧」。與此同時,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權益。
2016年以來,全省累計開展臨時救助467.81萬人次,支出臨時救助資金52.39億元。為431.5萬貧困人員代繳養老保險費4.24億元,目前已有114.9萬貧困人員按月領取了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2020年,面對新冠疫情和暴洪災害,甘肅省民政廳通過公布救助熱線、開通網上申請渠道、優化簡化審批程序、適度擴圍提標等形式,最大限度緩解了疫情災情對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帶來的影響。2020年,因疫、因災新納入城鄉低保對象11.85萬人,對30.5萬人實施臨時救助,發放資金3.74億元,確保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不受影響。
2020年以來,民政系統聯合扶貧、教育、人社、衛健、醫保和殘聯等部門啟動困難群眾動態管理監測預警機制,將有致貧返貧風險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邊緣人口、低收入群眾以及登記失業人員等人群納入監測範圍,通過部門間的信息數據共享比對,適時發出監測預警信息,做到困難問題、急難事件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以有效地固成果,防返貧。目前,全省納入動態監測預警範圍的對象共有10大類413.7萬人,已對2.4萬名符合條件的城鄉困難群眾落實相應救助,對暫時不符合救助條件的人員建立台帳,持續關注家庭情況。
「兜得准」「兜得住」「兜得牢」,甘肅全力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努力讓困難群體感受到「穩穩的幸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y0pi3kBbyZbTSdktK3T.html